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鋼砲、鋼砲、大鋼砲,基本上現在所有五門或是掀背車款,只要帶有一絲性能色彩就會被冠上「鋼砲」之名,但隨著市場需求改變和汽車工程的進步,昔日的鋼砲與當代的鋼砲真的能算是相同的品種嗎?只要是鋼砲就一定好玩嗎?這次我們集結當前國內市場不同級距類鋼砲 Fun Car,並透過小賽道與加速測試等,分析各車性能差異與所長之處!
正式進入這次評比之前,要先說明「鋼砲」的由來。事實上,「鋼砲」不能算是一種正式的級距等級,比較像是從民間口耳相傳下所出現的「代名詞」,所以其實沒有能正式定義該物種誕生的時機;不過,根據鄉野資料指出,所謂鋼砲的原詞是英文的「Hot hatch」,最早在英國的報紙上出現,後續開始逐漸擴散到各地市場。當時除了傳統雙門、雙座的跑車之外,歐洲少數車廠開始在尺碼較小、負擔更輕的掀背車款上使用更有看頭的動力,憑藉相對出色的馬力重量比,展現出不俗的性能表現。
當時最初被定義為「Hot hatch」也就是「鋼砲」的車款是 Golf GTI 和 Renault 5 Alpine,而這些車款的起源其實是1970年代,但到了1980年代這個物種的魅力開始擴散,致使有不少品牌開始推出相應車款進入市場,並形成一股風潮席捲到全球。到了1980年代後期鋼砲如雨後春筍一般,並在1990年發展到極盛時期,因為這些傢伙憑著輕盈的優勢,就能有亮眼的加速表現,甚至可以堪比當代的跑車,同時也因為尺碼小巧、動態靈活能以小博大。
所以,包含掀背、尺碼小、排氣量小、負重輕、價格親民等代表性特徵,建構出鋼砲這個品種,甚至能說是一種平民跑車精神的體現。而且,即便鋼砲誕生的初衷不單只是為了山路,卻因為車款特性使其在能更徹底的發揮特長,不只能以小博大,同時還有著相當出色的駕駛樂趣,進而成為一種山路性能指標,造就鋼砲與山路密不可分的刻板印象。
至於在國內,大家最快聯想到當時的鋼砲,包含 Honda Civic CV3 都是當時熱門的日系鋼砲選擇,當然還有歐系的 Citroen Saxo,同門雙生的 Peugeot 106 S16、307 S16、206 S16等車款。然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化後,許多日系鋼砲逐漸轉型,成為更具家庭使用機能的車款,讓市場主流開始回流到發源地的歐系車款上,舉凡是 Golf GTI、Audi A3 等,都憑藉著渦輪動力在2000年代將鋼砲一詞推上高峰!
不得不說,對於鋼砲這種奇行種而言這確實是進化,但換個角度來說也成了鋼砲完全「走精」的發展走向。首先,這類鋼砲透過渦輪系統大舉強化動力,喪失最初鋼砲小動力大作為的初衷;再者,不顧成本的強化底盤,甚至導入四輪驅動系統彌補過大的動力,同時藉此建構更出色的循跡性,則讓原本親民的價格有了躍進式的成長,逐漸成為有錢人家的玩物。
時至今日,不論是「Hot Hatch」亦或「鋼砲」都仍舊存在,而且同樣適用在性能表現亮眼的掀背車款上,但卻也不是最初所創造的專有名詞帶來的意義了。就以當今三大鋼砲王來舉例,為首的Mercedes Benz A45 突破四百匹的動力,還有四輪驅動系統,根本就是跑車無誤,只不過是掀背跑車;Audi RS3 其實和 A45 完全是同樣的道理,還更過分的用了五缸引擎;BMW M135i雖然返樸歸真捨棄後輪驅動基礎和六缸引擎,可依然是大動力加四輪驅動系統,三款車完全就是對著跑車幹,更別說改裝以後還要躍升兩級去挑戰超跑了,真要說還有什麼共通點,大概也只剩下 Driving For Fun 的核心精神而已了。
回到主題。所以,這次集結評比涵蓋的級距等級分佈會有一點廣泛,有一脈相承至今的 Golf GTi、鋼砲新興勢力的 Focus ST、類鋼砲又向跑車靠攏的 Veloster、還有邁向高速領域發展的 Mercedes AMG A35 4Matic。而就如同前文所述,以上車款中就算不是「鋼砲」,或早已背離初衷,甚至是新型態物種,一切都是為了提供駕駛樂趣而誕生的車款。
- Focus ST 頭
- Focus ST 尾
