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 ASUS 新電競旗艦 ROG Phone II 做了初步的介紹後,緊接著當然就是重頭戲的開箱、測試階段啦!由於 ASUS ROG Phone II 手機套組陣容龐大,本篇除了開箱與基本介紹含配件的大全套外,也將針對手機本體做初步的效能和功能測試。當然,與一代的基本比較自然是少不了的!
一樣趕時間的朋友可以點擊章節跳轉想要看的段落:
全套開箱
手機開箱與外觀
功能介紹
效能測試
電力
配件介紹
小結
▋全套開箱
首先是 ROG Phone 的特色之一,也就是含行李箱的大全配了。這次 ROG Phone II 自然也不意外有著專屬的行李箱,最外層的防塵套設計也與一代相同(有點折到還請通融一下.....);在外殼正反面的設計,兩款似乎也都是一樣的。
- 防塵套
- 正面
- 背面
側面的密碼鎖以及有著銅金色的中框也一樣,這邊就拿一代當示意。
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一代(右邊那個)行李握把的最高等級,似乎比二代要來得長上那麼一丁點。
頂部的手把設計和 "REPUBLIC OF GAMERS" 字樣也是一樣的,這邊則是拿二代當例子。
打開內裝則是本次 ROG Phone 一、二代最大的差別,由於配件不能沿用的關係。因此在擺放位置上有著許多不同。首先 ROG Phone II 多了專屬的側背小包,不過少了五合一的 USB-C Dock,一代先前有介紹過這邊就不多說了。
- ROG Phone II內裝
- ROG Phone內裝
▋手機開箱與外觀
從手機的外盒就可以看到雙機不一樣的地方。由於 ROG Phone II 螢幕較大的關係,收納的外盒也來得比較受長一些;這邊也可以看到側面也不像一代有一個類似金屬的開闔磁性牌子。頂部倒是都有敗家之眼的廠徽啦.....其實這篇文章應該可以看到很多個
- 正面
- 側面
- 頂部
在外盒上的開啟方式也完全不一樣,一代是採磁性開關後,像是捲軸般的方式開啟(通靈之術!),二代則是比較一般的外皮收納方式,自己是比較喜歡二代啦.....主要原因下圖會講,但其一還是這個外型搭配如此的開啟方式,科幻感也是有加到分的。
一代完全打開後會長這樣,因為配件、手機本體都有重量,長久下來開開關關對紙做的外盒來說是有的蠻高的殺傷力.....(是說一般人也不會常常開關吧?)
將外皮拆卸後的二代內盒,是以分區的方式安放各個部件,要注意的是這個是為了拍照好看才把手機背面外露,一般螢幕朝外的方式才可以輕鬆取出手機;小編當時沒發現差點把盒子給毀了(汗)。
另一側則是全新改版的 AeroActive Cooler II 風扇。
最後一面就是配件區了,有別於一代的類似齒輪圖示,二代則是直接以 ROG 做為標示。
開蓋後可以先看到一代沒有附上的基本保護殼。
保護殼的紙盒中還有退卡針,其實藏得蠻深的.....花了一點時間才找著。
在配件盒的最底層都是安放搭載 HYPERCHARGE 的充電器以及線材,要注意的是雙機都是公母採取 USB-C 配置。
- ROG Phone II
- ROG Phone
雙機充電器外觀其實長得一模一樣,這邊以 ROG Phone II 作為範例,一樣是採取 USB-C 連接埠,雖說官方主打線材通用性高,但目前雙 USB-C 的線材還是相對少見啦,要注意一下。
- 充電器
- 充電器
雙機的 HYPERCHARGE 快充規格都一樣,最高都可支援到 10V 3A,30W 的功率,不過在產品型號以及部分登錄、認證資訊還是有些差異的。
- ROG Phone II充電器
- ROG Phone充電器
ROG Phone II 較大的差異其一就是在螢幕上,有著 6.59 吋更大的螢幕(前代為 6 吋),解析度 2,340 x 1,080 FHD+,並採用康寧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可調 60 / 90 / 120 Hz 更新率、1ms 反應時間與 240Hz 觸控採樣率,以及 DCI-P3 108% 廣色域、色彩誤差值 Delta E
ROG Phone II 雖說是採 19.5:9 的螢幕比例,但不是目前常見的真全螢幕或是水滴瀏海,配置的是較為傳統的黑邊設計,上下框這邊就比較明顯之餘,佔比也因此是目前旗艦機中較為遜色的 84.5%(當然雙喇叭也是不可少的規格)。
- 上框
- 下框
機背與一代的設計類似,都是採玻璃機背(不是第六代康寧大猩猩);不過如同發表時拍攝所說的,ROG Phone II 不僅在幾何圖騰、新的散熱區域設計都不大一樣之餘,鏡頭旁也多了 48MP 的正字標記,以及額外供給炫光保護殼的 LED 燈。
一般看手機的情境比較像這張,玻璃呈現的質感比較是偏黑色的。
這邊也拿一、二兩代做個比較,可以發現雙鏡頭、幾何圖騰以及散熱區域的不同,私心覺得把一代的異質散熱區域搭配二代更多的幾何線條混搭,就是最好的模樣了!
