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MOBILE01新聞 Panasonic Lumix S1H 進入6K世代 無反錄影頂峰作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Panasonic 在 M4/3 片幅中經營許多年,於無反相機的歷史上一直都是個重要的存在,過去與 M4/3 接環開展了 GF/GX/G/GH 等多種針對不同需求打造的系列。而在去年 Panasonic 突然宣布與 Leica 還有 Sigma 合作,居然推出了全片幅相機,而且是2400萬與4730萬畫素的機種,機身講求扎實與強大的性能,以高規格的姿態進入市場。那時候我們就覺得很期待,因為 Panasonic 推出一台全幅的無反,要跟 Sony A7S 系列對打只是遲早的事,果不其然,今年年中就推出了這台可錄製 6K 的 S1H,高階全幅錄影機。


GH 系列過去就是以錄影為主要訴求,GH5 時代到達 4K 60P,其實已經非常優秀,適合單人拍攝或小型團隊的製作,但他們接下來又推出了具備雙原生 ISO 的 GH5S,主打更進階、畫質更優異的錄影規格。而這台橫空出世的 S1H,儼然就像是更強大的 GH5S。4K 60P 內錄已經是基本規格,S1H 能做到即時的 6K 錄影,再也不是過去只能存續數秒的[6K拍照],而是無限時的 6K 影片,這也代表處理器的強大運算能力已經在 S1H 中實現。


對6K的尺寸有概念嗎?我們假設FullHD的解析度是1倍好了,那麼4K就是4倍(長與寬都是2倍),6K就是9倍(長寬皆為3倍)。不過這是以16:9的尺寸作為標準。S1H的6K比例是3:2,解析度是FullHD的12倍之多。而它的16:9是5.9K,就算是這樣還是有FHD的9倍量,而且是以每秒24張/30張在持續錄製,是相當龐大的解析度。

你想想看,如果拍6K解析度我後製輸出FullHD,6K這麼大的範圍,基本上拍定cut再裁切就可以讓我有類似pan鏡的效果了。


這是全世界第一台能夠以6K拍攝的全片幅相機,錄影解析度最高可以達到5952x3968,但這是3:2的尺寸,而且是24P,其實更實用的應該是5.9K的5888 x 3312, 30P, 4:2:0 10bit的解析度。

另外,這是我見過選單最多的相機之一,特別是錄影畫質的部分,我真的從未見過:

錄影畫質的選項高達42個!總共7頁,真的光看就會眼花。不過放心,Pansonic很貼心還附上了篩選功能,你可以從你要的功能裡去選,S1H會幫你抓交集出來,例如我要29.97P與4:2:2 10bit All-Intra的規格,就會縮短到4個選項。


過去我們看到不論是Panasonic或Sony專為錄影而設計的機種,通常畫素都不高,例如GH5S是1,028萬畫素、Sony A7SII是1220萬畫素,因為這類相機都是為了錄影打造。一方面原因是那時的最高技術都只有做到4K錄影,畫素數量超過4096 x 2160太多對於錄影時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第二原因就是縮小畫素數量,可以增大每個單位像素的尺寸,這也代表了集光能力的增加,可以減少高感光度時雜訊的產生。

而S1H開出2400萬畫素的規格,已過去的FHD或4K來說是沒必要,但如果要進到6K領域,那麼2400萬畫素就是最低門檻了。


感光元件內建手震補償系統,規格為5軸6級,如果是搭配具有手震補償的鏡頭則可增加至6.5級。

等等,右下角那是快門鍵嗎?

對,這是,S1H配備了在相機界中極為罕見的機身正面錄影鍵。為什麼擺在這裡?如果你的拍攝是來真的,需要加掛在相機上的東西可多著!監視器、轉接鏡頭、遮光罩、跟焦器、快拆板等等等,專業的攝影機裡,其實不是真的那麼在乎人體工學這件事,那是相機這種會要隨時握在攝影師手上才會有的設計。錄影鍵放在機頂,很有可能會直接被兔籠擋住,這時其他位置的錄影鍵就很重要了。

'
機身正面靠近握把處有三顆按鍵,上面兩顆都是可以自訂的快捷鍵,最下面的那一顆則是鏡頭拆卸鍵。


S1系列的尺寸,算是在無反相機界中相當大的存在。可以完整的包覆一個成年男性從食指到小指的範圍。


記憶卡插槽有兩槽,兩個都支援UHS-II的規格,以應付最高每秒400Mbps的超大流量。


機頂轉盤採旋鈕式設計,我想各位拍影片的朋友應該多半是用這個錄影的M模式吧?如果你要在這裡把它設定為錄影的PASM也可以在選單內設定。

另外,這裡也有一個小巧思。相機背帶孔與感光原件的位置(上圖的空集合圖樣處)是完全齊平,這個好處是可以讓攝影師或追焦手更容易去抓距離。

機頂螢幕
開啟夜燈
S1H的機頂螢幕有夠大,它是S1系列中顯示內容最多的液晶顯示器,請注意喔,S1H跟S1/S1R的顯示器本身就不一樣。S1H的這種叫做「點陣式液晶顯示器」,這上面是有302 x 230點,只要解析度允許,它可以拼出任何設計好的圖樣或文字,而且可以在同一個位置上顯示不同內容,基本上就跟電視或電腦螢幕差不多,只是它只能單色顯示。

