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MOBILE01新聞 Panasonic TH-65GZ2000W 4K OLED TV 日製極致聲影美學!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為了迎接 2020 年東京奧運,Panasonic 選擇在今年 10 月底,引進多款 4K 電視機種,包含日本製的 4K OLED TV GZ2000 與 GZ1000 系列,以及 4K LED TV GX900 與 GX880 兩大系列。今天的主角則是新系列電視機種中的旗艦款 TH-65GZ2000W 4K OLED TV,內建好萊塢 HCX Pro 智慧型處理器,提供色彩、亮度與暗階的專業調校,並具備進階六原色顯像技術、區域對比優化、HDR 智慧調校、智慧動態影像等優化技術,以及結合獨家向上投射揚聲器所內建的 140W 輸出功率電視揚聲器系統,除支援 Dolby ATMOS 全景聲外,更支援 Dolby Vision 及 HDR 10+ 雙規格,是一款結合高畫質與

這款 TH-65GZ2000W 的外箱包裝箱當巨大,如果真的購入的話建議還是交給專業的技師協助運送與安裝,外箱右下角大大的『日本製』字樣,證明其日製的純正血統。

這款電視的底座安裝比起先前需要外掛內建揚聲器的旗艦機種,要來得簡單便利許多,只要將底座支架依照正確方向裝入,鎖上螺絲後即可。此外,在支架的金屬件中也做了可收納線材的設計,搭配塑隨附的飾板,就能將金屬部件完全遮蔽,算是近年來不少電視會採用的配置。

底座安裝
藏線設計

安裝完成後先從電視側面來看一下,如果扣掉後方的向上揚聲器與電路板,實際上 OLED 面板所帶來的輕薄度確實相當明顯,這邊也要提醒各位,這款電視含底座的重量約為 40Kg,因此在搬運定位時,一定要請親朋好友一起幫忙。

本次 GZ2000W 的底座採用相當簡約的設計,且支架的高度也降低許多,如果是桌面擺放時,會更貼近擺設平面,從視覺上來看就像沒有底座一樣。至於底座後方,則有上方小編介紹過的飾板,裝上後會呈現一個洗練的視覺感。

底座(前)
底座(後)

電視右後側是 I/O 埠的位置,包含四組 HDMI HDCP2.2、DVB-T/T2 數位調諧器接收、一組 USB 3.0、兩組 USB 2.0、LAN 乙太網路連接埠、一組影音輸入與色差共用 RCA 插孔、一組色差影像輸入 RCA 插孔、光纖數位聲音輸出、耳機輸出,另也支援藍牙與雙頻無線網路連接,可使用藍牙耳機、鍵盤與滑鼠等外接裝置。

I/O 端子埠分為側面與背側兩種安裝方式,也附上飾板進行藏線,但比較可惜的是如果是安裝背面 I/O 埠,飾板是沒有辦法順利安裝,雖然不會特別注意背側的部分,不過總感覺有點多此一舉。

電視左方後側則有簡易的操作按鍵設計,讓使用者在臨時找不到遙控器,或遙控器損壞時,還可以進行電視的操作。

電視被側電路系統上方,則有這次特別設置的向上揚聲器系統,Panasonic 給它的正式學名為『Blade Speaker 揚聲器』,會有這樣的揚聲器系統設置,主要是為了 Dolby ATMOS 全景聲技術,提供向上傳遞的音場效果,讓環繞音效更為完整。

電視螢幕的下方則為中置喇叭的位置,具備六顆中音與三顆高音單體,以及雙重低音喇叭與四個被動振幅器系統,講簡單一點,就是把整個 Soundbar 系統裝入電視的概念,此外,在左下方則可以看到指示燈與紅外線接收器。

專用遙控器則與之前的款式相同,同樣具備首頁、NETFLIX、Apps 等快捷按鍵配置,遙控器上的按鍵同樣也相當直覺好操作。

遙控器
遙控器(上)
遙控器(下)

