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MOBILE01新聞 M4/3 夢幻逸品!Leica DG 10-25mm f/1.7 神鏡評測 feat. Panasonic G95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M4/3 系統在全片幅當道的這個世代似乎成為少眾玩家的最愛,輕巧的機身與鏡頭組合,依舊存在不少死忠用戶,但也因為感光元件大小的限制,要透過 4/3" 感光元件營造出明顯的淺景深實屬不易,不是倚賴大光圈、要嘛就是長焦段。但是過去不論是 Panasonic 或 Olympus 推出的標準變焦鏡,恆定光圈最大也只不過 f/2.8,對於虛化背景的幫助並不是顯著,但也有例外就是了,那就是 4/3 時代的 Olympus Zuiko Digital ED 14-35mm F2 SWD,不過早已停產且 900 公克的重量,我想不是每個 M4/3 用戶都願意另外搭配轉接環使用。

[embedded content]
大家期盼已久的 M4/3 夢幻神鏡 Leica DG Vario-Summilux 10-25mm f/1.7 ASPH.(H-X1025)就在 Photokina 2018 時正式發表,幾乎相隔一年的時間才在全球上市,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小編也是意外在松下官網發現這顆鏡皇,雖然版上去年就有網友開箱分享,不過照慣例小編還是給各位來套全餐吧!包括各項光學測試與大量的實拍照,有興趣入手的 M4/3 鐵粉請別錯過啦!


▲DC-G95 50mm ISO200 f/1.7 1/200s。等效焦距 50mm 光圈 f/1.7 有這樣的背景虛化能力,效果其實挺不錯的,但如果是標準半身或全身的話,淺景深可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LEICA DG 10-25mm f/1.7 ASPH. 外觀及特色介紹


配件一覽
鏡頭反裝
鏡頭正裝
遮光罩內緣
77mm 鏡頭蓋
以上是 Leica 10-25mm f/1.7 的隨鏡配件,包括遮光罩及前後蓋,遮光罩的造型為傳統的蓮花型,內緣採用消光螺紋設計,至於 Panasonic 的鏡頭蓋的內蓋就像是餅乾造型(很紮實),而這次的鏡頭口徑也來到 77mm,畢竟是 f/1.7 恆定光圈的大眼睛,大口徑也是少不了的。


Leica 10-25mm f/1.7 的體積來到 87.6 × 128(mm),重量則是 690 公克(不含前後蓋及遮光罩),而不論是鏡身尺碼或重量都遠遠超過 M4/3 的標準變焦鏡,但如果是跟全片幅的同級鏡頭相比呢?!


上圖右的 Tamron SP 24-70mm F/2.8 Di VC USD G2 是設計給 DSLR 用的鏡頭,圖左就是本篇主角 Leica 10-25mm f/1.7 相較之下就可以感受到這顆鏡頭有多麼壯碩了,而且它還未內建鏡頭防手震,帶出去真的很有份量

10mm
13mm
20mm
這顆鏡頭採用外變焦內對焦結構,因此在變焦時鏡頭會伸出(廢話),如果是內變焦的話體積肯定會更大;從上圖來看可以發現 Leica 10-25mm f/1.7 在望遠端時的鏡筒長度會比廣角端時更長一點,最長約 1.5 公分,而鏡筒最短的時候是在 13mm 左右,另外比較可惜的是 Leica 10-25mm f/1.7 並沒有變焦鎖定鍵。


Leica 10-25mm f/1.7 全鏡身都是採用金屬材質製成,質感上不用說一定是大拇指啦!此外防塵、防滴及耐低溫也是它的優勢之一,但記得也要搭配同等級的機身如本篇的 DC-G95、DC-G9 或 DC-GH5 才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否則如搭配不支援耐候的 GF10 又遇到大雨可就不妙了。

身為鏡皇等級的鏡頭,特殊鏡片的用料自然不馬虎,光學結構為 12 群 17 枚,內含 3 枚非球面鏡片、4 枚 ED 低色散鏡片與 1 枚 UHR 超高折射率鏡片,但妙的是官方似乎沒有提到鍍膜的相關資訊。