這邊提供一下雙機的尺寸數據,ROG Phone II 為 170.99 x 77.6 x 9.48mm,重 240g;一代則是 158.83 x 76.16 x 8.3mm、重量 200g。二代的重量與厚度或許有些讓人卻步,但想想它還有內建 6,000mAh 的電池啊.....
幾何圖騰與一代有個小細節不大一樣,ROG Phone II 的線條在遇到光源時會有類似焊接的藍紫色炫光,整個科幻感與潮度也大幅上升啦!!!
接著是同樣在發表時有介紹的 GameCool II,與一代的異質材質不一樣,在金屬的散熱孔洞這邊也做的稍微低調,But!官方在簡介時說這個孔洞是真的有挖空來做散熱用的.....
一樣拿兄弟倆做個比較,當時有問官方說一代的散熱孔是不是就沒有挖空?得到的回應是對就是拿來帥的,除非那個 PM 騙我.....但一代的散熱系統還是頗具用處的啦。
這邊幫大家複習一下 GameCool II 散熱系統的分層設計,基本上 ROG Phone 也是採類似的架構來做散熱的。底層為 3D 均熱板、中曾則輔以散熱鰭片、導熱膏,加上有助於散熱的零件排列,最上層則是有剛剛提到的散熱孔洞,以及 ROG Phone 的最大特色,外掛式動力風扇了。
中框這邊與一代採用相同的雙層鑽石切割搭配磨砂的霧面質感,機頂配有天線與 MICx1、機底為 USB-C 連接埠、3.5mm 耳機插孔與 MICx2;右側則是音量與電源啟閉鍵,兩旁有著新的 AirTrigger II 超音波快捷鍵,以及另一只 MIC、左側為退卡槽以及安裝配件的專屬客製 USB-C 連接埠,原廠也附有多個保護套防止你搞丟。
- 機頂
- 機底
- 右側
- 左側
退卡槽設置於左側的下方,與一代一樣都是雙 nanoSIM 配置,無法支援 microSD 記憶卡擴充,但目前 ROG Phone II 容量為 512GB。是不用太過擔心啦。網路連接上基本上就是該有的都有,舉凡 4G+4G 雙卡雙待、VoLTE、VoWiFi、NFC 等一應俱全,CA 應該是跟一代相同的 5CA。
鏡頭部分小編會開另一篇與 ZenFone 6 比較時詳細做個介紹,這邊先簡易說說規格。基本上 ROG Phone II 主鏡頭與 ZenFone 6 是一樣的,為 Sony IMX586 4,800 萬畫素感光元件、支援低光 4 in 1 1.6um 大單位像素、f/1.79 光圈主鏡頭 + 1,300 萬畫素 125 度超廣角副鏡頭。但 ROG Phone II 鏡頭不能翻轉,所以額外(?)多了一個 24MP f/2.0 光圈前鏡頭。偏右的位置也是方便橫向時做直播實況時,不怕被手指擋住。
- 主鏡頭
- 前鏡頭
同樣拿 ROG Phone 一代做個比較,二代這邊多了 "48MP QUAD BAYER" 這種炫砲的文字,幾何圖騰雖說在機背上方沒有一代多;但線條更粗了,還有不同色澤.....LED 燈也多一顆。
不像一代保護殼需要另購,ROG Phone II 隨盒就會附上一個 Aero 保護殼,洞挖那麼多無非是為了散熱啦.....
