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MOBILE01新聞 擱一擺挑戰台灣南岳-北大武山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繼完成新手入門百岳-挑戰3952玉山主峰,文末引用一句名言:「一生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從來沒有發生過。」所以,暫別玉山,按照計畫挑戰離我最近的台灣南岳-北大武山。

  
對住在高雄、屏東的山友而言,相較其他百岳必須經歷的舟車勞頓,從市區前往北大武山登山是最近且輕鬆的登山旅程。
 
 
我從小在萬巒鄉萬金村長大,村子裡聖母聖殿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並由教宗敕封的「宗座聖殿」。從小就知道「教堂」後方是北大武山,民歌「童年」傳唱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直到接近中年,終於登上北大武山後,才了解童年最想知道的事?
 
 
雖然北大武山近在咫尺,還是參加登山社行程方能確保中籤檜谷床位。確認登山日期後查氣象預報都是好天氣。不過預報趕不上變化,山頂氣候顯然與預報大不同,第一次登頂時大風下雨又起霧,印証登山活動的不確定性。記取初登的經驗,趁著山路熟悉,擱一擺挑戰北大武…
 
 
因檜谷山莊加固工程預定今年5月開工,將於109年5月16日起暫停受理民眾申請床位,營位照常開放民眾申請。
 
 
為趕在開工前擱一擺挑戰登頂,自力抽中檜谷床位,方能完成登頂,不留遣憾…
 
 
臺灣有百座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五嶽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的北大武山,豐富了遼闊的屏東平原及生態多元的恆春半島。
 
 
正因北大武山的獨特性,屏東縣的縣徽上中央背景,一座綠色山脈就是北大武山。對映代表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二者俱成屏東地標。
 
 
北大武山標高海拔3092公尺,以壯闊雲海、山頂日出、最美日落而聞名,是台灣南部唯一一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因此被稱為「南台灣屏障」。


 
 
來到泰武鄉的泰武派出所後繼續往泰武村方向,如果沒網路申請入山登記山友也能在此申請,再直接到舊登山口登記。

 
途經「大武山之門」碑,約二十分鐘車程即可抵達北大武山新登山口。


 
驅車經佳泰公路直上北大武山,沿路是壯麗山景與咖啡園。
 
 
最近疫情吃緊,不能出國也呼籲限制群聚活動,「登山」等戶外活動成為國人休閒熱門選擇。雖然不是假日,因應眾多山友需求,泰武村開闢收費服務停車場,可見登山活動盛行。
 
 
登山社提高服務內容,載送山友上山是高級休旅車,全程由專業高山嚮導帶領服務。
 
 
嚮導集合同行山友檢查裝備,不帶上山的裝備或衣物都存放在車上。
 
 
來自台東登山社的嚮導先向大家說明,二天一夜北大武登山活動從新登山口啟登,至三角點來回約20公里,步道海拔1500-3092公尺,如果有覺得不能走完全程,現在退出還來的及…
 
 
八八風災後原新建的入口在此,經熱心山友開通後變成今天好走的通道。(舊照)
 
 
同行山友謙說只有單攻柴山經驗,我的登山初體驗是上個月完成的台灣第一高峰玉山 !
 
 
當然不會有人打退堂鼓,但新登山口出發後一路陡坡,真是熱身加上震撼教育。

 
 
鄉公所在新登山口附近開闢產業道路,大家賺到少走一小段山路。
 
 
八八風災前可以直接開車到登山口,道路崩壞後要多走二公里才能到舊登山口。
 
 
嚮導說全程只有一條路,標示危險的道路不要走,就不會迷路。

 
山路標示很清楚,要走錯路也很難。
 
 
拍照是此行的重點,嚮導兼攝影師,隨時想拍照,擺好最好姿勢就有最美回憶。
 
 
新登山口到舊登山口距離約2.8公里,海拔約上升400公尺。路段都還算好走,有水泥路、小石子路及一般的泥土林道。 
 
 
高度越來越高,雲層、大武群山彷佛在腳下。
 
 
走過第一個迴彎,轉身望向登山口停車場,只剩小小的平台了 !
 