當初看到 Leica 10-25mm f/1.7 這樣的規格第一時間讓我聯想到的就是  Sigma 當年推出的 18-35mm f/1.8 DC HSM ART,對 APS-C 用戶來說也是夢幻般的逸品,因此也有部分M4/3 玩家搭配 metabones 0.64x 來玩錄影,但效果跟便利度肯定還是沒有原生鏡頭好,而且價格上 Leica 10-25mm f/1.7 甚至還更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錄影工作者如此期待 Leica 10-25mm f/1.7 的原因之一。


Leica 10-25mm f/1.7 所標示的焦段為實體焦長,如果要換算成等效焦長的話就是 20-50mm f/1.7,等同它涵蓋 20mm、24mm、35mm 及 50mm 這四個視角的 f/1.7 大光圈定焦鏡,而且 20mm 近乎超廣角的透視感更是過去 M4/3 標準變焦鏡不曾出現過的。上圖是 Leica 10-25mm f/1.7 的 MTF 圖表,廣角端與望遠端的畫質相差無幾,都具備頂級變焦鏡應有的水準,待會兒也有搭配 DC-G95(2,030萬畫素)的解像力測試。


Leica 10-25mm f/1.7 鏡身配備光圈環、變焦環及手動對焦環,上圖可以看到這顆鏡頭切換「自動/手動」對焦的方式是採用「對焦離合器結構」,透過「推/拉」的方式切換自動或手動對焦,在手動對焦環模式下再搭配對焦環即可改變對焦距離;以本篇使用的機身 DC-G95 為例機背本身就有「AFS /AFC/MF」的獨立撥桿,這時我會建議用機身控制更直覺。


Leica 10-25mm f/1.7 的光圈範圍從 f/1.7~f/16,光圈葉片的數量為 9 枚;配備的實體光圈環在「A」時光圈由機身操作,轉動時則由光圈環指定,同時這裡是採用無段光圈調整,更適合用在錄影作業上。其最近對焦距離為 28 公分,換算 35mm 相機的放大倍率約 0.28x,我自己是覺得挺夠用的,尤其是拍桌上的美食時。


▲DC-G95 50mm ISO400 f/1.7 1/60s(最近對焦距離 28 公分)


金屬鏡尾還包括防水膠圈,另外鏡頭的產地及編號也都標示於此, Leica 10-25mm f/1.7 為日本設計由中國代工製造,但目前產能是否有受到衝擊就不得而知了。

▌Panasonic Lumix DC-G95 快速介紹


其實 DC-G95 的發表也是相當低調,上市時間大概在去年中,但台灣似乎也未大肆宣傳,DC-G85 的後繼機 DC-G95 就這樣被埋沒在機海之中,其定位雖然在 DC-G9 之下但性能規格可是不容小覷;包括 2030 萬畫素的 4/3" Live MOS 感光元件、五軸五級雙 IS 二代機身防手震、4K 30p / 1080p 無限時間錄影、直接內建 V-Log L、DFD 對焦技術、9fps 連拍、236萬點的 EVF、3 吋可外翻式觸控螢幕、鋁合金前框架與防塵防滴機身,以下是 DC-G95 的外觀介紹。

正面
背面
翻轉螢幕
機頂
右側
記憶卡槽
傳輸埠
機底
電池蓋
首先 DC-G95 的握感很好,以我 183/82 的身材來說尾指能完全貼在蒙皮上,對長時間拍攝有一定的幫助,觀景窗 236 萬點的精細度似乎已經滿足不了我了,DC-G9 的 368 萬點 EVF 明顯細膩許多。左肩配置的「連拍/4K連拍/縮時」快捷轉盤設定上很直覺,再來右肩的「白平衡、感光度、曝光補償」的獨立鍵也是進階用戶的最愛;機身上下共計有三組指令轉盤可快速調整所需的參數,另外錄影鍵也設定在機頂。