點陣液晶的優勢是能顯示的內容相當自由,但它的清晰度完全由上頭的解析度而定,例如上頭的2100HLG就不是那麼容易讀。

下面這是S1/S1R的顯示器:

S1/S1R這種顯示器沒有解析度的概念,它顯示位置是固定的,像上圖右下角顯示拍照張數的地方,就只能顯示拍照張數,也就是說內部液晶發亮的位置是固定的,它只是靠上頭顯示的橫槓排列來讓你知道目前的拍攝張數是多少。JPG的地方也就是讓JPG這塊圖樣亮出來而已,它並不能單獨顯示J這個字。這種顯示器的好處是非常清楚,邊角很銳利,但在顯示的自由度上就比點陣液晶少非常多。

小編個人是相當喜歡 S1H的顯示器,上頭的資訊夠多,S1H的解析度、張數與色調全部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攝影師是真的可以光看機頂螢幕就可以掌握機器的重要拍攝資訊。

另外,也請各位注意S1H與上圖S1/S1R的操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S1H的開關機做在快門鍵前方,而且螢幕輔助燈的發亮顯示也在同一個位置,跟G9一樣,也跟每一台Nikon相機完全相同。而S1/S1R的開關機則是座落在後滾輪的前方。

講到螢幕會發亮,我們來看一下S1H的夜間攝影對策:

普通模式
夜間模式
各家廠商,你們看到了嗎?Pansonic說:「這個世界需要按鍵發光」,於是按鍵就發了光。Sony A7RIV再怎麼樣將按鍵做各種不同尺寸與深度的設計讓你容易分辨,但在黑暗中找到功能的效率永遠都不會比按鍵本身會發光還要容易啊~

另外一個就是紅色的夜間顯示功能,在極黑環境下可以減少對於環境或他人(或動物)拍攝的影響。


機身側面的連接埠,從上而下照順序。注意喔,最上面還有一個。

  • Remote線控
  • 3.5mm麥克風接孔
  • 3.5mm耳機接孔
  • USB 3.1 Gen1 Type-C
  • HDMI Type A

USB Type-C可以邊充邊錄,但如果你使用一般的行動電源是不行的(關機充電可以,但邊充邊錄不行),需要使用Type-C連接有支援PD快充的電源,或者使用包裝內附的AC充電器。另外使用充電器的充電時間約為130分鐘。

2020年初將會有有韌體更新,更新可以讓S1H輸出5.9K 29.97P,或者是C4K 59.94P的Apple ProRes RAW檔。但必須要轉出到Atomos Ninja V。不過Panasonic並沒有提到關於色彩深度,或者是色度抽樣等內容,只有寫到解析度、張數,以及RAW檔而已。同樣的更新其實我們前天也在Nikon Z6/Z7上看到了。


播放按鍵與鎖定鍵都在機背最左上角。


機背螢幕為3.2吋233萬點,可多點觸控,以目前的規格來說也是相當高檔。


另外,有別於S1/S1R「基本上是上翻但也提供45度側翻」的螢幕,S1H搭載的是可動角度更大的側翻式。而且不但只有這樣,它側翻的基座還可以再往上翻45度。

為什麼側翻式角度已經夠大了,還要多做一個上翻的基座呢?很簡單。如果你純做側翻式,那麼你的連接埠所接的HDMI、USB、3.5mm麥克風或耳機接孔,可能就會擋住螢幕。所以這個可上翻式基座主要是用來把螢幕跟連接埠拉開距離用的。


螢幕基座的側翻開關。與一般的上掀式螢幕不同的是它有一道鎖。


電子觀景窗螢幕576萬點,放大倍率0.78x,顯示可以達到60或120fps,而且延遲時間只有千分之5秒,各種規格都是業界頂標。用這片電子窗看畫面真的是絕無僅有的享受。而且圓形觀景窗護罩真的用起來真的很爽欸

576萬點到底是多少呢?螢幕的解析度算法要先除以3,所以上面的解析度是1,920,000,推算下來就是1600x1200的UXGA 4:3規格,就在這麼小一片不到2公分的螢幕上。

接著我們來看一個在過去相機界中非常少出現的東西:

S1H內建機身風扇,為的是降低過熱造成保護而停止錄影的風險,在機身內有四種模式可以選擇:

  • 自動1:根據相機溫度自動切換風扇設定
  • 自動2:同上,但儘量將風扇維持在關閉狀態
  • 標準:風扇與正常速度持續運轉
  • 低速:低速運轉
系統預設是[自動1],我從來沒改過,但我也從來沒感受到它有在動,甚至我連做壓力測試的時候、拿出去錄影時也出風口也沒有任何風跑出來——因為溫度根本未達標準。如果你想感受一下風,或者讓散熱效率更好的話,選擇後面兩個選項。


S1H的機身設計與其他樣機相比會比較突出,是為了放下這個風扇。


出風口的位置。風扇在運轉的時候還是有聲音的,在幾乎無聲的環境下就聽得到,如果你沒有使用外接指向性麥克風收音,其實是有可能會收到風扇音的,也請各位拍攝的時候注意一下。不過如果你像我選Auto1的話,我是真的沒在這個模式下感受過風扇運轉。


光看照片就可以知道這是個大傢伙,單機身就有1,164g,24-70mm f/2.8鏡頭也有935g, 所以光這樣一機一鏡就有2,099g。


以這樣的重量來說可能DSLR不是太難見到,但對於沒有反光鏡、鏡後距又短的無反光鏡相機來說,S1H就真的是超大的存在了(姊妹機S1與S1H皆是)。


 自動對焦能力

S1H的對焦速度,在官方數據上是0.08秒,這個數據是使用24-105mm f/4鏡頭在11EV的環境下所拍攝出來的(大約是ISO100 f/4 1/125s)。實際上運作的狀況,鏡頭種類與現場亮度的差異會有顯著性的影響。

S1H的拍照對焦能力測試,小編是使用手機貼在觀景窗上拍攝,為什麼不像其他產品用HDMI 輸出轉錄呢?因為用HDMI線接上螢幕之後,對焦速度就會變成以錄影為基準的速度。錄影的對焦講求滑順,但拍照的對焦講求快,兩者在速度上是完全不同的水準。

對焦的影片都是搭配24-70mm f/2.8 PRO這顆鏡頭:
[embedded content]
拍照的對焦速度快速且流暢,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高階鏡頭的高水準表現。

但對焦在遠處時,近物的小物體就很難對得到。不過這是所有無反光鏡相機的問題,目前我還沒有見過任何一台無反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精準、快速、可持續重複的對焦到我小玩偶的前景上。做得到的只有數位單眼。

接下來我們來看錄影時的對焦。以下這則影片是使用C4K 4:2:0 10bit 60P所拍攝,有按下錄影鍵,並且是轉錄出去到螢幕的畫面:
[embedded content]
C4K 60P的對焦速度滑順,比較明顯的狀況是小物體不容易對到焦,不過這很有可能是我選的對焦點太大了。另外是在少數情況下對焦不會一次到位。

00:43是轉到手動對焦時才會這麼快,因為轉到手動對焦時,鏡頭會快速回到我預設的對焦位置。
[embedded content]
上面這則影片是使用4K解析度下的對焦速度,也就是前一則影片在機身內錄看到的樣子。

下面這則影片是6K解析度的對焦速度,請各位比較這兩則影片在連續自動對焦速度上的差異:
[embedded content]
6K沒辦法轉錄到外接螢幕,所以我只能給各位看內錄的結果。

我們認為,4K的對焦速度不論是在速度上或反應上會快過6K。但令我不解的地方,是我選擇的C4K 60P流量是6K的2倍,但在對焦能力上卻是4K較好。

我們來看一下在人臉對焦的部分,以下全程都是AF-C,我們完全沒有去碰機身上的任何按鍵,所有的對焦全部都是S1H自行去辨識:
[embedded content]
從上面的影片裡,各位有沒有發現人臉辨識的狀態其實不太穩定。在某些情況是反應快速且準確的,但某些情況就是連辨識都無法,特別是當我構圖是模特兒臉部的大特寫時,畫面的上下被整張臉填滿,就算是畫面中有出現臉部對焦框、出現眼睛對焦十字線,但就是沒有驅動鏡頭對焦。不過把相機轉頭換成距離較遠的景物時,對焦反應又滿快的,不過再回到人臉時又不行了。

接著,把鏡頭轉稍微廣角一點,讓模特兒呈現胸上的構圖,一切狀況就好很多。

中間我還有刻意用手掌去干擾對焦,刻意讓畫面中最主要的部分被我的手蓋住,但我們發現S1H不一定每次都能清楚的去抓我的手。而且我的動作一點都不刁鑽,也沒有動來動去,但對焦的反應就是不行。