Panasonic TH-65GZ2000W 4K OLED 電視,採用 65 吋 Ultra Bright Panel 明亮面板,搭配 OLED Superb Motion Drive 背光掃描配置,小編就先用 MOD 上的 1080i 畫質節目的翻拍畫面讓各位看一下升頻效果。整體來說,這款電視提供的升頻畫面,不論是在雜訊抑制或畫質上的表現上都相當不錯,沒有太明顯的抹除油畫感,不過在亮暗部細節就沒有那麼明顯,或許這也要歸功於,目前第四台業者都已經改採用 HDMI 連接的機上盒傳輸訊源,對於畫面優化也有一定的幫助。
MOD 節目畫面(一)
MOD 節目畫面(二)
MOD 節目畫面(三)

電視的主目錄選單採用文字分層介面,且具備半透明的視窗配置,在進行某些調整時,還是可以看到畫面的變化,影像設定中,提供影像模式選擇、白平衡、亮度、對比、色彩鮮明、色彩加強等選項。此外,關於 HDR 相關設定,則需要搭配 HDR 的訊源內容輸入,才會進行啟動,小編在下方會有近一步的介紹。
影像設定(一)
影像設定(二)

聲音設定選單中,則可以看到聲音模式、低音、高音、平衡、杜比全景聲、音場創造、低音強化、耳機音量等設定選項,也提供語音導覽、使用者自訂的聲音等化器選項。
聲音設定(一)
聲音設定(二)

其實從選單的選項量,就可以看出電視主要的調整項目都是針對影像與聲音,下方的網路設定、定時設定、基本設定等選單,都算是輔助的設定選項。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基本設定中的關於 HDMI 的相關設定,基本上原廠在出廠時都已經替消費者做了通用性的設定,簡單的說就是只要連上播放裝置,打開電視就可以進行觀看,除非真的有什麼特殊狀況,否則是不用特別去做調整。

最後的幫助與副目錄設定,則有軟體更新等重要的選項在此,當然如果是自動更新的話,也不用特別到次來進行操作。

網路設定
定時設定
基本設定
幫助與副目錄設定

GZ2000W 提供標準、影像明亮、專業圖像、影像柔和、擬真劇院、使用者、專業設定1 與專業設定 2,共八種影像模式選擇,如果以標準影像模式來看,影像明亮模式會提高整體的亮度,不過在亮部畫面就較會有過曝的情況,畫質細節也比較不明顯。專業圖像則會將亮度降低,同時強化銳利度與對比度,細節表現上會比較明顯。

影像柔和的畫面,可以明顯的看到是對比度下降,人物的膚質看起來也比較平滑,但不至於丟失太多人物的細節,擬真劇院模式的畫面,與專業圖像則比較相近,但亮度要再低上一點,且拉高了亮暗部的對比度,讓畫面看起來更為真實。

使用者模式則比較接近標準影像模式的設定,專業設定 1 則介於專業圖像與擬真劇院之間,專業設定 2 則是影像柔和與擬真劇院的綜合體,不過這三種影像模式,都是可讓使用者進行更細部的影像調整,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嘗試。

標準影像
影像明亮
專業圖像
影像柔和
擬真劇院
使用者模式
專業設定1
專業設定2

小編在體驗這款電視時,同樣發現在輸入選擇後,一定要按下確認才會進行切換,與其他電視直接選擇就會切換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初次入手的朋友要特別留意一下。 

GZ2000W 也搭載 Panasonic 最新的『我的首頁 4.0』,也就是智慧聯網系統,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首頁按鍵,在電視螢幕下方就會出現我的首頁,包含 Netflix、YouTube 等應用程式,另外也可以看到裝置與數位/類比訊號切換等。使用者也可自行設定首頁的顯示項目,在下方的設定選項中就可以進行。 