 
第一休息點有岔路通往日湯真山,離北大武山舊登山口還有1.5公里遠。
   
 
 
休息並吃點隨身糧,喝口水,調整心情再出發…

 
拜現代科技之賜,登山還能追劇…
 
 
迎面走來是辛苦的協作揹工,要先讓路給他們通過。檜谷山莊的餐食就靠揹工一步一步的揹上去。
 
四週都是保安林,伐木後改種的林木在失去經濟價值後任其自然生長。
 
 
八八風災後林班道路不復見,沿路還有電線桿。路旁草木生長茂盛,只留一條人行可過的寬度。

 
風災造成產業道路中斷,兩旁的植物生長蔓延,只剩停車場標示,讓山友記得曾經是供車輛往來的道路。  
 
步道沿途都有手機可通訊點的標誌。我的亞太手機在此後停機…
 
看到水泥護欄代表舊登山口快到了。
 
 
曾經車來人往的舊登山口,昔日也是停車場,如今成為山友出發集合地。
 
 
時間接近中午許多山友跟遊客到此享受中餐,若是沒打算到檜谷過夜的話,從新登山口走到舊登山口來回5公里也算有運動了。
 
 
停車場也是北大武山國家級步道起點,步道特色是台灣鐵杉純林、雲海、成年禮、大武遺址等,最後終點在三角點。
 
 
舊登山口到檜谷山莊、大武神木、大武祠是行程景點。若單攻要超過八小時,往返要十六小時以上。若採單攻(當日往返)體力負擔相當大,沒有良好體能基礎,還是以二天一夜(夜宿檜谷)或輕鬆三天二夜來完成。
 
 
山友須經過林務局檢查哨,沒有經過申請是無法再繼續前進檜谷山莊和北大武山的。請務必完成入山登記,萬一發生事故,搜救援及保險理賠才能到位。
 
 
團隊及個人都要出示證件,確認本人報到無誤。
 
 
山友也能先以網路申請入山許可証,在警政署入山案件申辦糸統輸入相關資料、緊急聯絡人、停留期間、前往地點、登山路線圖、入山計畫,約半小時就能得到回覆,很有效率的入山手續。
 
 
為凌晨時出發「單攻」山友設置的登記區。
 
 
單攻是凌晨出發,馬不停蹄直上三角點再來回,返程時檢查哨已休息,山友將登山証投入信箱就完成回程登記。
 
 
用完餐,上個洗手間,即將踏上北大武山行程。
 
 
在登山口拍照留念後,就開始爬山啦 !
 
 
四月至五月是北大武山杜鵑花盛開季節,不少山友慕名而來,希望看到滿山杜鵑美景。

 
檢查哨為每個人量測體溫,很落實防疫工作。
 
 
天氣炎熱,體溫略高,休息一下,複檢通過才能放行。

 
在相互加油打氣後開始啟登 ! 簡稱「南岳」的北大武山是五嶽的老么,是大家努力達成的目標之一。
 
 
原本統計登山人數的紅外線裝置已經失去功用。
 
 
國家級步道有自導式步道解說資訊,山友依據標椿號次,對照解說資料,了解北大武山特有森林景觀。
 
 
樁號 4:介紹北大武山的林相變化,1500至1800公尺間為暖溫帶闊葉林,以樟科及殼斗科為優勢樹種。
 
 
1800至2500公尺為暖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以紅檜為優勢樹種,2500公尺以上為涼溫帶闊葉林,以台灣鐵杉為優勢樹種,且有豐富的藤本及附生植物。
 