另外,人臉的對焦辨識框常常會變來變去,感覺沒辦法很緊的抓住人臉,你沒辦法確定它辨識的是人臉還是身體。

總而言之,就是給人「不穩定」的感覺。如果你要拍些紀錄的東西,不會對於準焦很要求,或者是拍些生活記錄可以。但如果是認真的拍攝,小型製作的影片或廣告,我真的不會建議各位使用臉部/眼睛/身體偵測。

但話說回來啦,認真的拍攝,其實就我的理解多半是使用手動對焦。

不過,我非常喜歡鏡頭在變焦時,畫面會即時告訴你目前的焦距是多少。我想這對於需要精準構圖的攝影師來說會非常有幫助。

以下這則影片,使用的是1點自動對焦,搭配AF-C拍攝:
[embedded content]
單點的自動對焦搭配連續自動AF,就不會有辨識物體的問題,反應就會比人臉辨識迅速很多。而對焦的速度也相當滑順。這則影片我有使用觸控來讓相機知道要去抓哪裡對焦。實際拍攝的對焦成果相當順暢。

但對於稍微小一點的物體,我們的經驗是:就算是對焦點放在物體上,也不見得就會馬上對焦。例如上面影片的10:08處,對焦點在中央,我刻意把樹枝移到對焦點上,但鏡頭的對焦馬達依然無動於衷。我想可能當時還需要把對焦點縮小一點才行,但我的確給過它機會了。覺得對焦的部分的確是有些可惜。

 暗處對焦能力

以前Panasonic說他們家的相機可以使用星光對焦。我想說怎麼可能,星星這麼暗就算了,還是這麼小的東西,根本就是一個點而已,怎麼可能對得到焦,唬我嗎?

好,這次小編跑去露營,我要來驗證這句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embedded content]
欸還真的可以!!對焦不是馬上就對得到,但最終都會成功欸!肉眼看根本沒有影片裡這麼清楚,眼睛看大概就只有非常不明顯的星星而已。左邊亮處是月亮的光線。在現場觀察時一點把握都沒有,因為我根本看不到樹葉,但相機可以。很厲害吧?

好,那拍攝現場的亮度是多少呢?各位不能看上面影片的拍攝數據,因為那是我在測對焦的數據。拍攝影片時的現場亮度,是ISO12800 f/1.4 1/25s,然後這樣相機認為環境是-3EV。

而我們過去說過-4EV的定義,是在f/2.0、ISO100的環境下,曝光1分鐘的亮度。我們現場的狀況是ISO12800 f/1.4 1/25s -3EV,換算一下就是說,拍攝現場的亮度是-4⅔EV。非常暗,比我們辦公室裡把門關起來,只用門縫的光線來拍照還暗,真的是不簡單。

                                                                                                                                                          

 手震補償表現

S1H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台具有手震補償能力的6K攝影機。很多人會拿S1H來跟BMPCC的6K做比較,BMPCC 6K畫質好,但就是沒防手震,所以你很難做出機動性高又畫面穩定的拍攝;如果你的目標是6K,又想要手持拍攝穩定的畫面,那就真的非S1H莫屬。


S1H的感光元件內建了5軸6級手震補償,這是單機身、使用無手震補償鏡頭的時候,例如我們測試時使用的24-70mm f/2.8 PRO。但如果你用的是24-105mm f/4S這顆有O.I.S.功能鏡頭的時候,手震補償級數就可以達到6.5級。

下面這兩則影片是使用無手震補償的24-70mm f/2.8 PRO鏡頭拍攝,下面這則影片沒有開啟任何防手震機制:
[embedded content]
S1H搭配24-70mm f/2.8 PRO鏡頭,一機一鏡就有2,099公克。要把機身拿穩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低角度拍攝也更容易產生震動,前後移動時也容易產生碎震。所以這種環境下拍攝不開手震補償,晃面晃動其實超容易被抓到的,看起來影片就是有一種不確定感。

以下的這則影片是開啟手震補償,但沒有開啟電子式的「增強影像穩定器(影片)」,所以是感光元件所內建的基礎影像穩定能力:
[embedded content]
絕大多數的碎震都已經被隨時在移動的感光元件消弭,畫面只剩下「移動」而非「震動」。不過你還是可以看到一些相機誤判「移動」作為「震動」的痕跡,例如「好像一時轉不過去但又突然移動」的感覺。這是每一台具有防手震相機都會有的問題,而相機也不可能預先知道你要往哪移動。

說真的,如果要有平穩的移動,永遠是穩定器、搖臂、軌道的移動感最自然,不過這會非常耗資源,也非常花人力。但如果你是一人作業,常常要機動式的"Run and Gun",防手震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功能。

另外。從這種地方你才能看到V-Log曲線的好,畫面中幾乎沒有任何地方是過曝的。最高有14檔的動態範圍,讓後期製作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做調色。如果你使用一般或人像色調,光線照到的地方一定是一片死白。