配件則是放上敗家字眼以及中二科幻感頗足的字體設計,在右方、也就是機頂的地方也有標示所屬的 USB-C 連接埠與 3.5mm 耳機插孔以防裝反。
實際安裝的樣子小編忘記拍了.....先拿發表會的頂一下,這個保護性說真的不算太多,但搭配黑色玻璃與發光的敗家之眼,質感倒是有顧及到。然後大家知道為何背面要做標示嗎?因為這張圖就是裝反的,可以看到鏡頭已經有被遮到一點,左邊的 ROG 字樣更是被蓋的只剩共和國沒有玩家了
這樣才是正確安裝!
這邊同步拿了一代的 AeroActive Cooler 動力風扇做個比較。可以發現主要差異還是在風扇區域的設計上,二代的開孔更狂野一點,也可大致看到風扇本體構造;安裝時的紋路二代多了銅金色澤增添質感,機背這邊二代多一個像防滑橡膠塊的東西,且右上方有個奇怪的凹槽。
- 兩代AeroActive Cooler比較
- 張開
- 風扇背面
- 風扇底部
這個奇怪的凹槽可以說是本次一個超級小,卻是無比方便的巧思。就是可以收納手機左側客製 USB-C 連接埠保護套!直接給你了。
- 有空間容納保護套
- 有空間容納保護套
AeroActive Cooler II 的敗家之眼不僅也支援 Aura 燈效之餘,背面下方多出的 ROG 縮寫也會跟著亮起來!
拿 ROG Phone I & II 代裝上動力風扇後的樣子做個比較,這邊二代的散熱系統採用玻璃材質,一體感就比一代好一些。
先前提到的隨附保護殼,也能在不需拆卸的狀態下直接無痛接上風扇!
這次 AeroActive Cooler II 有著 4 倍的安靜能力以及 -5 度的優勢,那麼對有買 ROG Phone 的朋友來說,能否沿用風扇呢?雖說答案已經知道是不行,小編還是拿來插一下,結果會出現翹起無法正常安裝的狀況。
在手機系統也會同步顯示裝的不是正確的風扇啦!由於主角不是一代,這邊就沒拍裝 AeroActive Cooler II 的樣子,因為 ROG Phone II 螢幕較大,一代裝二代風扇反而會有明顯的空隙存在。
▋功能介紹
ROG Phone II 預載的是 Android 9.0 Pie 作業系統,配置的是高通 S855 Plus 處理器(最高 2.96Ghz 時脈)以及 12GB LPDDR4x Ram + 512GB UFS3.0 容量,以下就介紹 ROG Phone II 的功能特色,以及與一代的一些比較。
顯示設定這邊有著與一代相同的更新率(但最高可以到 120Hz)、Aod 顯示等功能;不過在抗藍光以及自訂的色彩模式 Splendid 上有些細微的不同。
- 顯示設定
- 顯示設定
- 顯示設定
在導覽列這邊也有一般的三鍵式虛擬按鍵,源自於 Google Pixel 的雙鍵式虛擬按鍵,以及導覽手勢,一般習慣的話就用可以提高佔比的手勢吧!
- 虛擬按鍵
- 中置虛擬鍵
- 導覽手勢
順道來看一下導覽手勢與虛擬按鍵的相關設定,其實就是多了虛擬按鍵的排列選擇這樣。
- 導覽鍵設定
- 導覽鍵設定
可調整的 Splendid 色彩模式雙機其實不大相同,二代僅有一般的色彩模式、色溫與飽和度可調;一代則是整合了抗藍光(二代是獨立的夜燈),以及廣、標準色域兩種模式。然而 ROG Phone II 也是有廣色域,想想應該是直接開啟?