 
樁號5:介紹北大武山的哺乳類動物。
 
 
常見有台灣獼猴、台灣長鬃山羊、黃鼠狼、黃喉貂、白面鼯鼠、條紋松鼠,都是國家級保育類動物。
 
 
路面狀況有山徑、階梯,每個轉彎都有不一樣的行進挑戰。
 
 
啟登路程平順,很快走完五百公尺。
 
 
北大武山登山步道昔日為原住民獵人的獵徑,經修整而來。原住民把好走的山路稱「女人路」,也就是現在山友走的步道。
 
樁號6:介紹林木附生植物。
 
 
附生植物分著生、攀緣、纏勒、半寄生和寄生等五種類型。常見種類有伏石蕨、石葦、瓦葦、崖薑蕨等。
 
 
椿號7是缺號的,因此椿號6-8相離1.5公里遠。
 
 
雖然距離較近,風景卻很美,一棵半掛的林木,很像迎客松,歡迎山友來到北大武山。
 
較為陡峭的路段林務局已綁好的輔助繩索確保安全,嚮導說曾經發生摔落事件的地點都會加上安全網。
 
 
斷崖旁還會放有救難繩,若不幸發生事故可立即使用。
 
 
烈日當空,林木為山友擋住陽光,走在涼爽的步道,非常愉快。

 
 
樁號8:介紹台灣粗榧。
 
 
台灣粗榧生長於海拔650~2700公尺間森林,與紅豆杉最大差別在葉背有明顯的白色氣孔帶,種實是楕圓形核果。
 
 
台灣粗榧跟一般厥類很相像,要仔細才能觀察出來。

 
前方曲折蜿蜒的小路,就是通往檜谷山莊的山徑。嚮導希望含休息計畫四小時走完 !
 
 
接著要進入崩塌區了。
 
 
快速經過崩塌區,來到展望點。
 
 
隨著海拔不斷增高,山谷美景一一映入眼中。
 
 
經過木棧道,懷念走到排雲山莊要走過82座棧橋。

 
 
不知不覺已完成一公里山路了。
 
 
林務局定時僱工把步道雜草修整,以維安全。
 
又要進入崩塌區。
 
步道不止有崩塌區,還有山坡碎石區。
 
 
北大武屬硬頁岩、板岩及千枚岩,岩層結構脆弱,颱風豪雨期容易造成山崩又坍塌。
 
 
崩塌區下方是陡峭深不見底的山谷,步道從落石區經過。
 
 
走累了,往遠方看過去,可以欣賞出大景,很能轉移疲憊的感覺 !
 
 
山谷裡傳來悅耳鳥叫聲,有五色鳥、畫眉、黃腹鳥等,只能聽見聲音卻少見鳥蹤。
 
 
樁號 9:介紹山櫻花。
 
 
山櫻花又名緋寒櫻,原生海拔500~2000公尺闊葉林中,開花後所結果實,是鳥類鍾愛的食物,總是吸引許多鳥類駐足。
 
時序花期已過,參考山櫻花盛開季時的照片。
 
 
樁號10:介紹青楓。
 
 
青楓生長海拔500至2000公尺森林,葉片通常5裂。
 
 
青楓每年秋冬時葉片會隨低溫逐漸轉黃、變紅,又是北大武最美的季節。

 
來到2.5公里,海拔將近1800公尺。
 
 
第二休息站還有水龍頭水源,我們在此休息。
 
 
休息要補充水份及行動糧,巧克力是最好熱量補給品。
 
 
休息處有樁號11:介紹台灣紅豆杉。

 
北大武山區為台灣紅豆杉原生環境之一,常作為傢俱材料及雕刻使用,樁柱所在位置為紅豆杉與杜英合抱。
 
 
略事休息再出發。
 
 
大岩石有個山洞是北大武步道鮮為人知的「警部補」。據說日治時代任職山區的日籍警察都有調查林業的任務,曾經有位警部補在風雨中仍在山中調查,因無力躲抗低溫,最後在此殉職,因此將此地命名「警部補」。  
 