雖然是單插槽設定,不過支援 UHS-II U3 格式的高速記憶卡還頗有誠意;所有傳輸埠接設於機身左側,包括麥克風插孔、耳機監聽孔皆是 3.5mm、再來還有電子快門線、HDMI 與USB 的插槽,但比較讓我不解的是 2019 年推出的 DC-G95 居然還是用舊世代的 USB 2.0,外出測試拍到快門電時原本打算用 Type-C 機身充電,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是 USB 2.0,好險我兩種線材都有準備不然就尷尬了,而且支援邊充邊拍倒是挺方便的。

正面
側面
俯視
握持
「DC-G95 + Leica DG 10-25mm f/1.7」這樣的組合乍看之下其實就像是「全幅機 +f/2.8 標準鏡皇」的組合,要說服 M4/3 玩家花費近 60K 的價格(公司貨)入手這顆鏡頭其實並不容易,一來是價格、二來就是體積與重量,但也不得不佩服松下的決心,畢竟這樣規格與定價的鏡頭,注定就是少眾中的少眾,但我想如果有二手鏡拋售的話,應該馬上就被秒殺了,以下緊接著要登場的就是 Leica DG 10-25mm f/1.7 的各項光學表現。

▌「廣角 / 望遠」各級光圈解像力(局部裁切 720 x 480)


Leica DG 10-25mm f/1.7,內含 3 枚非球面鏡片、4 枚 ED 低色散鏡片與 1 枚 UHR 超高折射率鏡片,簡單來說一顆鏡頭畫質的好壞,取決於特殊鏡片的多寡,對變焦鏡頭來說更是如此。首先來看看廣角中央的部分,在 2030 萬畫素的詮釋下,f/1.7 就已經是工作光圈,f/11 時有輕微的偏軟,f/16 時則是不建議使用;接著在廣角邊緣的解像力表現,f/1.7 同樣屬於工作光圈,衰退現象也如同廣角中央,f/11 偏軟 f/16 則不建議使用。

[點擊下載]

【廣角/中央】1.7
2
2.8
4
5.6
8
11
16
/
/
【廣角/邊緣】1.7
2
2.8
4
5.6
8
11
16
/
/

「望遠中央」因為構圖的位置不變,但焦距延伸了一倍多,因此中央區域的解像力看起來更優秀,f/11 也還在可接受範圍,f/16 則是稍微偏軟但還可以接受,如果縮光圈是為了減少進光量的話,我建議可以利用 DC-G95 內建的電子快門功能,快門速度最高可達 1/16000s。至於「望遠邊緣」的表現與「望遠中央」幾乎是一樣的,各位就直接看圖吧!
【望遠/中央】1.7
2
2.8
4
5.6
8
11
16
/
/
【望遠/邊緣】1.7
2
2.8
4
5.6
8
11
16
/
/

▌各級光圈邊緣失光情形


邊緣失光一直是大光圈鏡頭與超廣角鏡頭難以避免的光學缺陷,好在現在可透過機身的數位校正功能給予適當的修正, 但還是沒辦法根絕就是了...所以讓我們來看看 Leica DG 10-25mm f/1.7 的邊緣失光表現吧!從實測結果來看,約在 f/4 開始就不存在邊緣失光的問題了,如果很在意這問題的話,記得拍 RAW 事後套入 Lightroom 時可以再用軟體校正一次。
【失光】f/1.7
2
2.8
4
5.6
8
11
16

▌廣角端各級光圈色散情況(局部裁切 720 x 480)


Leica 10-25mm f/1.7 內建 4 枚 ED 低色散鏡片與 1 枚 UHR 超高折射率鏡片,而它最神的地方就是廣角端的畫面中央或邊緣處,在開放光圈 f/1.7 時察覺不到任何橫向色差或縱像色差的情形,簡單的說就是逆光拍攝高反差的場景卻不見惱人的紫邊,這表現真的很猛啊!

