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在今年剛結束的臺北馬拉松賽事中喊出「領跑臺北」的口號,而伴隨著賽事宣傳的鞋款正是 adidas 旗下最經典的實戰跑鞋款式 - adizero Boston 8,延續系列鞋款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與 TPU 穩定片 Torsion System 等為人稱道的科技優勢,並搭載全新調教的 BOOST 科技中底、三線反光貼片與全新的外觀設計。adizero Boston 8 以最新科技帶來的全新腳感,重新詮釋何謂「經典」。
adidas在2008年以「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事為名推出同名跑鞋至今,Boston系列「對初心跑者而言友善,也能確實輔助進階跑者」的鞋款特點,成為全世界各層級跑者征戰馬拉松賽事的親密戰友,無愧是許多跑友心目中的實戰跑鞋經典之作,對於小編來說,Boston系列也是個人相當信任的跑鞋款式,至今參加過三次半馬是穿著 Boston 6 與 Boston 7 完賽,本次實測的最新款 adizero Boston 8 到底做出那些改變?能否夠格繼續扛起「實戰跑鞋」的招牌?繼續看下去就知道!
adidas adizero Boston 8開箱與科技細節介紹
自從第五代開始使用BOOST做為中底科技之後,Boston系列的鞋盒就是使用黃色BOOST字樣搭配三線設計的鞋盒,本次Boston 8同樣是後掌BOOST科技,鞋盒卻回歸到最基礎的樣式,不過相信大多數人購入Boston系列本來就是要用來實跑並非收藏,鞋盒的設計是也不用這麼在意就是了…
保持Boston系列熟悉的樣貌,鞋型依舊有著招牌的流線型美感,一體化的鞋面與後跟處異材質的斜切剪裁相當簡約,本次實測鞋款為首發的黑白配色,另外也有推出藍白款式,粉色款則是專屬於女性跑者的限定款。
跑鞋的重量是跑友最重視的環節之一,身為實戰跑鞋代表的Boston系列最新款式,鞋號為US10的Boston 8單腳重量僅240公克,仍維持系列鞋款的上乘水準。
全鞋鞋面由一體式的工藝式網布製成,與過去幾代相比,Boston 8的鞋面網布密度增加,尤其在前掌位置去掉透氣孔洞的設計最為明顯,雖然恐怕會讓透氣性有所犧牲,但實際觸摸發現彈性很好,明顯高過於前幾代較軟、近似布料的觸感,所以包覆感與支撐性上可能也會有所提升。
外觀上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原本位於鞋身側的adidas三線標誌,首度移到前掌外側,並以擁有反光貼片功能的樣貌亮相,增加夜跑時的安全性,這樣的改變也讓全鞋在視覺上變得更為簡潔、一體化。
另一項明顯的設計改動是在後跟處。有別於過去使用異材質增加鞋面層次,同時搭配adizero Boston字樣標明鞋款身分,Boston 8首度改採反光設計,後跟上頭碩大的「BOSTON」字樣在光線照射下相當耀眼,實際試壓後跟隱藏式TPU的硬度與過去則相仿,屬於跑鞋中常見的偏軟TPU穩定片。
Boston 8並非完全去掉adizero Boston字樣,而是將這個設計改放到鞋身內側。
鞋舌整體的材質維持本系列鞋款的優良傳統,採用包覆力極佳的彈性網布,上端的特殊設計帶來襪套式鞋舌的錯覺,但事實上Boston 8仍為分離式鞋舌。7+1的鞋帶孔配置與過去幾代都相同,且鞋孔並未使用繫帶,而是直接穿孔在鞋面上,配合一貫的扁平鞋帶,為這雙超低筒跑鞋款帶來更直接的包覆感。
鞋帶頭有ADIZERO字樣。
依舊延續超低筒的設計,極為輕薄但在邊緣處有加固上一層厚度適中的記憶海綿,是個人最喜愛Boston系列的原因之一。
分離式鞋墊依舊能夠輕鬆取出,鞋墊厚度相當輕薄,能夠維持慢跑時的貼地感,清洗時也相當方便。不過就小編個人使用經驗,由於Boston系列的透氣性已達近乎滿分水準,跑完後只要將整雙鞋放在有陽光照射的地區曬乾,基本上就不會殘留任何異味。
- 有鞋墊
- 無鞋墊
鞋墊與BOOST中底科技之間依舊夾著一層全掌EVA泡棉,藉此在步伐快速轉換的過程中穩定雙足重心。至於實際腳感最大的改變應該會是在於全新調教的BOOST科技中底。雖然彈性、密度沒有明顯改變,但設計團隊將中足處的BOOST厚度稍微降低,後掌處厚度則略為提高,期望帶來更為前傾的腳感,改善跑步時的動能傳輸,不過實際感受如何還是要實跑上路後才能定論。
對比起過往著重在足弓部分的支撐,Boston 8的Torsion System穩定片支撐面積明顯向前掌延伸,個人推測是為了配合中足處的BOOST厚度稍微降低而做出的改變。
基本上看到Continental的品牌標誌就可以安心了XD,耐磨性與抓地力都是Boston系列大底最傲人之處,與過去不同的部分在於,後掌處使用與前掌處相似的「棋盤式」刻紋。
值得注意的是,從大底處外露的BOOST面積推敲,Boston 8搭載的BOOST已經「幾乎」涵蓋整個腳掌,與過去標準三分之二的比例配置有所區別。