樁號12:介紹藍腹鷴。
 
 
步道沿線火炭母草果實為藍腹鷴的最愛,為台灣特有保育鳥類,分布海拔300~2000公尺中低海拔森林內。  
 
樁號13:介紹腐植質苔土層。
 
 
位於杜鵑林下的土壤,覆上一層綠色的苔蘚,有如柔軟的地毯,也提供許多小型動物的棲息環境。
 
 
樁號14:介紹杜英。

 
杜英,果實有如橄欖,常作為庭園樹、行道樹,可食用或用來製作肥皂及潤滑油。

 
樁號15:介紹樹根與水土保持。
 
 
樹木生長時由樹根吸收土壤養分,藉由樹根不斷擴張,能吸收更多養分。
 
 
杜鵑林廣大的樹根群,加上豐富的腐植質層與地被植群,能達涵養水源功能。
 
 
樁號16:介紹四照花。
 
 
四照花有著四片白色花瓣,是珍貴稀有的植物,分布中低海拔的森林,每年4月中下旬為其花期。
 
樁號17:介紹台灣杜鵑。
 
 
台灣杜鵑每年約4~5月開花,花色白色或淡紫紅色。盛開的台灣杜鵑,在杜鵑花道上落滿地。

 
 
台灣杜鵑是杜鵑品種中最高大的一種,葉背有灰褐色毛絨為主要特徵。
 
 
有山友排列成愛心狀在杜鵑林道下歡迎大家。
 
 
穿過杜鵑花道後是山稜線…
 
不知不覺已經走了3.5公里。
 
 
椿號18、19是在一起的。
 
 
樁號18:介紹台灣紅榨楲,葉片五淺裂是最大特徵。
 
 
紅榨楲秋季與青楓因低溫轉紅,春季嫩葉亦呈紅色。
 
樁號19是阿里山千金榆,又名雞油舅,屬北大武山區常見的變色植物,葉片重鋸齒緣。
 
最後一段通往喜多麗斷崖是上坡,走到這裡精疲力盡,再撐一下,就可以休息囉 !
 
 
午後從台東方向飄上來的雲霧已經壓下來,加快腳步直上光明頂…
 
 
樁號20:介紹台灣國寶一葉蘭。
 
 
台灣一葉蘭為台灣代表性的高山原生蘭花,每年3~4月為花期,花朵單一,偶見二朵,呈粉紅色、淡紫或深紫色。
 
請山友千萬別動手摘取,讓大家都能欣賞很美的一葉蘭。
 
 
第一天的路程都算好走,較窄的步道及山壁有架設鐵鍊及鋼筯,踩穩再拉上去。

 
 
岩壁踏拉鋼筋直上就是喜多麗斷崖 !
 
 
走了3.8公里終於登上喜多麗斷崖了。
 
 
喜多麗斷崖別名光明頂,以眺望雲海及夕陽、夜景聞名。

 
光明頂是登北大武途中欣賞落日、雲海展望的最佳場所。還有遼闊雲瀑大景令人大開眼界。

 
今天上來希望開大景,反而出白牆,可一點都不光明。其實雲海都會出現,只是霧氣擋住了雲海,只能說運氣欠佳。
 
 
克服辛苦爬坡迫不及待卸下背包休息,眾人沒有看到喜多麗斷崖的雲海,只好合照留念。
 
 
無臉男也現身為出白牆,感到無語問蒼天…
 
 
光明頂距離檜谷山莊只剩400公尺,休息後先到檜谷山莊安頓,等傍晚時分再回光明頂,也許有逆轉機會欣賞落日風景。
 
 
續走來到樁號22:介紹台灣特有種鳥類-帝雉。
 
 
現流通千元大鈔背面是由玉山北峰遠眺玉山主峰,左下角植物為玉山薊,中間則為台灣特有種「帝雉」。    
 
前往檜谷山莊須走過稜線,右邊是台東、左邊是屏東,很明顯看出霧氣是從台東吹上來。

 
樁號23:介紹樹瘤。
 
 
樹瘤是樹幹受傷時會留出汁液將傷口封住,避免蟲、菌侵入危害,久而久之形成獨特的樹瘤。
 
 
通常樹瘤油線越複雜,天然成形越漂亮(奇妙的花紋) 價值會越高,也是山老鼠的最愛。 
 
 
經過北大武登山步道4公里岔口,右上之路是前往三角點方向,左轉200公尺抵達檜谷山莊。


 
北大武山上下午常常霧氣瀰漫,霧氣隨風向飄散,相同地點下一秒就霧散,休息過後再前往光明頂也許重現雲海大景!

