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MOBILE01新聞 Olympus E-M1 MarkIII 輕巧旗艦 搭載7.5級防手震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Olympus 的用戶肯定等這台 E-M1 MarkIII 很久了,本來我們都以為它會在去年出現,沒想到 Olympus 不按牌理出牌,居然跌破所有人眼鏡推出了內建垂直握把的E-M1X。不僅有7.5級防手震、8000萬畫素高解析度拍攝、18fps連拍等等,而今天正式發表的 E-M1 MarkIII,儼然就是一台 E-M1X 的縮小版,幾乎所有重要的功能都與它平起平坐。如果你想要 Olympus 最強大的機身功能,同時又想要有容易攜帶出門的小體積,那麼你不會想錯過這台 E-M1 MarkIII。

E-M1 MarkIII的感光元件使用了2037萬畫素的Live MOS感光元件,而且搭載了全新的第九代TurePic影像處理器。E-M1X使用的是第八代,但它是用了兩顆;而E-M1 MarkIII則是1顆9代處理器。


我們沒辦法證實是一顆9代處理器比較強,還是兩顆8代比較厲害。但兩台相機的取向是不同的。E-M1X是用來拍攝運動、賽車等需要高速追焦的主體,它的定位就像是Canon 1DX系列、Nikon D5、Sony A9這一類的產品。而E-M1 MarkIII則是把重點放在人像、風景一類的主題上。如果要說對焦性能的話,由於E-M1X有搭載唯一的Ai自動辨識對焦系統,對焦性能還是略勝一籌。

在感光元件的手震補償機制上,搭配12-100mm f/4 Pro鏡頭,或者是300mm f/4 Pro,就可以享有5軸7.5級的防手震,但就算不是用這兩顆鏡頭,單單只有用機身的話也能達到7級!目前就只有E-M1X與E-M1 MarkIII才做得到。順帶一提,二代單機身是5軸5.5級,加鏡頭是6.5級,三代是單機身7級,加鏡頭是7.5級。


連拍的部分,最高可拍攝60fps,但這是只有在AF/AE第一張的狀況。如果要每張都能夠對焦/測光的話,是18fps,而且是電子快門。如果以18fps來拍照的話,你最高可以連續拍攝76張RAW檔。

而機械快門的耐用度高達40萬次,實體快門最短為1/8000s,閃燈同步速度也有1/250s,都是相當高階的規格。


電子觀景窗延遲僅有0.005秒、120fps更新率,與過去的機種相同。


機身側面該有的都有,麥克風/耳機/HDMI。

需要注意的是USB,USB為Type-C。可不可以邊充邊拍呢?不行,但E-M1 MarkIII比較特別:

  • 如果你使用的是「沒有PD快充」的行動電源,那只有關機的時候會替電池充電;
  • 如果你使用具「有PD快充」的行動電源,接上之後,關機時一樣可以充電,但如果你把相機電源打開,它的電池符號會消失,行動電源會自動變成外接電源使用,這個時候電池是不通電的。所以它不能邊充邊拍,但可以算是外接電源拍攝,其實就有點像是傳統假電池的概念。


記憶卡有兩個插槽,上面的一號插槽可以使用USH-II規格的SD卡,下面的只能使用UHS-I。我們覺得有些可惜。E-M1X是兩個插槽都支援USH-II。


首先導入小搖桿是我覺得操作上最有感的升級,這個搖桿是八向設計,也就是說你可以讓對焦點做斜的移動,速度更快,而且更直覺。INFO按鍵也有改變位置。


側翻螢幕提供非常自由的角度,要自拍也完全不是問題。


E-M1 MarkIII(左)與E-M1 MarkII(右)做個機背比較。

兩台相機的握感幾乎完全相同,很難光用觸摸的去感受兩者之間的差異,我想差別最大的就是正面右下角的名牌,E-M1 MarkII沒有這個東西。但如果就手感來說,兩台相機真的可以說幾乎完全一樣,按鍵的深度也完全相同。


體積13.4x9x6.9cm,重量504g。

電池耗電量的部分我們來看看實測的數據:

經實測,我單日拍攝265張照片(RAW+JPEG總數量為530張)+5.5分鐘的4K影片,約消耗40%電力。這是單一天拍攝的量。而上圖是我後一次拍攝的數據,725張(含257張高速連拍)之後電池剩18%。給大家做個參考。

同場加映:M.Zuiko Digital ED 12-45mm f/4 Pro

跟著E-M1 MarkIII一起登場的,還有另外一顆非常吸引人的小鏡頭12-45mm f/4 Pro。


鏡頭為全幅等效24-90mm,光圈為恆定光圈f/4,但重量僅僅只有254公克!58mm口徑、全長只有7公分的超小鏡頭,而且定位卻是在Pro的範疇啊!!O家用戶還不買爆!


外變焦,45mm鏡筒伸長的樣子。


裝在E-M1 MarkIII上,總重量為758g。如果你使用的是E-M10 MarkIII的話總重就變成了664g,非常的輕巧。焦段也非常實用。


● 人臉/人眼優先自動對焦

其實Olympus在過去就已經有人臉/人眼優先自動對焦的功能,但E-M1 MarkIII使用的是全新的處理器,據說精確度與速度都會比以前更強。我們這裡要來看一下三代的表現,順便也跟二代比較一下:

[embedded content]
啟動人臉/人眼對焦時,相機會同時顯示人臉與人眼的對焦框,而且反應速度快。但如果是人臉往下看的話,就會失去人臉辨識的功能。

我們來試試各種情況,例如側臉,在使用C-AF的條件下,人臉/人眼辨識的運作表現如何:
[embedded content]
我們發現如果人臉太靠近的情況下,人臉辨識會失去運作,但那實在太靠近了,對焦框沒辦法再放得更大。然後低頭時一樣無法正確辨識,側臉的表現普通,略遜於正臉。

另外,你可以在選單內選擇左眼或右眼優先,或這你可以選擇自動,相機就會跟影片一樣,自動選擇容易辨識的,或者靠近相機的為優先。

我們把二代與三代做個比較。前面我所用的鏡頭是12-45mm f/4,現在我要使用12mm f/1.2來拍攝,並且不斷前後移動,來讓各位看看焦點是不是始終都跟在模特兒人臉。

三代 二代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以三代來說,對焦點是可以隨時追在人臉的,而且也相當滑順,不會有任何卡頓的情況產生。不過如果是90度的全側臉時,人臉/人眼辨識會直接失效,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E-M1 MarkIII的人眼辨識還是需要兩隻眼睛同時存在畫面中。而如果你試著用手去遮臉的話,相機依然可以大致抓住臉部的位置。

二代機種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比較lag,辨識的更新率明顯不及三代。再來,你是不是幾乎看不到人眼辨識出現呢?其實我是有開的,大約在1:28處有出現一下下,就那麼一下下而已。再來,二代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它人眼有對焦,它只會顯示在你半按快門之後的那一瞬間,告訴你它有對焦了,之後人眼就不會再顯示,所以你根本無法知道當下到底是不是處於人眼對焦的狀態,這也是跟三代差異很大的地方。然後二代完全無法處理90度側臉。

現在相機廠每一家都在做人臉/人眼對焦,但辨識距離才是細節裡的魔鬼,他們只告訴你「我們有這個功能」,但不會告訴你臉部佔畫面多少比例時可以偵測得到,我們請另外一位模特兒站得稍遠,我們用變焦鏡頭來做個測試:
[embedded content]
我們距離模特兒約5公尺,使用廣角端拍攝時畫面中也是可以做人臉辨識的,我們覺得這就目前所有相機廠的表現來說已經是滿不錯的,人眼佔畫面有相對小的比例時,依然可以辨識出人臉。

人眼的話,需要將鏡頭拉到望遠端,該鏡頭是12-45mm f/4,也就是全幅等效90mm端的時候,臉部佔畫面要有一定的比例,相機才有辦法辨識出人的眼睛。

那複數的臉部呢?E-M1 MarkIII可以一次辨識最多八張人臉(二代亦同),我們來看看實際操作與人臉選擇的方式:
[embedded content]
你可以使用觸控,或者快捷鍵加滾輪去選擇哪一張臉,但不管怎麼樣你都只能對焦在一張臉上(正常的鏡頭通常不可能同時對焦在不同平面上)。但我覺得要使用組合鍵的方式來選擇人臉實在有點違反直覺,如果是我的話我還是會使用觸控來選擇人臉。