 各級感光度比較

S1H跟GH5S一樣,使用了「雙原生ISO」。這裡的「原生ISO」叫做Native ISO,跟我們一般所認知照片所用的Base ISO不一樣。


雙原生ISO的意思,是機身內有兩組獨立放大訊號的電子迴路,一個低電壓、一個高電壓。通常只有一組放大迴路的相機,它的ISO6400就是用ISO100去放大訊號出來的;但如果你有兩組不同放大迴路,一組是100,一組是假設2500好了,那這台相機的6400的畫面理論上會比較乾淨,因為它從2500到6400放大的程度比較少,雜訊也會比較少一些。而這些訊號放大的問題同時也會影響到畫面的動態範圍,雙原生ISO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產生。


▲高原生ISO在低感光度時的雜訊,會與低原生ISO低感光度的雜訊相近。

S1H的雙原生ISO,在不同的色彩設定下會有雙原生ISO範圍:

如果低原生ISO是100,那麼這個範圍就是ISO100-500,ISO640到ISO204800就是屬於高原生ISO的範圍。而在機身內的設定中,你也可以去設定只用低原生還是高原生ISO,或者是選擇[自動]。

以下各組都是我使用[標準]色調拍攝:
[embedded content]

下面這組照片中是我們以過去測試照片ISO的方式拍攝,並且做中間720x480的裁切截圖。

(50)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51200
(102400)
(204800)

同樣的,我們在極暗的場景也做個超高感光度的比較:
[embedded content]
ISO51200之後就有相當明顯的色偏,特別是左方的月光變成偏綠色,右上角偏紅色。

另外,ISO102400之後,亮度會有相當明顯的降低。但在機身上都是顯示同樣的曝光補償級數,也是要請各位特別注意的地方。

 [V-Log]與[標準]色調在不同感光度的差異

測試時我不知道不同色調有不同的原生ISO,所以前面都是[標準]色調在拍,應該再用V-Log來測試看看才對。所以發文的前一天晚上小編再測一次。不過我這裡沒時間剪接給各位看了。

我們錄製C4K 4:2:2 10bit,然後使用5K的iMac螢幕做螢幕截圖裁切,所以以下這個部分並不能反應S1H的真正解析度,但我想表達給各位看的是雜訊表現的差異,特別是V-Log在ISO3200跨到ISO4000的差別。

[V-Log] ISO4000
[標準] ISO4000
以下裁切的照片,我分別取ISO640/3200/4000/12800作為比較,為什麼取這些數值呢:
  • ISO640是V-log曲線的低原生感光度
  • ISO3200是V-log曲線低原生感光度的最高值
  • ISO4000是V-log曲線高原生感光度的最低值
  • ISO12800是普遍認為雜訊會開始變得明顯的數值
我想請各位特別注意[V-Log]的ISO3200與ISO4000,兩兩相比,你就會知道雙原生ISO的意義到底為何。

▼ [V-Log]曲線的感光度

ISO640(低原生ISO)
ISO3200
ISO4000(高原生ISO)
ISO12800

▼ [標準]色調的感光度

ISO640(高原生ISO)
ISO3200
ISO4000
ISO12800
[V-Log打包下載]
[一般色調打包下載]

兩兩相比較就看得出來差別吧?為什麼V-Log的ISO4000會比ISO3200乾淨?因為它的ISO3200是低原生ISO的最高增益值,再往上就會跨到高原生ISO的最低值ISO4000。理論上來說ISO4000的雜訊應該要跟ISO640的一樣,不過兩者的亮度並不相同,也請各位自行判斷了。

至於為什麼[標準]色調的雜訊會比[V-log]少這麼多?我並不是清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推測應該是V-Log為了將動態範圍拉高,勢必會把暗部提亮,自然會從黑暗中壓榨出雜訊,但這是小編的推測啦。但我想看到這裡,各位應該能夠明白到底雙原生ISO的意義為何。

 照片樣式

在機身色調與曲線設定上,S1H內建了14種預設的模式,另外還有4種可以自訂對比、曲線、清晰度等的設定。而其中我想特別提到的是[V-Log],這個把高動態範圍拉到14EV的描述檔曲線。

類似的曲線你可以在GH5S上看到,或者要用付費韌體更新的方式在GH5上,但這兩台所用的V-Log叫做[V-Log L],這其實是V-Log的精簡版,那個L我想是"Light"的意思。V-Log L提供的是12EV的動態範圍;但S1H用的是完整版的V-Log,它是與P家電影攝影機EVA1,或者是VariCam相同的描述檔,動態範圍高達14EV。同時這也代表,如果你要S1H有高階攝影機的色調,請直接去找適合S1H使用的EVA1與VariCam的LUT檔,就可以有相同的色調。