首先針對車輛的基礎和動力系統開始介紹。而坦白說催生這次評比的契機,就是新上市的全新第四代 Ford Focus ST。不可否認,Ford 動了真格 Focus ST 來真的,也可以說是這次四款車中,駕駛回饋上最能體現「鋼砲」精神的車款,早在先前各別試駕時就讓人相當激賞,並在這次評比中再次獲得我和同事一致認同。動力配置上,使用 2.3 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馬力輸出達到 280 匹的水準,扭力突破 40 公斤米;雖然採用前輪驅動配置,但原廠為其加入 eLSD 電子差速器,相當大幅度強化彎道性能和循跡性,帶來極大化的駕駛樂趣。
- 駕駛座艙
- 方向盤
- 儀錶
- 座椅
另外,Focus ST 如同各車款具備可變行車模式,可改變動力、變速箱、甚至懸吊系統軟硬度等。而與一般車型不同的是,Focus ST 將切換位置擺放在方向盤右側的操作模組上,讓駕駛能以最快且不分心的方式切換所需模式。
- Golf GTI 頭
- Golf GTI 尾
接著,就是就是這次評比車款中歷史最為深遠,整體相當均衡且在水準之上的 VW Golk GTI。雖然海外市場已經正式進入第八代,但目前國內市場販售車型仍為 7.5 代車型,對比其它對手在產品週期上多少有點吃虧。即便如此,經過市場洗禮和年式更新,Golf GTI 的基礎架構其實不俗,堪稱新世代銘機之一的 EA888 2.0 升渦輪引擎,輸出 245 匹、37.8 公斤米最大動力,變速箱使用性能上備受肯定的 DSG 雙離合器系統,讓每一次檔位的切換,皆具備電光石火般快速重擊,伴隨排氣爆燃聲衝擊感官。
- 駕駛座艙
- 方向盤
- 儀錶
- 座椅
- Veloster 頭
- Veloster 尾
Hyundai Veloster 絕對是市場上最特立獨行的可款,結合跑車與鋼砲外型的設計下,採用不對稱的四門設定,且在第二代車型中使用高剛性鋼材提升車體剛性,較上一代車型抗扭曲能力提升 28%之多,為其建構出不俗的性能基礎。動力系統方面是陣中最精簡一員,1.6 升四缸渦輪輸出 204 匹、27 公斤米最大動力,搭配自家七速雙離系統,就算排量小、動力小,可駕馭起來依然勁道十足。比較可惜的是,這次評比時商借的試駕車煞車系統明顯衰退,大幅影響到整體性能,因此不論是小賽道的單圈成績,甚至是因此而取消的煞停項目,Veloster 的成積最多都僅能提供參考;若制動性能無虞,相信整體性能仍具有一定競爭力。
- 駕駛座艙
- 方向盤
- 儀錶
- 座椅
- A35 4Matic 頭
- A35 4Matic 尾
最後,Mercedes AMG A35 4Matic 無疑是這次評比中的貴族,而且不論是硬體架構、動力輸出,甚至售價都是一等一,正好體現四輛車剛好位處四個不同售價區間的主題。A35 4Matic 在其原生家族(A Class)中其實只是性能二當家,即便如此,動力依然是由 2.0 升四缸渦輪搭配四輪驅動系統,並輸出 306 匹最大馬力和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這般配置與輸出理當在四輛評比車款中稱王,然而卻測試結果中令人意外,可也展現出 A35 4Matic 與另外三款車有著截然不同的戰鬥領域。
- 駕駛座艙
- 方向盤
- 儀錶
- 座椅
- Edition 1 套件 前
- Edition 1 套件 尾翼
- Edition 1 套件 後
| 2.3 Turbo | 七速 手自排 | 前驅 附 eLSD | 280匹 | 42.3公斤米 | Michelin PS4 S 235/35ZR19 | 136.8萬元 |
VW Golf GTI | 2.0 Turbo | 七速 雙離合 | 前驅 | 245匹 | 37.8公斤米 | Pirelli P Zero 225/35R19 | 142.8萬元 |
Hyundai Veloster | 1.6 Turbo | 七速 雙離合 | 前驅 | 204匹 | 27公斤米 | Michelin PS3 225/40R18 | 115.9萬元 |
Mercedes AMG A35 4Matic | 2.0 Turbo | 七速 雙離合 | 四輪驅動 | 306匹 | 40.8公斤米 | | |