綜合前述所有關於人臉/人眼對焦的功能,如果你想要Olympus有最好的人臉/人眼自動對焦,E-M1 MarkIII是最好的選擇,很明顯地贏過前一代的表現,這要歸功於第九代的影像處理器。

● 追焦表現

拍攝時我請同事在半開放、四周無其他車輛的環境下,以穩定的時速60km/h前進。並且使用兩種模式對焦。拍攝時為了能夠每張AF/AE,所以使用18fps連拍。下面我們分別就5個對焦點,以及全區域對焦點拍攝,看看C-AF對焦實際運作的方式:
5對焦點 全區域對焦點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每張都是準的!這時這樣的表現在很早之前E-M1 MarkII就能做到,那時相機就是用每秒36次對焦檢查來反覆對焦偵測/修正/偵測/修正。所以三代能做到相同的表現也讓我們毫不意外。
● 7.5級手震補償

每家廠商都有特別的強項,是讓其他廠商真的要追好一陣子才有辦法趕上的技術能力。我可以說出來真的很突出的,一個是Sony的眼控對焦,另外一個就是Olympus的防手震。

如果你真的是容易手震到手殘的地步,這世界上只有一家廠商可以救得了你!說到手震補償的技術,我們的經驗是真的沒有一家可以敢說自己是第一名的,小編就曾經成功率近乎100%的4秒手持拍照嚇到,那台相機是E-M1 MarkII。

E-M1 MarkIII光機身就有7級的手震補償,如果你搭配內建防手震的鏡頭(目前只有12-100mm f/4 Pro與300mm f/4 Pro),可以達到7.5級(前代是6.5級)。是什麼概念呢?大約是全幅等效200mm的鏡頭,可以用約1秒鐘來曝光而不手震;如果是等效24mm的話,就是大約4秒鐘。我們過去實測4秒鐘的手持,畫面依然清晰銳利的可以,而且絕對不是運氣好。這次我們一樣來實測看看4秒鐘,連號拍攝10張照片會是什麼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0張照片,以我的標準來看是只有2張糊掉!第3與4張,各位可以點開大圖來看。這可是按下快門之後長達4秒鐘的曝光啊!各位可以拿自己的相機試試看。

接下來我們試試15秒:

1
2
3
4
5
成功率是1/5,成績就不是那麼漂亮,這當然啦XD但還是有一張可以用。
● 高解像度拍攝

E-M1 MarkIII本身的畫素是2037萬,但你能夠拍攝5000萬與8000萬畫素的照片,都是Olympus的防手震技術做延伸,5000萬畫素是在短時間內拍攝16張,共3.2億畫素的照片,再縮成一張5000萬畫素。而且更酷的是:5000萬畫素可以手持拍攝。

下面三張照片是我分別用2000萬畫素(腳架)、5000萬畫素(手持)、8000萬畫素(腳架)拍,三張為連號。

2000萬
5000萬(手持)
8000萬

然後我把前面的照片裁切,由於照片大小不同,所以我是裁照片中同一個位置:

2000萬
5000萬
8000萬
注意到嗎?5000萬畫素完全沒手震!超高畫素的運作原理,是感光元件一次移動半個像素,16張照片中連續不斷的移動拍攝出來。在我手持的情況下它能夠邊做手震補償,同時移動半個像素,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以前我對這種手持高畫素的功能不以為然,但E-M1 MarkIII的是真的可用。
● Pro Capture

Olympus的ProCapture功能是利用高速連拍來完成,它是在你按下快門之前就已經開始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所以你不會因為因為事件發生時間未知而錯失照片。