 
 
看到營地位置圖,今晚住宿地點檜谷山莊到了。
 
 
營地位於山莊下方的一處空地,木造平台即是營地的位置。
 
終於抵達檜谷山莊,北大武二天一夜行,從新登山口到檜谷山莊(標高2132公尺),總里程7.2公里,總爬升高度982公尺。
 
 
抵達山莊後先放下沉重的背包,先把濕透內衣換下,加上保暖外套及保暖帽,才不會因冷風吹頭導致高山症或感冒 !
 
 
入住後協作工作室提供飲用熱水,沒有帶保溫杯就沒得喝。這桶熱水是揹工辛苦扛瓦斯上來煮的,千萬別取來刷牙,大廚會生氣的。
 
 
熱情的協作大哥備好魯味,也可以喝二杯怯寒。為防止群聚感染,入住就寢前請載上口罩。
 
 
檜谷山莊床位採通舖式共有42個床位,(疫情期間已減半),原本一床難得的中籤機會更顯難得。
 
 
與山下潮州分局直通的無線電機,最好備而不用。
 
 
檜谷沒有電源座,請自帶行動電源。

 
檜谷只提供薄墊,當然沒有家中床墊舒適,在深山裡已經很貼心了!
 
 
行程是兩天一夜(免揹睡袋公糧),山莊備有睡袋,只要先登記連餐點都有專人服務。
 
 
每個人分配到床位就是睡袋打開的大小。先換上拖鞋讓走了一整天的腳休息一下。

 
昭和十五年日本人勘查登山路線來到此處,因檜木群林壯觀而稱「檜山」。
 
 
昭和十九年日本人為建造登山步道及神社,便在檜山興建施工所即為檜谷山莊前身,大武祠神社完工後又就地取用附近的檜木改建成驛館,提供登山住宿之用。
 
 
台灣光復後原住民將驛館拆除並以木材興建學校,直到民國五十六年由林務局原地重建避難山莊,正式取名為「檜谷山莊」。
 
 
民國九十年屏東林區管理處重新翻修,將檜谷山莊整建為設備完善的大型山屋。

 
山莊外備有鋼印機,讓山友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

 
區外是室外煮食區。

 
如果沒有搭伙,山友也能自行準備食材及快速爐野炊。

 
食材及垃圾都須吊高,避免黃鼠狼等來偷襲。

 
還有山泉水洗手台可供洗滌餐具碗筷!

 
山莊外設有廁所,山區水源有限,請留意使用方向,保持乾淨。千萬別問有沒有浴室?真的沒有…

 
逛一圈後聞到飯菜香味,已經來到用餐時間。山莊用餐時間是下午五點半。

 
上次去玉山,以為在排雲山莊已經吃很好。來到檜谷山莊吃到六菜一湯加水果與粉圓湯,很難想像在北大武山還能吃到鮭魚、小卷、豬腳、蟹肉棒,山上真是處處有驚奇…






 

 
享用了一頓由「阿志團隊」準備豐盛「吃到飽」晚餐。走了快七公里多山路,真的餓了,在高海拔的地方,每道菜都像滿漢大餐那樣美味。

 
晚餐後早早就寢,戴上耳塞、口罩,一夜好眠養精蓄銳,準備迎接第二天三角點登頂的挑戰。


 
就寢前走到微涼的室外,抬頭一看,是滿天星斗,只有在北大武沒有光害的山上,才能一睹星雲點點繁星美景…

 
一大早起床吃早餐、打理輕裝,準備出發登頂北大武山。

 
早餐是海產粥,有蚵仔,鮮魚,魚丸,配小菜及饅頭,在海拔2150的檜谷還有海產粥吃。
第一天只消耗三分一體力,第二天要消耗三分之二體力,早餐一定要吃飽。



 
從桌上腳印得知,昨晚黃鼠狼等也到此一遊。

 
嚮導帶隊,凌晨二點出發,在天亮以前的路段都是摸黑走山路。

 
每個人點亮頭燈,像礦工要入坑工作的感覺…

 
頭燈的作用是看清腳下及四週的情況,走夜路一定要小心,千萬別開玩笑…

 
從檜谷山莊到三角點需步行五公里,全部都上坡,部分路段相當危險要小心通過 !