百公里加速項目
這次評比規劃兩大測試項目,分別是百公里加速、小賽道單圈成績等,原本另有規劃煞停測試,但是就如同前文所說,這次 Hyundai Veloster 煞車系統明顯衰退,所以該項目就直接取消。首先上場的百公里加速測試,我們在相同路段、相同測試人員,進行四次測試並擷取當中最快時間為準;過程中一率使用 Sport 模式、關閉冷氣、循跡、車身穩定系統,其中 A35 4Matic 更具備彈射起步模式,搭配上四輪驅動系統與最為強悍的動力數據,獲得該項目最亮眼的成績表現。以下就直接透過加速成績和簡單的加速過程分享了解這四輛車的動力輸出特性。
Ford Focus ST 進入第四代以後,動力輸出獲得相當大幅度的進步,原廠就擁有 280 匹、42.3 公斤米最大動力,這可是直逼 A35 4Matic 的動力層級,自然在加速過程中得以展現出充足的加速力道,尤其前段衝刺力道令人印象深刻,同時擺脫過去 Ford 旗下車款變速箱保護過重的色彩,一起步即與引擎接合快速釋放動力推進車輛,並在「 6.6 秒」完成百公里加速;而且幾次測試過程中,Focus ST 的加速過程秒差很小,足見動力系統運作穩定。
不過,雖然 Focus ST 的動力輸出不差,但整體感受上,其實沒有給人 280 匹、42.3 公斤米的感受,反而比較像大約 230~240 匹左右的動力輸出,特別是高速延伸性上,不及前期加速力道來的雄厚。然而,這樣的輸出特性對於「鋼砲」定位取向的車款來說無傷大雅,畢竟就算是 230 匹的動力輸出就帶有相當程度的運動色彩,而且真的在蜿蜒的山路上或這次測試的小賽車場,Focus ST 注重前段輸出的特色都帶來極大優勢,動力輸出曲線對於車輛本身定位來說相當適切。
VW Golf GTI 絕對可以說是「鋼砲」界的大佬,隨著世代更新性能不斷成長,至今第七代車型更是首度在車系中迎來中期改款,並以 7.5 代車型持續市場閃耀。雖然經過中期改款,但動力心臟方面,依然延續使用相同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而這具代號 EA888 的新世代引擎更是有著深厚潛力的銘機,可為 Golf GTI 提供 245匹、37.8 公斤米的最大動力。而如此動力水平雖然不比 Focus ST 來得亮眼,可在實戰上卻有著更出色的表現,並在百公里測試項目中創造「6.1秒」
的成績。
不得不說,Golf GTI 問世已經有好一段時間,動力輸出的態勢確實不及 Focus ST 渾厚,可百公里加速成績卻絲毫不顯疲態,更應證數據上的高低不見得會是實戰上的勝負,而會造就這樣的結果,DSG 雙離合器變速箱絕對功不可沒。Golf GTI 的雙離器變速箱每一次換檔、每一次動力接合,以及伴隨而來爆燃聲,都能觸動熱血開關,甚至會讓人不自覺使用手動模式,就為了更多感受換檔的瞬間;但相信我,電腦控制的 S 模式絕對比手動模式來得更快,尤其是在百公里加速這個項目上。
S 模式會更快的原因,則是因為四台車中除了 A35 4 Matic 以外,Golf GTI 同樣具備彈射起步功能,並在電控程式輔助之下,相當程度精進其百公里加速成績,當中舉凡是轉速、變速箱接合時機都經過計算,只要使用這項功能,人人都可以當起步高手;要說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啟動的步驟不容任何錯誤,不然就要重新操作一次...
千萬不要看 Hyundai Veloster 硬體配置、動力數據在四台車中最「可愛」,一個不小心可是會翻船的。Veloster 只有 1.6 升渦輪增壓引擎,引擎動力輸出 204 匹、27 公斤米,變速箱是自家的七速雙離合器,但同時它的車身重量只有 1326 公斤,比起動輒 1400 公斤 up 的另外三款車好處佔盡。就算 Veloster 沒有彈射起步能用,變速箱起步的保護色彩也很重,但待動力接合、轉速提升,Veloster 會自動進入狂熱模式,並在略輸於 Focus ST 的「6.8秒」完成百公里加速。而要知道這 0.2 秒的差距人體幾乎無法感受到差覺,所以還認為帳面上的數據就是一切嗎?