- Splendid設定(二代)
- Splendid設定(二代)
- Splendid設定(一代)
ROG Phone II 螢幕比起前代多了原生的 10bit HDR 支援,至於採用模擬的 SDR2HDR 功能則是 8月才會更新。
這邊也附上一張翻拍的樣貌給大家參考,真的當參考用就好了.....想看實際的畫面還是去實體店面體驗看看為準。
Always-on Panel 相信就不用再多說了,在 ROG Phone II 上目前選擇還不算多,開啟後圖示也會定期上下改變位置。
雖說 ROG Phone 雙機都有客製化的桌面以及 APP Icon,由於作業系統的不同(P / O),在呈現上也會有一些差異,這邊就直接來看圖片~
順便附上 ROG Phone II 的控制中心快捷鍵選單給大家參考。
- 控制中心快捷鍵
- 控制中心快捷鍵
如同 ZenFone 6 導入了深色模式,在 ROG Phone II 也能在淺(白)色、深色以及主題配色做調整,基本上主題配色跟深色是一樣的.....但部分顯示上主題配色反而會以淺色為主,而不是每個都是深色。
- 系統配色
- 淺色
- 淺色
- 深色
- 深色
- 主題配色
- 主題配色
X-Mode 開啟當然也會與一代有著桌布上的差異。下面在配件介紹時,也會有另一個炫光保護殼的不同主題。
- X-Mode Off
- X-Mode On
主要設定這邊大致上與一般的 Android 9.0 差別不大,比較重要的是內在.....這邊一樣看圖快速帶過。
- 主要設定
- 主要設定
網路設定這邊,ROG Phone 內建 802.11ad Wi-Fi 晶片(5G 2x2 MIMO),並有不會被遮蓋的四天線設計。也能看到 WiGig 無線投影底座的設定,以及藍牙和 NFC 之選項。
- 網路設定
- 網路設定
- 藍牙與NFC
這邊有個獨立出來的緊急廣播功能,小編沒有插入 SIM 卡僅連接 Wi-Fi,但還是有收到昨天的雷雨警報。
- 緊急廣播
- 緊急廣播
音效設定部分與 ZenFone 6 差別不大。
- 音效設定
- 音效設定
ROG Phone II 在音效上支援 DTS:X Ultra 虛擬環繞音效與 Hi-Res audio 192kHz / 24-bit 規格,在音效魔術師上也能看到 DTS:X 的選項,並可按照個人客製等化器、聽力補償等功能。
- 音效魔術師
- 音效魔術師
- 自訂等化器
- 聽力補償
安全性設定這邊提供螢幕下指紋以及臉部辨識兩個選項。
- 安全性設定
- 指紋辨識設定
- 臉部辨識設定
這邊也附上螢幕下指紋辨識的操作影片,有對照基本上就會秒解鎖,重點就是在對不對得上了
[embedded content]
進階功能這邊大部分如智能管家、應用分身、APP 加速 OptFlex 與手勢皆與 ZenFone 6 差不多,這邊直接看圖,就不多做介紹。
- 進階功能
- 智能管家
- 電力達人
- 手勢
遊戲精靈可以在設定或是遊戲內開啟做調整,主要是可調整效能顯示資訊,以及實況的帳戶與畫質設定上。
- 遊戲精靈
- 效能資訊設定
這邊也附上遊戲精靈的範例,有別於一代是內建在虛擬按鍵 Bar 內,這次 ROG Phone II 則是要在遊戲時以手指在螢幕左上往右滑叫出。
AirTriggers 在一般設定上,可當作類似 HTC 的擠壓邊框功能,這點跟一代是相同的。可以針對短握、長壓做不同的行為指定。
本次全新改版的 Armoury crate 遊戲控制中心整合了遊戲 APP 跟主要控制相關的功能,但不像一代可直幅顯示,本次是強迫的橫向介面。
開啟時也會有一段超級炫的動畫,如果嫌煩後續設定可以關掉啦,不然開啟都要等個幾秒,久了也是有點煩.....
[embedded content]
首先針對單獨遊戲的設定上,可以單獨呈現遊戲的側錄影片與截圖,並針對觸控、螢幕、效能、溫度、語音通話和網路連接做調整;其中小編喜歡的是通話跟網路連接這些針對隱私與遊戲穩定度上的小細節。
- 影片圖片呈現區
- 觸控靈敏度
- 邊緣防誤觸
- 顯示調整
- 效能調整
- 溫度與記憶體優化
- 通話獨佔模式
- 網路設定
再來是電競筆電都會有的控制台,可以檢視 CPU / GPU 的溫度和時脈之餘,也能針對遊戲精靈、AirTriggers(遊戲內)、風扇、以及 Aura 呼吸燈做調整。
- 遊戲控制台
- AirTiggers 與風扇速度
先前有提到 ROG Phone II 的 AirTiggers 支援貼指連點,這邊就以一與二代做不同比較,首先是二代,可以發現手指貼在邊緣時直接點擊也能有反應。
[embedded content]
相較之下一代就不行了。
[embedded content]