以下兩則影片,請各位看看不同色調描述,在人像與風景上的差異: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在這裡想順便提一下,各位在以前的機種使用Log描述檔拍攝之後,如果想要做調色,會不會覺得顏色怎麼調怎麼怪?各位請注意一個小地方叫做[bit]數,這東西其實就跟拍照片RAW檔的bit一樣,叫做[色彩深度],它是指這台相機的顏色從最暗到最亮的層次數,8bit就是2的8次方階,也就是紅色的話,從最暗到最亮共有256種紅;10bit代表有1024種,10bit足足是8bit的4倍。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顏色更多,你就能調整的越自然。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想要調整影片裡的色彩,其實是要看影片本身能夠讓你能調整的幅度,8bit跟10bit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拍攝並後製,10bit的顏色理論上一定能夠更自然,因為它先天上就是能紀錄更多顏色,當然也更禁得起你調整。這個道理在相機上適用,在影片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道理。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小編這篇實際比較8bit與16bit在強烈後製下的差異

所以各位買攝影機如果後製成分居多,可不能忘了bit數,是8bit、10bit還是12bit,而且你還要深究Log或其他描述檔的bit數是多少,那會明顯的影響你的畫面色彩。

另外,bit數與動態範圍差別在哪呢?我想使用一下Youtuber:THE DP JOURNEY做了一張非常棒的圖片:

圖片取自《S1H: The BIG PICTURE and the fine print - Camera Preview

動態範圍,指的是這台相機能記錄最亮到最暗的範圍,單位是EV,例如-4到10EV,低於-4就是全黑,高於10就是一片死白,這樣是14EV(這是我隨意舉的例子);而bit數,是在這個可以被記錄的亮度範圍裡,它能夠記錄下多少階調。

S1H的V-Log,是動態範圍14EV,同時也能夠記錄10bit的色彩深度。注意上圖的GH5就是8bit,其實Sony的A7SII也是8bit。而如果要上看12bit或14bit,就是完全不同等級的東西了。

 果凍效應

在攝影機做Pan鏡的時候最容易出現果凍效應。CMOS的畫面讀取是由上而下,所以如果處理器的運算速度不夠,或者是資訊量實在太大,畫面最上方與最下方的讀取存在著時間差,所以在畫面平移的時候就會容易產生直線變成斜線的狀況。如果畫面Pan的快一點,畫面就會好像果凍一樣。這是CMOS感光元件的特性,各家廠商只能想辦法去縮短它,通常的方法就是利用高速的處理器來縮短由上而下的掃描時間,藉此減少果凍效應的產生。

以下為各位示範兩組,第一是5.9K 16:9 4:2:0 10bit 200Mbps的影片,第二是C4K 4:2:2 10bit,也是流量最大的400Mbps影片。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我們沒有一個標準的平台讓兩次移動都會有相同的頻率與速度,但老實說,S1H的果凍效應還滿明顯的。攝影師如果會需要拍快速的Pan鏡,或者是大幅度的平移,甚至是在貨車或高鐵上拍片,可能就會出現明顯的果凍效應。

 高速攝影

目前市面上多數的高階機種,普遍搭載了FullHD 120P的規格,但S1H可提供到最高180張的水準。以下影片都是180P拍攝,並且以24P速度播放,也就是7.5倍慢、原速度的13.3%。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收音的,只要你開啟選單裡的[可變畫格速率],就是註定無法收音,從1fps到180fps都無法。如果要拍攝可收音的高速影片,那只有一個解析度選項可選:.MOV 1920x1080 119.88P 4:2:0 10bit LongGOP 150Mbps只有這個可收音,而且播放時是正常速度。

以下影片都是180P以24P播放,搭配V-Log描述檔。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電池續航力與過熱保護

電池續航與過熱保護想必是各位專業使用者非常在乎的問題,攝影機可能不會跟相機一樣拍完就關機,而是很常處於一個待機的狀態。這時候電池會不會很快用完?持續錄影會不會很容易過熱?以下我們來測試這個部分。

測試環境是約22度室內,我分別使用6K 24P 200Mbps與C4K 30P 400Mbps的高流量拍攝,試圖盡可能的產生熱能,或者是盡快消耗電力。拍攝途中開啟防手震,但沒有移動相機,也沒有按下任何一顆按鍵。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第四格 低電量警告 完全沒電
6K30P
200Mbps
29:59 55:26 01:20:30 01:44:34 02:05:17 02:16:33
4K30P
400Mbps
13:20 40:34 01:05:52 01:30:32 01:50:28 02:01:00

在兩種高流量測試環境下,單顆電池都可以破2小時,如果你是內錄到記憶卡的話,記憶卡滿了才會是你遭遇的問題,400Mbps只能讓我的64G錄20分30秒,兩張記憶卡就是41分鐘,我2小時就要換卡兩次。