Veloster 百公里加速測試時的保護色彩很重,重到什麼程度呢?大概是起步出去會疲軟個半秒左右的時間,當車輛開始移動之後,才有變速箱正式接合引擎輸出軸,開始釋放動力的感覺。但只要過了這個階段,Veloster 開始全力輸出的時候,絕對可以稱得上有勁道,而且足下的Michelin Pilot sport 3 還會發出些抗議的聲響。後續可以感受到引擎毫不保留釋放一切,甚至讓人有種癲狂的感覺,但這部分可能是因為小排量的引擎高轉速輸出面對小渦輪高轉速出風量的掙扎吧!總之,姑且不論原因是什麼,Veloster 確實能讓駕駛心跳加快,倘若是在山路上勢必過癮。當然前提是煞車要正常。
最後,百公里加速這個項目的勝出者:A35 4Matic。這個項目 A35 4Matic 其實有不能輸的理由跟壓力,一方面是品牌、一方面售價、再方面硬體配置更利於加速表現,甚至具備彈射起步模式,要真輸了就難看了。好在 A35 4Matic 不負眾望,不只是最快的一員,還將範圍拉近五秒內,狠狠幫對手上了門永生難忘的課。一連串的彈射起步程序後,踩著油門、煞車,接著瞬間釋放,動力迸發而出,同時變速箱換檔的頓挫感也更加強烈,模擬出猶如手排車全力加速大力放開離合器的感受,不斷將時速向上推升。最終毫不費力以「4.8秒」完成百空力加速,進行第二次測試也順利在「4.8秒」完成,明顯有著穩定且強悍的系統。
另外,其實大家可以發現,Focus ST 和 A 35 4Matic 之間的動力差並不是天與地的距離,但為什麼一台是六秒台,另一台則是四秒台呢?其實當中除了彈射起步模式之外,四輪驅動系統的更是關鍵。306 匹、40.8 公斤米全數分配在四個輪胎上,能在最小的動力損耗下讓車子迸發而出,相當大程度的輔助車輛全力出擊,造就截然不同的結果。只是殊不知,在接下來的小賽道評比中,A35 4Matic 卻是吃足了苦頭。
| |
Ford Focus ST | 6.6秒 |
VW Golf GTi | 6.1秒 |
Hyundai Veloster | 6.8秒 |
Mercedes AMG A35 4Matic | 4.8秒 |
小賽道單圈成績
這次我們為了要讓測試條件相同,同時是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進行測試,我們特別跟桃園大魯閣卡丁車場借場地進行測試。不可否認這個場地其實不大,對於汽車測試來說比較勉強一些,但畢竟是相同條件而且也和國內山道的特色相仿,依然可以成為相當具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而在測試過程中,測試車手有兩圈時間熟悉賽道,並進行三圈的測時衝刺,並取當中的最佳成績作為依據。一般來說過程中會關閉冷氣、循跡系統等,但隨著新世代的車身穩定、循跡控制系統進化,得以創造出更好的成績,所以這方面交由測試車手自行決定系統啟閉。
此外,除了測時車手之外,我也有進行不少圈的賽道測試,用以進行駕駛心得的分享。不過,由於介場地的時間還是有一些限制,所有的體驗和測試都是在比較緊湊的狀態下完成,沒有時間讓我們分析、討論提升成績的時間和辦法,所以這次的小賽道單圈成績比較適合作為一個參考數值。
照著順序來 Focus ST 仍然是第一棒。本想著這回 Focus ST 經過動力與底盤的大幅度強化,剛好又是在「鋼砲」擅長的小場地,最佳成績十之八九。殊不知,Focus ST 拿到的最佳成績居然是倒數第二名。但大家先別著急,特別再強調一次,卡丁車場的場地真的很小,對於汽車來說真的很難發揮,可是不論是我個人或是測試車手,都認同 Focus ST 的測試過程中是最為輕鬆的一員,特別是在 eLSD 介入時,對於彎速、循跡性的幫助真的很大,甚至不需要開的很用力,或是使用特別的技巧下就可以創造出不錯的成績。說得更明白一些,Focus ST 可以在相對輕鬆的狀態下,釋放出其本身最出色的性能,並獲得不俗的成績。
至於最後 Focus ST 獲得的桃園大魯閣卡丁車場最速單全成績為 「43.81 秒」
接著是 Golf GTI。作為鋼砲界大佬,其實 7.5 代 GTI 的整體表現已經相當成熟且均衡,動力輸出順暢、變速箱換檔邏輯清晰、制動效率高,連帶著駕駛親和力也相當高,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習慣車輛的各種特性。測試過程中,除了測試測車手、我之外,同事也上場小試身手,坦言說在 Golf GTI 上並沒有感受到特殊的熱情或靈魂,但就是好開、均衡好上手,面對一切常見的駕駛技巧也都能很輕鬆的對應駕駛需求,獲得即時性的回饋與反應。只不過在小賽道裡,變速箱模式最好還是切換到手動模式反應會更好一些。