Aura 呼吸燈跟一代相同,可單獨選擇顏色、亮度、速度以及閃爍模式做不同調整。
- Aura 系統光
- 顏色與亮度
- 閃爍模式
同步模式則是可透過 QRCode 或是連接同一環境的 Wi-Fi 做配對。
完成後就會在可用裝置看到連線的裝置。
如同發表會時提到的,在 Armoury crate 遊戲控制中心右上方也有可觀看其他 ROG 產品介紹影片,以及導入網路商店的 ROG Club 頁面。
設定可以調整的東西不多,最重要的就是在語音時可同步停止風扇,以及關閉看久有點膩的啟動動畫了
▋效能測試
ROG Phone II 是首款配置高通 S855 Plus 處理器的機種,加上 12GB Ram / 512GB Rom 的容量,以安兔兔跑分無論一般還是 X-Mode 都輕鬆來到 39 萬的大關(有同業測到破 40 萬,自己跑好幾次都 39 萬就算了),相較一代開 X-Mode 大概 28 萬完全是輕鬆樂勝~
- 一般模式安兔兔跑分
- X-Mode模式安兔兔跑分
- X-Mode模式安兔兔跑分(一代)
接下來是 3D Mark 比較高階的 Sling Shot 與 Sling Shot Extreme 測試。ROG Phone II 分數分別來到 8,191 / 6,102 / 5,319 分。一代則是 6,162 / 4,470 / 4,196 分,一樣輕鬆樂勝。
- 3D Mark Sling Shot測試(一代)
- 3D Mark Sling Shot Extreme測試(一代)
- 3D Mark Sling Shot測試(二代)
- 3D Mark Sling Shot Extreme測試(二代)
ROG Phone II 搭載 LPDDR4x Ram 以及 UFS3.0 儲存規格,在 AndroBench 讀寫測試與一代相比幾乎是翻倍的成績,跟現在的 S855 旗艦相比應該也是贏啦.....
- AndroBench讀寫測試(二代)
- AndroBench讀寫測試(一代)
以 KFMark 搭配《天堂2:革命》測試 FPS 的最高值與穩定性,這邊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開啟 X-Mode 時反而幀率會稍稍下降,再搭配風扇後更為明顯;但數據上 ROG Phone II 還是比前代穩定的。
- 二代KFMark測試(一般模式)
- 二代KFMark測試(X-Mode)
- 二代KFMark測試(風扇一般模式)
- 二代KFMark測試(風扇X-Mode)
- 二代KFMark測試(風扇一般模式)
- 二代KFMark測試(風扇X-Mode)
這邊也拿了《Pokemon Go》做了螢幕靈敏度的測試,看手指在螢幕拖曳時,造成轉球與移動的動畫來看,雖說遊戲不支援 120Hz,但 ROG Phone II 在寶貝球的反應上是相對靈敏一些的。
[embedded content]
目前支援 120Hz 的遊戲數量不算太多,而是否與 ROG Phone II 相容這點也尚未知悉(至少官方公布的遊戲陣容還要等更新啦),這邊就拿了先前 Razer Phone 2 時宣布支援 120Hz 的《天堂2:革命》,說真的小編還真看不出差別.....之後有比較長的時間與遊戲陣容再好好測試比對。
[embedded content]
▋電力與溫度
ROG Phone II 搭載相當充足的 6,000mAh 電池,以一般模式亮度 50%、連接 Wi-Fi、關閉藍牙與定位的狀況下搭配 PCMark 測試續航力,得出 21 小時的超級恐怖成績.....另外,小編其實有不小心開到自動調整亮度測試,得出更可怕的 25 小時 47 分;但畢竟每個人測試環境不同,這個當參考就好。
- PCMark續航測試(50%亮度)
- PCMark續航測試(自動亮度)
以相同條件在電量消耗至 10% 後,搭配原廠充電器材,約過 1 小時 35 分後充至 100%。以一個 6,000mAh 電量的手機來說算是夠快了。
在溫度部分,其實自己兩款手機都有測試,但因為記憶體差距、加上風扇也不一樣,規格難以統一。最後還是以 ROG Phone II 單純看溫度變化為準,測試的遊戲一樣是《天堂2:革命》並固定跑 40 分鐘後依序進行截圖與溫度偵測。
首先在無風扇的一般模式,起始 CPU / GPU 溫度為 33 / 32 度,40 分後為 57 / 54 度;整體上升約 24 / 22 度。X-Mode 起始 CPU / GPU 溫度為 44 / 33 度,40 分後為 66 / 59 度;整體上升 22 / 26 度。此時遊玩或是操作上偶爾會有些卡卡的了。