我的首頁 4.0
設定選項
自訂首頁
設定完成

此外,我的應用程式中,可以看到原廠預先載好的應用程式,整體的介面看起來相當簡潔,不過雖然具備豐富的應用程式,但實際會在電視上用的項目,似乎還是沒有很多,而且其實有許多程式都與智慧型手機共通,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在裝置清單中,除可看到 HDMI 連接來源外,像是色差等影像來源、智慧行動裝置鏡像、USB 隨身硬碟,甚至是區域網路間的電腦等設備,都可以在這邊找到。而小編這次是使用 USB 隨身碟來進行 4K 圖像的播放,整體的瀏覽介面,與之前的 Panasonic 智慧型電視相同,同樣採用預覽圖瀏覽介面,算是相當簡單直覺。

裝置清單
內容選擇
檔案瀏覽介面

在輸入訊號源是 4K 畫質的情況下,整體的畫質表現相當出色,亮暗對比度的細節相當明顯,色彩飽和度與層次感呈現也具有一定的水準。 
4K 圖像(一)
4K 圖像(二)
4K 圖像(三)
4K 圖像(四)

Netflix 也是現階段取得 4K HDR 內容的最佳來源之一,小編特別選擇支援 Dolby Vision 與 ATMOS 全景聲的《主廚的餐桌》節目來為各位介紹內建的幾個特別的設定。 
Netflix(主廚的餐桌)
Dloby Vision

只要電視播放 4K HDR 影片內容,影像設定就會切換成 HDR 的相關設定,而 Panasonic GZ2000  也具備 Netflix 校準模式,與另外一間日本電視品牌廠商 Sony 相同,比較奇怪的是當小編用 Netflix 進行播放時,系統設定的白平衡為偏紅2,即便重設選項後也是這個設定。最後一張圖是小編將白平衡設定在標準的畫面表現,如果依照原先的設定,就會出現膚色偏暖的情況。
Dolby Vision 影像設定
白平衡設定
標準畫面

Panasonic 電視中的 Netflix 校準模式,在畫面上的變化就是將對比增強,且畫質強度與畫面銳利度都有明顯的提升,有點接近專業劇院的影像模式,小編自己則認為雖然畫面偏暗,但畫面細節與真實度上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視覺體驗。
Netflix 校準模式(關)
Netflix 校準模式(開)

此外,在 Dolby Vision HDR 模式下,系統也提供生動、明亮與柔和三種影像模式,原廠的預設值為明亮模式,在生動模式下亮部會有明顯的提升,且細節也會有所損失,至於柔和模式其實就是 Netflix 校準開啟時的狀態,從肉眼上是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差異。 
杜比視界明亮
杜比視界生動
杜比視界柔和

這邊也提供同一個節目的翻拍畫面供大家參考,基本上如果影像來源已經具備 4K 或 4K HDR 的畫質條件,GZ2000W 確實能提供接近真實的畫質呈現,而且這次在亮暗度對比與細節處理上,也比先前更為進步,加上原有針對色彩飽和與層次的優化,可以說是相當讓人激賞的畫質調校設定。 
Netflix 畫面(一)
Netflix 畫面(二)
Netflix 畫面(三)

這邊小編也用 Netflix 另外一個支援 Dolby Vision 的節目《我們的星球》,讓各位看一下這款電視的畫質表現,從畫面上可以明顯地看出,整體畫質的呈現真的是相當細緻,包含昆蟲身上的細毛、菌類的結構細節、植物的黏液與北極熊上的毛髮,在這款電視中都可以完整的呈現。且暗階的細節層次,以及顏色的層次感也都相當豐富。 
Netflix 我們的星球
畫面(一)
畫面(二)
畫面(三)
畫面(四)

YouTube 上的 4K HDR 影片來源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小編找了兩段跟 Panasonic 比較有關的影片來為各位展現一下畫面呈現,不過由於在播放 YT 影片時,查看不到畫質的資訊,因此無法提供給告為正確的資訊,各位可以當作參考。從下方的影片中的植物(抱歉...小編真的不知道它們的學名...),就可以看到細緻度表現上相當出色,另外花瓣的紋路即便在高亮度下,也能清楚的呈現。 
YT Panasonic 4K HDR 影片
畫面(一)
畫面(二)