[點擊下載]

【中央】1.7
2
2.8
4
5.6
8
11
16
/
/
【邊緣】1.7
2
2.8
4
5.6
8
11
16
/
/

▌各級光圈


松下鏡頭的官方資料似乎都不會提到「鍍膜技術」的相關資訊,但相信只是想低調帶過而非未搭載,畢竟「鍍膜技術」一直是各家相機與鏡頭廠非常重要的 know-how,更是不可透露的商業機密,過去參訪日系相機廠的組裝流程時,是絕對看不到鍍膜的相關內容或是工法,通常只會用「蒸鍍」一詞簡單帶過,畢竟光學技術可不像電子科技那樣可一日千里的躍進,物理限制短時間要大幅突破並非易事。

言歸正傳 Leica DG 10-25mm f/1.7 的抗耀光能力還真是不錯,即使光圈縮至 f/16 也只出現極小的光斑,並沒有明顯的鬼影或眩光出現。

【耀光】1.7
2
2.8
4
5.6
8
11
16

▌廣角及望遠端的變形測試


測試時我支援機身的變形修正功能,因此可以看到 Leica DG 10-25mm f/1.7 即使在廣角端也未有桶狀變形的情況,當然等效 50mm 的時候更不用說啦!善用機身校正的幫助還不少,除了變形修正之外、還有繞射補償與陰影補償的功能。
20mm
50mm

▌各級光圈星芒表現


Leica DG 10-25mm f/1.7 在夜拍時比較讓我不解的是,遠處的建築細節放大看的確是有的,但路燈的星芒就是不夠銳利,就像是塑膠鏡頭的成像,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細數星芒的數量,大概從 f/5.6 起就有顯著的海膽造型,9 枚光圈葉片可帶來 18 道的放射狀星芒,只是檢視原圖大小時的確是不怎麼討喜。
【星芒】f/1.7
2
2.8
4
5.6
8
11
16

▌各級光圈的口徑蝕情況


口徑蝕也是大光圈鏡頭難以避免的情況,當周圍的光線從大光圈射入時,越接近畫面四周的光點就越近似「貓眼」的形狀,唯一改善的方是就是透過「縮光圈」來達成;我採 1/3 級縮光圈逐步測試,約 f/3.5 時這情況可完全被改善,不過當我有淺景深或大進光量的需求時,口徑蝕通常不會被玩家視為「問題」。
【口徑蝕】f/1.7
1.8
2
2.2
2.5
2.8
3.2
3.5
4
4.5

▌Leica DG 10-25mm f/1.7 + Panasonic G95 試用心得與結語



長期以來我自己就很欣賞松下的 M4/3 系統,尤其是它們家的 GF 系列,更是推過不少朋友入坑,過去測試 Lumix 的可換鏡相機,多數都是搭配標準變焦鏡再搭一顆大光圈定焦鏡頭,而松下願意在「攝影 M 型化」日益嚴重的態勢下推出 Leica DG 10-25mm f/1.7,我只能說「勇氣可嘉」!因為這完全就不是為了提升收入,而是為了一圓鐵粉們的夢吧!這種規格幾乎只有可能在愚人節的惡搞商品中出現;但你問我會不會推坑?如果你本身是職業用途或已擁有 GH5、G9 這樣的高階機身,預算無虞的話這顆絕對值得入手,一來是高水準的光學表現,二來是搭配上述兩台機身的握感及操控感最棒,配重也最為均衡,為何不買?

這次跟 Leica DG 10-25mm f/1.7 + Panasonic G95 的主要相處時間是與家人兩天一夜的小旅行,還有兩回帶著它跟同事們一塊去拍麻豆,首先帶著這組合跟家人旅遊是不智的舉動,因為到哪都得帶著這顆大鏡頭與體積不小的機身,通常放假我習慣用手機用來記錄生活,但為了滿足拍攝樣本的數量也沒辦法。