 
凌晨摸黑走,林道呈現螢火蟲星星點點的樣子。

 
岔口開始陡上,爬坡直登稜線,路程要爬升800多公尺,是一段辛苦的挑戰。


 
沿著山林步道埋頭向上,走累了就稍微喘口氣,然後繼續努力往上爬,沒有懸念。

 
小斷崖高地展望,視野極為開闊,往下眺望屏東平原的地景與夜景,果然高山看夜景燦爛多彩,算是開大景了!

 
椿號及介紹就等回程再看仔細了。

 
摸黑來到紅檜神木,樹齡超過一千年,山友都稱為「大武神木」,晚上看就很壯觀,回程再看清楚。


 
天亮後視野變得寬闊許多,速度也能稍微提升。

 
剛出門天氣還不錯,沿路有陣陣微涼的風,可是過大武神木後起霧了,還飄下細細的雨…

 
嚮導體恤大家太早起床,找個平坦地方讓大家補眠十五分鐘。
 
 
這時雨還一直的下,步道有很多大石頭,很容易滑倒,若是再加起霧及大風,路徑的難度會增加許多。
 

 
小睡一覺後精神又回復了,跨過枯木直上。

 
走完七公里了,海拔接近三千了。

 
一手拉著繩索走過大崩壁,一定要非常小心,手腳並用。

 
排隊經過大斷崖區。

 
一路都是之字型上坡,記得慢慢走、一步一階,莫貪快,調整好呼吸,都能順利完成的 !

 
走在岩壁上,更需留心踏穩。輔助的工具就是一條鐵鍊而已。

 
終於鑽出箭竹林再攀上稜線,來到登山步道7.5公里處,也是往南大武山岔口,目前禁止進入南大武山。

 
一陣陡下、陡上後,來到「高砂義勇軍紀念碑」與一步之遙的「大武遺址」。

 
攻頂前最後一個休息點-高砂義勇軍紀念碑及大武祠遺址。

 
休息補充的同時,一旁虎視眈眈的噪眉等著餵食,提醒山友外地食物不屬於山林,餵食會破壞生態及影響野生動物的健康 !

 
「高砂」為日本古籍中對台灣的稱呼,「高砂義勇軍」是二戰末日軍徵召台灣原住民參戰部隊總稱。在南洋戰場上高砂義勇軍奮勇作戰、死傷慘重,昭和十九年日本政府為紀念義勇軍成員,於是立碑以茲紀念其英勇事蹟。

 
光復後紀念碑身已倒,只剩基座上碑文仍紀錄了這段血淚歷史。

 
紀念碑由日治高雄州知事落款。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上方空地即為「大武遺址」,即是日治時期興建的日本神社「大武祠」。

 
大武祠現在只剩下神龕、參道及鳥居基座等遺跡,仍依稀可見當時規模。

 
大武祠於昭和六年落成,日本人原計畫將神社設在北大武山三角點,受到視北大武山為聖山的排灣族人強烈反對,但日本人仍執意興建,開工後屢次遭到雷擊,最後才把神社遷往現址。

 
神社鳥居基座遺跡。

 
神社表參道遺跡。

 
大武祠氣變驟變,嚮導考量天雨路滑,決定返回檜谷。天氣是登山活動人為不能掌握的變數,山友披上保暖鋁泊禦寒。

 
懷著難過又無奈心情下撤,嚮導安慰大家,只要山還在,下次還有機會再來挑戰。大家依序返程通過箭竹林區。

 
重返樁號41:介紹玉山箭竹。

 
在雄偉台灣鐵杉林下,常伴生命力強韌的玉山箭竹。

 
玉山箭竹林,是台灣常見的高山景觀,與冷杉的組合具有全球獨特性。玉山箭竹四季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夏季淡綠柔和,秋冬黃褐蕭瑟。

 
玉山箭竹生長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森林,是台灣的特有種。不同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生長高度會有所差異,最高甚至可達4公尺。