本來是要測過熱的壓力測試,但我測完6K與4K之後,幾乎連續花了4個小時,但機身最多只是溫溫的而已。我測試的環境是在大約22度的室內,而不是大太陽底下,所以我想這也提高了過熱的難度。

再來,風扇會造成音量嗎?會,但我沒機會聽到。因為我們設定的風扇設定是Auto1,是S1H覺得溫度過高的時候風扇才會啟動,但我們不關機拍攝4個小時,我沒有一刻感受到風扇有開。老實說拍攝與測試過程中我還真的聽不出來。或者是溫度根本沒高到風扇會運轉的程度。而在這整次拍攝的過程中我沒有任何一次感受到機身發燙,最多最多就只是溫溫的而已,我想如果不是在相當炎熱的地方,應該都不需要擔心過熱的問題,至少2個小時的連續錄製高畫質/高流量影片是沒問題的。


介於GH5S與電影機之間的定位

小編依舊記得,先前我在寫GH5S的評測,有網友持續替Sony讚聲,認為全片幅就是硬道理,並且認為Panasonic就只有M4/3片幅,那篇文章後面也吵成一團。好了,現在Panasonic跟Leica還有Sigma聯手,一口氣就推出三台全片幅,而且規格都非常棒,這是當時誰都想不到的事。

S1H的出現等於宣告Panasonic正式走入全幅市場,Panasonic擺脫了比Super 35mm更小的M4/3片幅,這代表它們的影像技術不再是留在M4/3市場,而是可以進入與電影接軌的世界,你要轉電影常用的PL Mount,或者是轉接鏡頭群最完整也最齊全的EF Mount都可以,全幅鏡頭可用、Super 35mm鏡頭也可用、看起來更有電影感的變形鏡頭也可以用,進可攻退可守。片幅變大同時也代表能有更明顯的散景。因為全幅,高感光度雜訊也能表現更好,加上雙原生ISO更是如虎添翼。

我的意思不是說GH5/GH5S不好,它們依然是非常棒的相機,4K 60P、輕巧的外型、內建機身防手震,同時還有為數眾多的鏡頭群。我們認為GH5系列是Panasonic認為是在乎影像品質的工作者一個最「個人」的選擇,你完全可以用它來一個人拍攝任何你想要的內容。而S1H則是「個人」再偏「專業」,你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一個小團隊一起創作。當你要求影像品質,同時不想失去機動性,而製作預算又不會很大時,S1H相當值得考慮。

選單複雜度前所未見

這真的是我見過選單內容最多的相機了,尤其是當我第一次看到[錄影畫質]的時候,選單居然高達7頁、共42項設定可用,就只有一個[錄影畫質]設定,它甚至多到有一個[篩選]功能,讓你可以預先選擇[畫格速率]、[解析度]等等的特色,用來篩選掉那些你不需要的選項,真的有夠誇張。

再來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雖然S1H是全片幅,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格式都會用到全幅的區域,例如4K60P就只會侷限在Super 35mm;或者是說最高流量400Mbps並不是落在6K,而是C4K 4:2:2 10bit與另外幾項設定裡。而在7頁、共42項設定裡,只有一項是真正的6K,但這規格是3:2、24P,色度抽樣為4:2:0、色彩深度10bit,小編覺得並不是相當實用,更適合的應該會是下面的5.9K 30P 4:2:0 10bit,至少比例是16:9,幀數也有30P。但如果幀數也不是你在意的點,你只是想要有最多細節可用,甚至想要用後製裁切來當鏡頭移動,選6K就對了。

防手震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市場上並不缺乏6K的機種,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就是BMPCC 6K,它的畫質規格是強過S1H的6K 50P 4:4:4,而且還有Blackmagic RAW,另外一家Z Cam的E2-F6也能做到6K 60P 12bit,也有Z RAW可以使用。

要開規格,Panasonic並不是最會攻頂的廠商;要打價格,Panasonic也不一定玩得過別人。但S1H是承襲著高階電影機的技術,同時也汲取GH系列長久而來的經驗,從眾多消費者經驗中誕生。Blackmagic與Z Cam的訴求是廣告或者更高階的影片拍攝,所以在使用它們時,你不可能不在上頭裝上一些配件,例如BMPCC 6K的許多畫質是不能內錄到記憶卡的,你必須要外接SSD轉存、同時電池續航力大家都說還不夠好,而Z Cam上甚至連麥克風都沒有!在整合性上,Panasonic S1H還是比較完善的選擇,你就算是一人一機出門也有辦法交東西出來。而且,它很穩定,我們實測後發現它不會當機,也沒見到過熱的問題。

