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MOBILE01新聞 【多連桿Focus】Ford Focus ST-Line獨立懸吊激測!Lommel賽道特化版台北車展發表!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Ford真的很厲害,怎麼厲害法呢?2019年整年度只有一台新車,但是這台新車卻讓整個品牌的銷售數字逆勢上漲,說到這裡大家大概就知道,今天的主角又是Focus。Ford就是一辦法一年只有一台新車,還可以一直在媒體上曝光,一方面Focus具有市場熱度,另一方面除了產品力強之外,品牌也相當會製造話題,從「CoPilot 360」、「扭力樑」甚至是入門的「美夢、成真」都是市場關心的要點,到了年底又有性能車型「ST」,現在又有眾所期待萬眾矚目的新車型「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也就是所謂後獨立懸吊車型。


說實話,其實Focus確定會推出後獨立懸吊車型這件事,其實我們已經知道很久了,甚至還在性能版ST試乘那天同時體驗過這輛「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但礙於品牌策略,等到現在才能正式和大家介紹。只能說Ford真的是話題製造機,一年只有一個全新車型之外,又在一年之內進行多次「配備升級」、「陣容調整」、「全新車型」,讓大家一整年都離不開關注,當然身為汽車媒體一員,也在這一年歷經無數次各種車型的試駕體驗,並終於在年底和大家介紹後獨立懸吊的車型。

[embedded content]
今年Ford Focus問世之時,豐富的車系陣容對應上各種不同消費需求,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頂級「ST-Line車型」,不只有運動化的外觀設定,還有CoPilot-360 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運動化懸吊等,唯一讓人有話可說的就是後懸吊的扭力樑設定。當時,品牌對於這樣的結構全力護航,強調優點並弱化缺點,即便這是必然但還是讓人覺得可惜,殊不知2019年還沒過完,情勢就快速逆轉;不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實我們的消費者就是越罵越愛,把Focus一舉推上月銷售萬輛的高點,而這也是後續得已獲得「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的原因之一。

ok,以上大概就是今年Ford Focus發展的脈絡,接下來就先簡單介紹一下「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這個全新車型。這個全新車型在車系中,定位屬於中高階,高於「ST-Line」並低於「ST」,大概就是二當家的意思,外觀基本上和ST-Line相同,唯二差異是LED尾燈和尾門上的銘牌,其餘就是煞車系統升級後302mm碟盤,還有後獨立式懸吊的結構了。就結構來說變化其實不小,但外觀上差異卻是微乎其微,最大的不同其實是動態回饋和表現的差異。


12月13日這天,我們在六福村停車場種了一整天,就是為了體驗「Focus ST」和「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只是就如前文所說,礙於品牌策略問題,在車展正式發表的這天,才能正式和大家介紹。當天除了有Focus ST的試乘體驗之外,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提供短暫的試駕體驗,讓我們進行「麋鹿測試」和「繞錐測試」,這兩項測試雖然短暫卻能確實反映車輛性能與差異,同時當天也有專業教練講授差異與特性,雖然經過潤飾,可大意是扭力樑開起來有趣,可是獨立懸吊會比較受控。


事實上,這是懸吊結構先天特質,但要再強調一件事,懸吊結構特性只有不同沒有好壞,有的人喜歡活潑一點,有的人喜歡安定一點,蘿蔔青菜各有所好。Focus後扭力樑懸吊,具備維護成本低的先天特質,同時還有頗為滑溜的後軸動態,這些都體現在賽道試駕還有陸續的測試中,讓人感到比較有趣的是,Focus的後軸滑溜的特性在瀕臨極限時,反而能提供更多的轉向輔助,只是不諱言這樣的特質在緊急閃避、轉向的狀態下,相對比較難控制。

至於這個獨立懸吊車型的性格,相對起來自然比較迅捷、安定、受控,對於一般消費者或駕駛而言,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安全的,畢竟每天戰鬥體驗駕馭樂趣的人不多,街道上也不適合這樣的型態。而要說差異有多少呢?只能說上車之後的第一個轉向,就可以感受到鮮明的特質差異,接下來就且聽我娓娓道來。


回想起從今年初到年末所有的測試和集評,不論四門、五門,Focus扭力樑結構的駕馭回饋歷歷在目,尤其賽道測試時我就提到「Focus在賽道裡沒有刁鑽或靈活的特質表現,尤其是左右重心轉移時的反應確實比較慢,妙的是Focus在賽道裡就是轉得過去,而且還是容錯率高的那種。」、「面對長彎角不斷增加的側向應力,即將影響到前軸抓地力的同時,後軸動態改變並向外帶,以線性受控的態勢消彌車輛轉向不足,循跡、車身動態系統也沒有介入。也就是說後扭力樑結構所能承受的極限比前軸低,卻成為輔佐車輛通過彎道的動態的利器。」(延伸閱讀:Ford Focus 5D ST Line扭力樑行不行?麗寶賽道實測最知道