 
樁號39:介紹台灣馬醉木。

 
台灣馬醉木在北部山區低山帶即可發現,越往南部,分布的海拔高度越高。

 
馬醉木全株有毒,馬若誤食,必致昏醉,故名馬醉木。玉山盛開馬醉木與北大武顯然不同。

 
樁號38:介紹玉山杜鵑。

 
玉山杜鵑別名森氏杜鵑、紅星杜鵑、阿里山杜鵑。


 
玉山杜鵑為台灣特有種常綠灌木或喬木,原產於中央山脈玉山海拔1700-3800公尺的山區。

 
樁號37:介紹紅毛杜鵑。

 
紅毛杜鵑因海拔高,是最晚開花的杜鵑花糸。

 
紅毛杜鵑為觀賞植物,能做為藥用,花朵可作為治肺結核,咳血藥品原料。

 
樁號36:介紹台灣鐵杉。

 
台灣鐵杉樹高可達30公尺以上,成林矗立,有如巨人般,分佈於海拔2,000-3,000公尺的山區。

 
北大武山區因海拔高度不夠,未見冷杉蹤跡,反而成為鐵杉林成長的天堂。壯麗的鐵杉在一旁不斷延伸,眼前的美景讓我們不禁多做停留。

 
鐵杉冠層常枝椏怒張,形成優美的傘形樹冠,壯碩的樹形,柔美的針葉,與其他針葉樹頗不一樣。

 
北大武山的台灣鐵杉純林是台灣最大的鐵杉原始純林。北大武山是台灣鐵杉分布的最南界,在植物地理學上有極特殊的意義。

 
樁號35:介紹倒木的功能。

 
森林中枯立倒木仍保有相當溼度,可供給種子著床倒木堆上的真菌固定養分,促進植物養分吸收,真菌傳播的孢子有助於森林更新倒木防止土壤流失。 

 
在森林的生態中,枯立倒木扮演養分循環者的角色,適度的保留枯立倒木,有助於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樁號34:介紹射鹿溪發源地。

 
射鹿溪發源自北大武山西麓,由泰武鄉流經瑪家鄉,於好茶村與隘寮南溪匯流成隘寮溪,再向西流經屏東平原入海。

 
北大武山壁天然麥飯石過濾山泉水,滴滴源水,匯流下山、入溪成為高屏地區重要水源。

 
射鹿溪水源已接近北大武山步道的最後水源地,檜谷山莊使用水源由此匯集而下使用。

 
樁號33:介紹紅檜及台灣鐵杉混合林。

 
北大武山是台灣緯度最低的百岳,但高度達3,000公尺以上,氣候介於亞熱帶至涼溫帶之間,差異性大,孕育了多樣性高的植物資源。

 
北大武1,800-2,500公尺間是暖溫帶針闊葉混合林,長年雲霧繚繞,針葉樹、闊葉樹、灌木及地被植物完整。

 
紅檜是台灣特有的植物,台灣五大針葉樹之一,木材品質極佳,適合做為高級家具材料使用, 是早期台灣重要的經濟樹種。

 
雖然下撤的心情低落,來到大武神木還是要好好參觀。

 
就在登山步道旁,一棵紅檜巨木高聳入眼簾。

 
眼前這棵紅檜巨木高約25公尺,胸圍有11.7公尺,推估樹齡約有1000年以上。矗立於此,見證了北大武山的古往今來。

 
紅檜歷經日治時代大量砍伐,目前保留都是神木級別。站在參天神木下拍照,更顯人的渺小。

 
北大武山上最有代表性的巨木都是紅檜。附近還有幾棵超大神木,為保育樹種,不讓山友輕易找到。

 
樁號31:介紹豐富的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在距今四億年前便出現了,現生存在地球上的蕨類大約有一萬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

 
樁號30:介紹高山鴨腳木。

 
高山鴨腳木又名臺灣鴨腳木,如鴨腳般的掌狀葉,容易辨認。新鮮的葉片具有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