至於另外這支 Panasonic 4K Demo 影片,應該不少人有在展售店中看過,主要是要讓觀賞者體驗六原色的色彩表現,還有 HDR 畫質下的亮暗對比呈現效果,小編認為 GZ2000W 的色彩飽鮮豔度沒有像之前那麼明顯,但多了許多色彩層次的細節,這樣會讓畫面看起來更為真實。 
YT Panasonic 4K HDR 影片
畫面(一)
畫面(二)
畫面(三)

接著要來看到的是 4K HDR 藍光影片的播放,首先小編選擇的是《敦克爾克》,同樣可以看到在輸入訊號來源是 4K HDR 的話,影像設定上除了顯示 HDR 外,也會將原本鎖住的 HDR 設定選項開啟。這邊小編就直接帶各位看一下幾項特別的設定,像是 Rec.2020 色彩加強選項,各位可以從畫面左右兩側的建築物顏色,明顯的看出色彩強化開啟的畫面對比,未開啟的畫面就顯得比較平淡無奇。 
4K HDR 藍光電影(敦克爾克)
Rec.2020 色彩強化
Rec.2020 色彩強化(開)
Rec.2020 色彩強化(關)

為了讓各位可以看到更明顯的差別,小編也用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來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在 Rec.2020 色彩加強開啟的模式下,怪獸與後方背景的紅色調會特別明顯,至於關閉的情況下,色調就比較偏向暖色調的呈現。其實小編認為在關閉的情況下,畫面的生動感比較沒有那麼明顯,但小編比較喜歡怪獸身上羽毛的色彩表現,如果能搭配上方的背景顏色,似乎會是最好的搭配。 
Rec.2020 色彩強化(開)
Rec.2020 色彩強化(關)

最後,小編也用《敦克爾克》來體驗一下這款電視的 Dolby Atmos 效果,選擇的片段是場景2,也就是空戰的電影片段,這邊可以充分感受到飛機從前飛到後並遠離的聲音距離感表現,且小編也特別注意到向上的聲音傳遞,搭配上方的天花板進行反射,確實會讓環繞音場的效果更為明顯。

順道一提,這款電視也提供預設的音場模式設定選項,包含標準、錄音室、劇院、運動場與直接通過共五種模式,每種模式所使用的內建喇叭也會有所不同,小編自己用這部藍光電影試過標準與劇院的差別,劇院的立體感與環繞感會更為明顯一些。此外,如果不喜歡低音太過明顯的朋友,也可以將低音強化選項進行關閉。 

4K HDR 藍光電影(敦克爾克)
音場創造
低音強化

身為日本製的 Panasonic TH-65GZ2000W 4K OLED TV,這次雖然將電視外型改為更簡約洗練的設計,沒有先前旗艦機種來的外放浮誇,但整體的質感卻有明顯的提升,搭配窄邊框的設計,讓視野的體驗更為明顯。內建 HCX Pro 智慧型處理器,搭配進階六原色顯示技術,可以算是這款電視的影像呈現核心,整體的畫質表現上依舊細緻,亮暗對比更為明顯,且暗部細節也更為出色,顏色部分小編則認為降低一點鮮豔度,但卻提升更多色彩層次與細節,讓影像的真實還原度也更為明顯。

Panasonic TH-65GZ2000W 4K OLED TV 內建 Blade Speaker 向上揚聲器,搭配六顆中音與三顆高音單體,以及雙重低音喇叭與四個被動振幅器的音響系統,讓音效上的呈現也比市售不少同類型電視要來的好上許多,尤其是環繞音場的效果,在多了上方音場的傳遞後,會讓觀賞者更能沈浸在畫面所展現的空間中。這款電視的官方定價為 179,900 元,比過去相比稍為下修一些,綜觀市售的 65 吋旗艦 OLED TV 來看,比剛降價的 LG 65E6 便宜,與 Sony 65A9G 則是相同的定價。 

PS. 視覺觀看體驗屬個人主觀意見,請以個人實際觀看為主。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R1l8r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