我不否認這是相當有趣且神奇的駕馭特質,絕對是一種非典型的動態表現,只是這樣的特質光是賽道體驗,就有一票媒體掃到錐桶(包括我),遑論一般駕駛人在緊急狀況下所面臨的難題;當然這可能是技術問題,但站在第一次接觸到車,沒有時間熟悉車子的前提之下,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也是大眾會遇到的問題。以下我也整理今年我們針對同級車測試比較的報導,包含四門同級對手、五們同級對手的比較,接下來我們也會進行扭力樑和獨立懸吊車型的測試比較報導。

Mazda 3、Focus、Auris三強鼎立,掀背車集體評比五道關卡實測!
Altis Hybrid/Focus/S5 GT225/Elantra Sport集體評比 一探高規國產房車的雙面向


回到主題,「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的體驗,如前文所說這次測試體驗的地點並非賽道,而是柏油路的停車場,路面狀態和小碎石都是影響抓地力的因素,換言之這次測試場地的抓地力比較差,但即便如此,上車後第一次的轉向就可以感受到不同懸吊結構對於後軸穩定性、跟進性的差異。

這是一個比較級,而不是一個絕對值,可在同級車款中,肯定是相當優秀的表現,關於這點我認為體驗過的人都會同意,這在我徵詢同事、同業意見的之下獲得確認。然而,不否認面對不同懸吊結構的特性,確實有人有不同的喜好,但就受控性而言,確實「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比較出色。除了媒體同業之外,賽車教父 陳俊杉-衫哥,在少上的簡報上說到:「開後扭力樑的車型時,會覺得很過癮,感覺自己的技術很好,每個彎都可以帶著滑溜的車尾入彎,好像自己又年輕一次;但是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操控會比較精準,跑出來的速度跟成績會比較好。」


懸吊結構改變是單一問題,但操控性是整體性的問題,其改變的不只是後軸跟進的速度,同時對於轉向回饋也有影響,相比之下「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的後獨立懸吊還進一步影響到前軸轉向的特質,顯得整輛車的轉向反應更快、更銳利,特性與表現和過往的三代Focus比較相似,只是當然整體的行路質感有相當明顯的提升,左右重心快速轉移的反應更即時,不論是60公里、70公里進入麋鹿測試,都完全不會有掃到錐桶的問題,繞錐的關卡也是如此,甚至沒有因為車尾跟進速度提升出現進彎速度太快推頭的問題,不過這點可能還要進行試駕和更多測試才能更確定。

另外,由於現場還有性能版「Focus ST」的體驗,可以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比較。雖然「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確實不俗,但就性能面、操駕面仍處下風,畢竟ST轉向齒比、懸吊設定都更硬朗,還有電子式LSD輔助,坐起來更硬派!但當然舒適性自然就不如「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來得好。


最後,如同前文說的「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的改變在於外觀極細微、煞車、懸吊結構差異,其餘動力系統沒有改變,仍是以1.5升三缸渦輪搭配八速手自排變速箱,最大動力182匹、24.5公斤米,配胎維持Michelin Pilot Sport 4,所以動力面的反應真的沒有比較明顯的不同。而受到缸數、排氣量等條件影響,高速延伸性肯定受影響,只是在一般道路常用的速度區間之下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不會無力、不會疲弱,先前的百公里加速成績也有9.16秒成績,理當足敷使用。

坦白說,其實這次試駕挺讓人意外,意外的是兩款車型差異如此鮮明,只要有點速度就會有感覺,所以別說一般人開不出差異,至少我認為在緊急時刻可能會造就不同的結果。但這樣說也絕對沒有要把「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捧上天的意思,畢竟操控性更好的車大有人在,性能版的Focus ST就是一個例子。只是,當然這讓我懷疑當時品牌美化扭力樑的說法,雖然不能否認確實不差,只是這回兩相比較之下,獨立懸吊的多連桿結構,確實造就不同的結果,而且是如此不同的結果。

所以,對於「Focus ST-Line Lommel賽道特化版」期待嗎?恰逢台北車展期間,不訪來車展看看車,或是就近跟展間預約一下試車,體驗一下不同的Ford吧!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34UC9q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