- ROG Phone II一般模式起始
- ROG Phone II一般模式40分後
- ROG Phone II X-Mode起始
- ROG Phone II X-Mode 40分後
以安兔兔紀錄電池溫度,一般模式起始為 25.7,40 分後升至 36.2:X-Mode 起始為 24.2 度,40 分後升至 37.7 度。
- ROG Phone II一般模式起始
- ROG Phone II一般模式40分後
- ROG Phone II X-Mode起始
- ROG Phone II X-Mode 40分後
緊接著裝置風扇後看看,一般模式起始 CPU / GPU 溫度為 40 / 39 度,40 分後為 51 / 50 度;整體上升約 11 / 11 度,可以發現起始溫度雖說比較高(小編都有在同環境放置一段時間讓溫度穩定),但因應風扇的關係,在一段時間的高時脈運轉後,風扇是會有效 Hold 溫度的。X-Mode 這邊小編一時不查沒有開到.....重新測試後再來火速補上 X-Mode 的數據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起始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40分後
電池溫度上升的級距相較無風扇也降了一些。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起始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40分後
這邊則是以 FLIR 紅外線拍攝風扇背蓋最熱點以及最冷點的溫度,同步給大家參考;日後在全部配件測試時再來做個完整的比較。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40分後
- ROG Phone II風扇一般模式40分後
▋配件介紹
在發表時其實有先對 ROG Phone II 這次的配件群做一次介紹,藉本篇再幫大家複習複習,也順便拿一代同質性的產品做個比較。
首先是 Lighting Armor Case 炫光保護蓋,與一代需要另購的可拆式保護殼外盒相比體積小了一些。
由於 ROG Phone II 隨盒已經有可搭配風扇的一般保護殼,因此在炫光保護殼主要就是以一般隨行的保護為主,一代的保護殼則是主打可拆卸來搭配風扇的特色。
炫光保護殼的背面可以看到為了散熱系統的挖空橫線,在中央第二顆 LED 那邊似乎有什麼設計.....
放大一點來看,可以發現似乎是利用第二顆 LED 燈做些什麼(其實發表會的時候就講啦小編你在賣啥關子啦!)
裝上保護殼後,手機即會通知是否要切換專屬主題。
切換後就會出現更為科幻,且直接有敗家之眼的桌布!其實在佈景主題也能做調整啦.....
X-Mode 開啟後則是會將敗家之眼開燈!變成紅藍分界的設計。
實際亮起的樣子長這樣,對於保護殼滿滿的字體美感見仁見智,自己是比較喜歡低調一點.....但因第二顆 LED 的幫助,讓比較厚的保護殼也能支援 Aura 呼吸燈倒是蠻聰明的設計。
你覺得第一顆 LED 燈就沒事了嗎?錯了它也會跟著亮啊啊啊啊!
側面的專屬連接埠這邊也有一個突出的彎曲作為保護用途,這也表示此保護殼無法支援其他配件使用。
接下來是跟一代設計差別頗大的 Kunai Gamepad 遊戲控制器,也是由華碩自己設計的,外盒這邊大致上把搖桿的特性都介紹完了。開合後第一層為搖桿以及手把本體,再下一層則為專屬的手機保護殼與充電線。
- 外盒
- 外盒
- 內層
- 底層
- 充電線
控制器本體的左右側各有共實體手把連接的滑軌與電子接點。
- 控制器本體右側
- 控制器本體左側
中央則是有對應控制手機的「選擇」、「檔案」、「功能」與「開始」四個按鍵。
控制手把後方有著藍牙、USB 以及 Wi-Fi 三種模式,底下也有供 USB 模式配對的可拆式 USB 配件。
實際安裝手把的樣貌。說真的這個安裝方式還蠻像 Switch 的.....
裝起來的手把其實看起來肥肥胖胖的,很是可愛(?)
頂部裝上手把後,共有六個快捷按鍵,中央的 USB-C 則是用於充電使用;但是官方說充電線則是沒辦法正反兩面都可充,要對上 ROG Logo 才能正常充電,實際體驗篇再來跟大家介紹。
底部則是 3.5mm 耳機插孔。
裝上手把後可以看到含手把就有四個快捷按鍵,所以我說手機遊戲需要那麼多快捷鍵嗎
第一個操控情性相當簡單,就是單純與手機配對使用(手機自然可以選要不要搭風扇啦)。當然控制器本體也能搭配一般電腦、或是接下來要介紹的桌上型 Dock、甚至 WiGig 無線投影模組等.....