至於 Golf GTI 這次的單圈成績獲得「43.76 秒」成績
Veloster 這次的測試比較有爭議,存粹是因為車輛的性能並沒有在最佳狀態,而且相較於上次進行單車試駕有相當程度差異,所以希望各位手下留情,不要批判得太兇狠,畢竟對於 Veloster 來說這是非戰之罪。不過話說回來,Veloster 的底盤反應相當出色,撇除電控系統方面,絕對不亞於 Focus ST 或是 Golf GTI,且能給予駕駛相當足夠的信心挑戰彎道,當然整體來說車輛的可控性也很高,而且懸吊採用稍軟的設定,賦予 Veloster 出色的貼地性。再加上雙離合器系統的快速運作,整體操駕的反應絕對堪謂出色。要不是制動系統的問題,相信 Veloster 的單圈成績可以向前推進許多,甚至逼近其他三輛對手的 44 秒內。
最後 Veloster 受到煞車系統的影響,單圈成績僅有「49.31 秒」成績
Mercedes AMG A35 4Matic 應該是陣中最令人期待的一員,畢竟在講究最大抓力地保持路循跡的賽道中,四輪驅動系統所能提供的助益相當大,更別說 A35 4 Matic 還有最為亮眼的動力水平,可惜最後的成積不是特別理想。一直以來, AMG 的懸吊設定都採用相當硬朗的設定,這點在 A35 4Matic 上也不例外;但這樣的設定同時也會帶來些許缺點,例如遭遇起伏彈跳時的貼地性,吸收應力的壓縮等多少都受到一點折扣,而這些問題正好都在小賽道狹路相逢。
A35 4 Matic 面對彎多且緊湊的道路突出的動力派不上用場,才剛開始出力就要準備減速入彎,小且大的舵角更讓四輪驅動系統起不了作用,甚至因為過硬的懸吊無法及時吸收四活塞卡鉗強勁煞車力道而下沉的力道,讓 A35 4Matic 入彎前比其他三款車更容易出現轉向不足的情形,因而必須用更慢的速度入彎,再透過路線變化發揮四輪驅動系統優勢提早給油出彎。但小賽道真的不是 A35 4Matic 的領域,提早給油出彎的動力雖然不至於出現誇張的轉向不足,可對於路線還是有所影響,也再一次讓動力成為 A34 4Matic 的包袱。
A35 4Matic 在大舉領先的硬體配置、動力數據下,最快單圈成積只有和Golf GTI、Focus ST 相仿的「43.61秒」
| |
Ford Focus ST | 43.81秒 |
VW Golf GTI | 43.76秒 |
Hyundai Veloster | 49.31秒 |
Mercedes AMG A35 4Matic | 43.61秒 |
不過,這邊一定要幫 A35 4Matic 平反。這次評測本來就不是以同級車款為出發點,而是在各種不同價格區間與車款定位下出發,同時受到商借車輛時間影響與執行作業下,無法透過更完整的測試項目展露各車款的優點;A35 4Matic 就是一個相當顯著的例子。不然,若要將高速延伸性能,甚至是大賽道列入測試項目的話,A35 4Matic 的成績絕對會有相當亮眼的表現。
但這同時也彰顯一個問題,輕且呼應前文開頭所說,隨著車輛工程技術進步,各車場致力於打造性能更強悍車款的同時,卻忘記這類「鋼砲」誕生於世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在山路或狹小賽道上,可以發揮小蝦米吃大鯨魚的精神。這樣的進化不能說不好,但卻也讓人惋惜。至於這次評測誰最符合「鋼砲」的形象呢?我想 Focus ST 會是不二人選,但這是在第八大 Golf GTI 尚未登台的前提下;至於 Veloster 呢?請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台車,動力系統的表現在水準之上,底盤運動性更是相當出色,就以原廠狀態來說,絕對是底盤大於動力系統能耐的,若略施改裝,性能就有機會獲得大幅度提升。
今天這四款車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但都是各售價級距中的佼佼者,而且最重要的是,誰比較快不是重點,自己喜歡同時具備駕駛樂趣才最重要。
特別感謝:桃園大魯閣卡丁賽車場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3egTj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