adidas adizero Boston 8實測心得分享
小編身高170公分,體重78公斤,平時慢跑配速大約落在6分速的輕鬆跑,半馬最佳成績為2017臺北馬的2小時37分43秒,由於個人體重較重的緣故,偏好的跑鞋大多都是以緩震、舒適度為主要需求,比賽或是長距離跑步都是穿著Boston系列跑鞋,尤其喜愛Boston 6極為軟彈的腳感(個人就購入三雙輪流穿),這次帶著極為期待的心情穿上最新款的Boston 8,為各位帶來實測過後的心得。
本次穿著Boston 8慢跑的總里程大約為一個半馬的距離,平時大多在新店河堤慢跑,拍攝當天則是在台北市的國父紀念館。
雖然還未正式起跑,就能感受到Boston 8的一體式工藝式網布鞋面相較過去的包覆力與支撐性更強,但又不至於帶來壓迫感,個人蠻喜歡這樣的改動。整體鞋型則略為修長,但鞋面網布的形變能力並不會太差,所以像小編這樣的寬楦跑者也不需要太過擔心。整體來說,Boston 8的鞋型依舊維持對各類跑者都相當友善的特性。
此外,一穿上Boston 8就會明顯感覺到後掌的重心變高,個人認為是因為中足處的BOOST高度明顯降低,讓後掌的重心顯得比起過往鞋款更高一些,如果你像小編一樣是Boston系列的愛好者,應該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樣全新的腳感,至於前掌處的貼地性依舊很強,後掌變高的緣故也造成整體腳感有略為前傾的感覺。
起跑後,馬上可以感覺到鞋面的支撐性比過往更穩定,更高的包覆感也讓跑步時更加安心,不過這樣的鞋面讓一雙全新的Boston 8的適性似乎降低了一些,跑了大約兩公里,雙足因為熱脹的關係開始感覺略緊,所幸試著把鞋帶放鬆一點後就有明顯改善。
Boston 8在提升支撐、穩定的同時,仍顧及到足踝所需的靈活性,在街道跑的過程中時常需要急停或是轉彎閃避迎面而來的行人,Boston系列將速度、方向的決定權最大化留給雙足的設計一直以來都還蠻討喜的。
而就個人認為,為了維持靈活性,使用極低鞋筒與較軟的後跟TPU緣故,Boston系列的鎖跟性表現一直以來就只能算是中規中矩,Boston 8也不例外,雖然並非能夠牢牢地抓住踝部帶來極高安定感,但雙足也沒有任何滑移或是拖泥帶水的感覺,這樣的鎖跟程度對於小編而言已經足夠。
接著談談Boston 8的中底感受,這次設計團隊適度降低中足BOOST厚度,帶來前傾的腳感,在實際跑步時感受非常強烈,甚至會有一種被推著前進的感覺。或許是中底厚度的比重重新分配,連帶改變BOOST的腳感,緩震感維持在頂級水準、踩踏時的回饋感同樣具有力量但動能傳輸的過程更簡潔。舉例來說,過去的Boston中底就像一位導師,在運動過程中輔助跑者成長,而Boston 8的中底則像是一位士官長,強勢地督促跑者每一步都要更加進步。
中足的Torsion System支撐片存在感依舊強烈,尤其是中底接近前掌的位置在落地後準備抬起的過程,足弓有被「托」起來的感覺。
談到一雙跑鞋到底舒不舒適,事實上是看以什麼角度來探討,像是過去的Boston系列,軟而透氣的鞋面與Q彈BOOST,就是強調慢跑、日常穿著時的舒適性,而如今的Boston 8,將鞋面材質、BOOST比重重新調整,中足處Torsion System支撐片面積加長,為競速、長距離跑步時帶來更高舒適性。
近期天氣比較不穩定且潮溼,小編過去之所以將Boston系列列為最愛的跑鞋,就在於它在夜跑、些微下雨時仍舊可以維持頂級的抓地力,Boston 8也承襲了這些優點,唯獨不同的是,在經過幾次測試後,中足處的Torsion System支撐片已經有些磨損,甚至周圍的BOOST也有明顯使用擦痕,這在過去的Boston系列鞋款中是比較少見的。
鞋面的材質改變,透氣性似乎也受到一些影響,6公里的測試結束後,鞋款內的濕氣比起過去提升了一些,不過從側邊可以看出,Boston 8的鞋側透氣性與過去相比並無明顯落差,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前掌透氣孔被移除的緣故。
前掌外側的三線反光貼片在黑夜中相當顯眼,讓小編想到柏油路上的斑馬線XD,不過個人還是比較習慣過去三線的位置擺放,穿到現在每次低下頭還是有點不適應,不知道各位對於這項外觀的改變還滿意嗎?
總結
總結來說,Boston 8跑鞋具有的均衡腳感、適合各種類型跑者實跑的特性仍在,但其中也在鞋面與中底處默默做出一些改動,讓全鞋增加許多滿足競速、長距離跑步時需求的元素。對於一位穿慣Boston系列的忠實愛好者而言,這次以經典的骨幹結合上當世代跑鞋特色的Boston 8,確實會出現一些讓你需要適應的感受,等你準備好了以後就到實體店點透過試穿,了解設計團隊是如何重新定義經典吧!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tT4bG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