控制器保護殼這邊一樣有為散熱做了不少簍空設計。
- 控制器保護殼
- 控制器保護殼
實際安裝手機的樣子,畢竟兩側還是要接手把,所以安裝時殼內有個 USB-C 接孔。
- 安裝手機後
- 安裝手機後
接點這邊就跟搖桿本體的一樣,我們快速帶過~
- 右側接點
- 左側接點
實際裝上搖桿後的樣貌,與一代的 Gamevice 控制器有著類似想法,但安裝上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了本次 ROG Phone II 的亮點,也就是配件通用性上著手的。
背面同樣可裝風扇,而且是可以同步做使用的!
這邊同步拍了一代的控制器給大家參考,基本上一體感的呈現上,ROG Phone II 就做得好多了。
緊接著是本次變化最大的 Twinview Dock 雙螢幕基座,光是外盒包裝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也許是收到玩家的反饋「明明就要變掌機,啊不給個收納的是要?」,所以 ROG Phone II 的基座有附上一個絨布的硬質收納盒。
任何小細節只要有機會塞進敗家之眼與 ROG 字樣,自然是都不能放過啊!
- 拉鍊細節
- 拉鍊細節
這次的雙螢幕基座(股且就在後面加個 II 吧),設計上與一代相比低調不少,但機背倒是可以看到類似電競筆電西風之神的雙質感斜線分界設計。
機背當然也要放入風扇了,附帶一提雙螢幕基座 II 也內建了 5,000mAh 的電量,是說這次 ROG Phone II 已經有 6,000mAh 了,加起來 11,000mAh 比有些行動電源還多啊。
從側面看可以發現中間蠻空的,這也是 ROG Phone II 強調的配件通用性上,機底這邊可以看到 3.5mm 耳機插孔。
頂部則是固定手機的推桿,這次在雙螢幕基座 II 的材質一樣是以塑料為主,外觀質感還算多少有顧到啦。
實際打開的樣子,可以發現不像前代有著內建搖桿的規格,先別覺得華碩怎麼不進反退!再度強調本次 ROG Phone II 的特點是「通用性」!有看前一篇發表會文章的朋友就會懂了
首先最基本的安裝方式,就是搭配隨手機附贈的一般保護殼了。
裝上保護殼後,從下而上接上側邊的客製 USB-C 連接埠,將推桿鎖定就可以完成安裝了。不懂的話在接上保護殼手機也會有同步說明。
安裝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在於卡榫是否正確鎖上,而讓夾層可以把 USB-C 完整連接。
這樣就完成了!上方也會出現額外的 APP 清單可以選擇。且手機在下方的配重握持起來也比一代頭重腳輕的感覺舒適不少。
喔除了機背的敗家之眼會亮,下方的也有個小區塊會亮起來~
來一張側面的照片。與一代肥肥的體積相比可以說精瘦不少(?)
另一種裝法就是將 Gamepad 遊戲控制器的保護殼作為替代,看到這邊想必聰明的你,已經知道結果是什麼了!
就是把手把裝起來啦~如此一來相較前代的雙螢幕基座,搖桿的鍵數可說更多!看起來也更霸氣!
從這一面來看有點星艦的味道啊......(小編你想像力也太豐富了吧)
接下來是兩機都可共用的 Mobile Desktop Dock 底座,基本上只有外盒設計比較不一樣.....