Leica DG 10-25mm f/1.7 在拍攝好動的孩子們幾乎都能輕鬆勝任,安靜且靈敏的對焦速度讓我相當放心,等效 20mm 的廣角透視不論室內或室外都很好發揮,搭配 f/1.7 的大光圈讓我能盡可能的降低感光度,藉此提升影像的純淨度。色彩方面我個人還是以機身設定為主,拍人就是套用人像、拍風景就是套用 Vivid 或鮮明風格,主宰權應該都在機身上,鏡頭的影響其實有限。


至於在戶外及棚內拍攝麻豆時,比較讓我困擾的就是松下的「眼部偵測」功能似乎還不夠成熟,比較適用在 AFS 單次對焦模式下,如用 AFC 連續對焦的話,焦距會一直前後跑無法牢牢鎖定,這時如果搭配連拍使用的話,同時也會記錄下許多正在「合焦中」的畫面,這點可稍微注意。

目前松下的 M4/3 機身畫素最高就是 2,030 萬畫素,要再向上突破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真的適合嗎?而且過往的鏡頭又可以負荷嗎?高畫素的裁切優勢固然吸引人,但 M4/3 片幅還是有物理上的極限在,原廠及玩家們應該也是心知肚明,否則松下也不會另闢全片幅戰場;但不論 M4/3 的未來如何,我想 Leica DG 10-25mm f/1.7 已經為松下 M4/3 豎立一個難已被超越的標竿,你說是吧?按慣例文末同樣帶來大量的實拍樣本供各位參考

Panasonic G95 + Leica DG Vario-Summilux 10-25mm f/1.7 ASPH.‧拍攝樣本


DC-G95 50mm ISO200 f/1.7 1/4000s


DC-G95 50mm ISO500 f/1.7 1/60s


DC-G95 32mm ISO200 f/4.0 1/1000s


DC-G95 40mm ISO200 f/1.7 1/200s


DC-G95 20mm ISO200 f/5.0 1/320s


DC-G95 26mm ISO200 f/1.7 1/32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3200s


DC-G95 20mm ISO200 f/1.7 1/800s


DC-G95 50mm ISO800 f/1.7 1/6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64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4000s


DC-G95 40mm ISO200 f/1.7 1/5000s


DC-G95 46mm ISO200 f/2.5 1/50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200s


DC-G95 42mm ISO1000 f/1.7 1/60s


DC-G95 20mm ISO200 f/3.2 1/2000s


DC-G95 44mm ISO200 f/1.7 1/125s


DC-G95 46mm ISO200 f/1.7 1/320s


DC-G95 50mm ISO640 f/1.7 1/60s


DC-G95 44mm ISO200 f/1.7 1/25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5000s


DC-G95 42mm ISO200 f/6.3 1/500s


DC-G95 20mm ISO200 f/3.2 1/1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3200s


DC-G95 50mm ISO200 f/3.8 1/160s


DC-G95 20mm ISO200 f/1.7 1/125s


DC-G95 50mm ISO200 f/2.8 1/40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200s


DC-G95 34mm ISO200 f/5.6 1/640s


DC-G95 42mm ISO200 f/2.8 1/800s


DC-G95 38mm ISO200 f/1.7 1/64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8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500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3200s


DC-G95 20mm ISO200 f/1.7 1/2000s


DC-G95 26mm ISO200 f/1.7 1/1000s


DC-G95 22mm ISO800 f/3.8 1/60s


DC-G95 38mm ISO200 f/1.7 1/200s


DC-G95 50mm ISO1250 f/1.7 1/6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2500s


DC-G95 48mm ISO200 f/1.7 1/125s


DC-G95 20mm ISO200 f/1.8 1/8000s


DC-G95 20mm ISO250 f/3.2 1/6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125s


DC-G95 46mm ISO800 f/1.7 1/60s


DC-G95 50mm ISO200 f/1.7 1/3200s


DC-G95 22mm ISO200 f/1.7 1/200s

# Model:洪若非筠筠兒
# 麻豆拍攝協力:Bryan / Kimin / 直直 / Harvey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本篇 Leica DG 10-25mm f/1.7 的觀點,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是 小惡魔綠色版泡泡騷,共5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20年4月2日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者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3anzs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