而單機身就有5軸6級,搭配有防手震鏡頭就有6.5級的手震補償效果,這有多方便我不用多說吧?你就算是轉接蔡司的Ultra Prime還是英國的COOKE電影鏡,還是要便宜的中一光學,全部是5軸6級!除非你要拍得像是《柯洛佛檔案》那種非常明顯的不安晃動感。在沒有穩定器、沒有搖臂、沒有軌道的情況,只有雙腳,或者是你坐在機車上、汽車上、輪椅上,還是穿著溜冰鞋、站在卡車後斗,只要相機是拿在你手上,防手震就會一直都是你的好朋友。

唯一的一台NETFLIX認證的無反相機

另外講一件有趣的事,NETFLIX這家影片串流服務商對自製作品有相當明確的要求,例如他們就在網站上列了一整串他們認可的攝影機清單,代表他們的所有自製影都一定要用列表中的產品拍攝。NETFLIX並沒有說這些產品是因為什麼而入選,但基準條件是有的,例如錄影解析度一定至少要有真正的4K UHD 3840 x 2160、需要可以錄製RAW檔、需要有Log曲線等等,而且就算非一號主拍攝機,其他的空拍機、類GoPro相機等全數用來拍攝作品的,也全部都要經過Netflix的認證才行。

而在今年的10/23,Panasonic S1H正式進入這個名單,就在它發表剛過2個月的時間。除了S1H以外,其他全部都是動輒二三十萬到上百萬的電影攝影機,例如Arri Alexa LF、Canon C700、RED Weapon Monster 8K、Panavision DXL2或Sony Venice,反正這個清單列上的全都是一些怪物級機種,但卻塞了一台Panasonic S1H,與他們家拍電影的VariCam 3與或EVA1放在一起。雖然受NETFLIX認證並不代表什麼,但可以推敲得出來NETFLIX對這台相機的評價——BMPCC 6K可沒有被列在裡面,所以我想除了畫質之外,NETFLIX肯定有些值得你選擇的考量。


整體來說,S1H真的是一台相當強大的攝影機種,它的定位介於Panasonic GH5系列與更高階的電影機EVA1之間,對於想要獲得高畫質同時有預算限制的小型製作團隊,S1H真的是很厲害的選擇。如果對拍攝影片有興趣的朋友,S1H你真的應該要去玩玩看。

目前比較可惜的地方,我想還是目前L Mount的鏡頭數量還不多,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使用L接環拍攝各種創作者想要的主題,只能從轉接來解決,但是,哪個攝影師不轉接呢?

S1H表現不錯的地方:

  1. 表現角度非常自由的可上掀式翻轉螢幕
  2. 搭載超高畫質的6K錄影,解析度是FHD的12倍,而且可內錄
  3. 搭載C4K 30P 4:2:2 10bit,可內錄
  4. 具備與高階攝影機相同的V-Log(非GH5S使用的V-Log L),具有超過14檔動態範圍
  5. 機身內建5軸6級手震補償,搭配指定鏡頭可達6.5級,明顯的減少震動
  6. 機身有三個快門鍵,可適應多種不同硬體組合
  7. 雙記憶卡插槽皆支援UHS-II
  8. 機頂螢幕非常大而且顯示內容豐富
  9. 夜燈模式同時也可點亮按鍵
  10. EVF解析度高達576萬點120fps,非常細緻,反應也很快
  11. 內建散熱風扇,在到指定溫度時能強制排熱,減少熱當機會
  12. 在極暗處也能夠對焦,對星星也可以!
  13. 雙原生ISO對於陰暗環境拍攝非常有幫助
  14. 可以拍攝適用於變形鏡頭(Anamorphic)影片
  15. 單顆電池經實測,可連續拍攝2小時
  16. 2400萬畫素其實要拿來拍照也是可以的

S1H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不是每一種畫質設定都可以同時把資料同時內錄與外錄
  2. 臉部自動對焦並不非常可靠
  3. 果凍效應會較為明顯
  4. 原生鏡頭群較少


DC-S1H 24mm ISO400 f/7.1 1/800s


DC-S1H 39mm ISO100 f/8.0 1/320s


DC-S1H 70mm ISO100 f/2.8 1/1000s


DC-S1H 70mm ISO100 f/2.8 1/3200s


DC-S1H 50mm ISO100 f/1.4 1/8000s


DC-S1H 50mm ISO100 f/2.5 1/500s


DC-S1H 70mm ISO100 f/4.0 1/160s


DC-S1H 65mm ISO100 f/3.2 1/80s


DC-S1H 55mm ISO100 f/3.2 1/60s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特別感謝--------------

拍攝場地提供:A Living Labb 生活域所, Joyce
人像拍攝:Harvy
助理:Jim, 友直, Cody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EzgLN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