內在可以說完全依樣,這邊就拿 ROG Phone II 的作為示範。
左側一樣有 Display Port 1.2、連接 PC 專用的 USB Micro B 3.0 與 SD 記憶卡槽。
後方滿滿的 I/O 埠從左至右分別是 3.5mm 耳機插孔、mic、4K 60Hz HDMI 輸出、Display Port、RJ-45 網路插孔、USB 3.1 Gen 1 Type-A x4 以及充電用的 USB-C。
不加螢幕或是桌機的安裝範例長這樣(是說遊戲控制中心的動畫圖真的好用)
WiGig 無線投影底座基本上用法都是相同的,可以發現本次兄弟除去外盒設計不同,在規格上 ROG Phone II 的版本也從一代的 FHD 提升至 2K 解析度。另外,也多了一個 USB 3.0 to RJ45 的轉接器。
ROG Phone II 版本外盒其實是外皮,脫去後就會是兩個盒裝,也明顯可以看到二代是 WiGig Display Dock "Plus"。
雖然是普拉斯,但機身正反面根本就長一樣啊,I/O 連接埠從左至右也是相同的重設、HDMI、USB-A,實體電源插孔、開關鍵。
底部一樣有做防滑的橡膠條,認證資訊這邊自然是會有些不同的。
- WiGig Plus 底部
- WiGig I 底部
簡單來看一下 USB 3.0 to RJ45 轉接器,其實小編有點不解為何 ROG Phone II 要附這個,而不是前代的五合一 USB-C Dock
- USB 3.0 to RJ45轉接器
- USB 3.0 to RJ45轉接器
由於 ROG Phone II 大全配沒有附上一代的五合一 Dock,這邊順道拍一下給大家看看,從昨日的新聞稿可以發現還是買得到啦。
設計上跟 WiGig 無線投影底座一樣,就不是 ROG 的高調科技路線了。
可以看到共有 RJ-45 網路插孔、可供充電的 USB-C 3.1 x1、傳輸資料與接鍵盤滑鼠的 USB-A x2、以及輸出 4K 畫質的 HDMI。完完全全可以取代 ROG Phone II 單純附上的 USB 3.0 to RJ-45 Dock。
最後則是發表時不少網友敲碗想要的專屬 ROG Phone II 肩背小包,官方在發表會時有說不少玩家反饋不太可能帶著走都拖行李箱,因此這次也設計了一個專屬的小包因應 ROG Phone II 本體以及諸多配件。
包包背面採用的是網狀方便散熱的材質,因為開箱小編就沒有拆背帶了,可以按照左、右肩背來選擇要搭配上下方哪個扣環使用。
包內的主空間有著大隔間 x2,直立的小隔間 x2,以及中央的收納區塊。
實際把 Gamepad 遊戲控制器+保護殼、雙螢幕基座 II、充電器、動力風扇塞進去,其實中央區域還可以再放一些小物;另外,兩大隔間也有做魔鬼氈綁帶達成穩固之用。
另一個角度看一下。啊包包這樣還怎麼放手機啊!不要那麼著急嘛~繼續往下看。
前方類似皮質的空間,則是可專門放手機的夾層,這邊給 ROG Phone 初代一點表現的機會.....
為何說是專屬手機?因為內部採用柔軟的絨布作為夾層,不太需要擔心玻璃機背或是螢幕被刮到。
底部還有一個方形的小空間可以拿來放行動電源之類的小物。
包包頂部有個較為狹長的隔間,小編想不到要放什麼,就把比較修長的鋁罐放進去,長度剛剛好!
這邊也附上一張實際背上的範例照給大家參考參考,要是想要來場手機的 LAN Party,帶著這個小包一攤出滿滿配件,整個氣勢就不一樣了!!!!
▋小結
以初步測試來看的話,ROG Phone II 大致給小編起於一代的根基然後再集大成的感受。首先螢幕上有著更大、更新率更好的面板,且也直接給了一代沒有的原生 HDR 規格;雖說變大也同步影響了重量以體積,240g 的重量說輕也是不輕,但以這等電力的機種來看,平衡做的其實是不錯了。
緊接著在效能上,ROG Phone II 可以說是目前安卓旗艦機種中表現數一數二好的,配置的 S855 Plus 處理器在跑分上幾乎沒什麼瑕疵,且 12GB LPDDR4x Ram + 512GB UFS3.0,卻僅需前款 8GB LPDDR4x Ram + 128GB(還是 UFS 2.1)版本一樣的價格,放在目前 S855 旗艦也是頗具划算的。電力也以電競為出發點,加了比 ZenFone 6 更大,且更是多出前代 2,000mAh 的大電量,以續航測試的話,日常使用一整天不充電的話,應該也是小菜一碟吧?
相機部份由於尚未測試,這邊就不多下評論了,但以 ROG Phone 一代的感受來看,在調校上還是會比起同等級的 ZenFone 要來得差一些(畢竟是電競手機嘛!)。這點後續做測試時再來檢視看看,順便也來跟 ZenFone 6 來比較一下~
測到目前真的要說的缺點,恐怕還是在長時間使用的重量之餘,應該就是在配件切換中,保護殼對邊框的保護不算到位,其實還蠻容易就有損傷的。玻璃機背小編這邊還沒看到有什麼刮痕,但要是你常常更換配件話.....可能就需要特別注意愛護了。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 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 ASUS ROG Phone II 的觀點,任何看法或評價都可以,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小惡魔超跑啟動版泡泡騷,共5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19年7月30日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延伸閱讀
ASUS ROG Phone II揭曉 首搭S855+螢幕也變大、配件合體更實用!
ASUS ROG Phone II 8/1開賣!頂天規格售價26,990元更便宜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YbJ4s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