 
樁號27、28、29是在一起的。

 
樁號27:介紹崩塌地,地形受重力作用沿邊坡向下滑動或崩落的塊體運動現象。

 
樁號28:介紹西施花,每年3~6月開淡紅色花。

 
屬杜鵑花科的西施花,有西施杜鵑別稱。北大武山的西施花雖然沒有如台灣杜鵑般的龐大數量,但雍容淡雅的氣質,是平地杜鵑所無法比擬的。

 
少了登頂,回到檜谷山莊將近十一點的時間,接著是休息和吃午餐(排骨麵)。

 
 
用餐的同時,黃喉貂也現身,據說牠們一家三口住在山莊附近,會偷吃山友沒收好的食材。 黃喉貂是黃鼠狼的近親,體型略大。黃喉貂近看好可愛,很有靈性的小動物。

 
吃完熱湯麵,清理打包這二天以來的垃圾帶走,我們要下山了。

 
感謝同行的登山伙伴及嚮導,二天一夜,一起為北大武山奮鬥不懈。雖然未能如願登頂,也應驗名言:「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從來沒有發生過。」因此,暫別北大武,我還會再來的!

 
重回光明頂眺望北大武山,我的五嶽第二座因天候因素沒能登頂,嘴巴說沒關系,心裡有淡淡的感傷。

 
「山永遠都在!」是登山前輩經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在登山條件惡劣時,用來勸服要坦然接受撤退的事實。

 
是的,山永遠都在,下一次準備充分可以再來,如果冒險登山而發生意外,可能沒有機會再來爬這座山了。

 
遙望遠方的北大武山頂。 山永遠都在,是安慰沒登頂的人。唯有人永遠都在,才能拿到登山入場券。

 
回程路上變身下山急行軍,回憶這段路,美景照舊,就不必寫啦!


 
也許不甘,也許歸心似箭,一路直達舊登山口。檢查哨點認人數無誤,完成行程…

 
下午三點重返新登山口,已經看見接駁車身影,那是北大武山行的終點。回首來時路,雲霧已漸去,只有三角點留在在心中!

 
下山後的萬巒豬腳大餐是不能免的 ! 









       
 
+++++++++++++++++++++++++++++++++++++++++++++++++
懷著期待登上北大武山頂的心情,於是我擱一擺挑戰北大武山…
只能說登山北大武山頂真不容易!經過上次殘念的大武祠後上稜線,經過幾個假山頭才在霧散後看清山頂。

穿梭鐵杉林和箭竹林來到最後一塊小空地,拉繩爬上岩石即抵達里程終點北大武山頂。

 
費盡辛苦終於完成南台主嶽─北大武山,來到海拔3092公尺留下永恒的記憶,也完成第二個五嶽---

 
北大武山三角點標高3092公尺,位於屏東縣泰武鄉與台東縣金峰鄉交界,隸屬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為台灣緯度最低的百岳。

 
多年前林務局鑑測時留下3090的標高,重新量測後確認海拔為3092,原來北大武山長高了。

 
山頂氣溫很低,正好零度,不過內心是激動的…

 
不忘摸初設於日治時期的一等三角點,這是量測北大武是否「長高」的重要測點。

 
因為有大武山的庇佑,屏東縣主要的二個原住民族群排灣族與魯凱族,都以聖山之名敬畏著大武山,因為他們的祖靈就住在大武山的深山處。

 
山頂有最後二根樁號45、46。


 
椿號45、46介紹眺望屏東平原及台灣海峽、眺望台東平原時正好太陽從台東方向露出曙光。


 
此時雲海大景也來了。

雲海是指在雲霧大片聚集的情況下,由上而下俯視,此時雲霧頂部起伏流動的樣子宛如大海一般,稱為「雲海」。

 
返程在光明頂看見雲瀑。

雲瀑的特色是從高處往低處傾瀉,或在峽谷之間流動,受風力帶動,而呈現「飛流直下」的氣勢。

 
夕陽是可遇不可求的,雨後出大景耐心等待就對了---


 
北大武山是台灣五嶽中海拔最低的一座,擱一擺補課上來,卻一次把雲海,日出,夕陽,雲瀑,三角點,美食遍覽。有幸能欣賞北大武變化莫測的高山風景真不虛此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VOplA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