這功能以前就有,差別在哪?以前的Pro Capture是能夠以最高60fps的速度,紀錄按下快門前的14張,什麼意思?代表你從事件發生的瞬間,到大腦反應後驅動手指肌肉按下快門,僅僅只有0.23秒,超過這個時間,你就會直接錯過最佳的拍攝時間。所以E-M1 MarkIII的ProCapture的緩衝區增強到按快門前35張,也就是0.58秒,是比較可以接受的範圍。

[embedded content]

我們來看看實際獲得的照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順帶一提,二代的相機在韌體更新到3.1版之後,已經改成35張緩衝區了,所以...目前這個功能二代跟三代是一模一樣的
● 二代與三代色彩比較:

在這次有限的拍攝時間裡,我同樣拿了二代與三代做個簡單的比較。兩台相機都是完全相同設定,連色溫也固定在完全相同的K值拍攝。
三代
二代

三代
二代
大致上可以感覺到E-M1 MarkIII的色彩還要稍微偏黃一點點,不過我們覺得差異並不算大。
● 各級感光度

測試的環境與過去相同,相機都設定為-0.7EV、5000K,對焦在毛球上。這裡我們也把三代與二代做比較:

III (64)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II (64)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 4K錄影

E-M1 MarkIII可以拍攝4K 30P的影片,也能夠拍攝C4K。而且這次E-M1 MarkIII加入了OM-Log,但在影片模式下,你只有兩種色彩可以選擇,一是[啞色],二是[OM-Log400]曲線:
OM-Log400 啞色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拍攝時刻意使用AF-C來挑戰一下E-M1 MarkIII搭配12-100mmPro的對焦能力。雖然畫面中的物體都會持續動,但相機的對焦依然很從容,多數時間都能持續的抓在主體,少有跑到背景去的情況。

[embedded content]

以下是小編使用臉部自動對焦,搭配4K30P拍攝的影片:
[embedded content]


訂價實在有些讓人有些卻步

E-M1 MarkIII就在文章上的今天公佈價格,但以小編的感覺來看,推出的定價實在相對有些高。雖然我們完全明白,E-M1 MarkIII是隸屬於旗艦級規格的產品,但就目前一台全幅機五萬塊可以買到的情況下,很難去說服他牌的使用者跳家。因為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可以直接買到全片幅的機種,全片幅在高感光度的雜訊上表現就硬是會比較好,這是事實,然後片幅大的鏡頭也較容易有模糊的散景,而散景跟夜景雜訊這件事真的是很多人在意的地方。要消費大眾忽略這兩個數位相機明顯贏過手機的優勢實在是有困難。

然而,一張好的照片是不是就是要低雜訊?好的照片是不是一定要有淺景深?是不是要有虛化到完美的散景?不,要成就一張好照片,相機只佔其中極微量的要素,甚至說它只是成就這個好畫面的最後一個工具而已,說到頭來,給一個非常會用畫面說故事的人來說,任何相機對他來說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我想說的其實是,拍照不要只看「片幅」。雖然片幅大可以很直接的解決掉非常顯眼的問題、可以直接讓照片變得非常吸引目光——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但那並不代表全片幅可以解決你在拍照上的所有問題。咱們舉個例子好了,APS-C片幅的富士說我不跟你玩片幅戰爭,我不僅高ISO沒有必要贏過你,我還要刻意讓我的使用者在照片裡面加上顆粒,他們稱這個叫做「底片感」,而這招完全奏效!不是所有人都會需要全片幅,真的是端看攝影師要的是什麼。

任何人用E-M1 MarkIII都可以是人體三腳架

如果你討厭帶三腳架,Olympus很有可能就會是你要的相機。

我個人認為O家最關鍵的技術就是防手震,這是目前其他家完全跟不上的東西,如果其他家的相機你可以手持曝光超過1秒,我會說那是你運氣好;但Olympus的相機要手持4秒鐘我會完全相信,絕對不會認為你在唬爛,因為我親自試過多次。如果你手抖到很殘的地步,Olympus可以解決。所以如果你是拍夜景的話,你是真的不需要腳架,也可以在晚上使用大約ISO400的感光度拍照,這真的是可以的。同樣的防手震的技術也延伸出手持高解析度拍攝等功能,成功率也是難以想像的高。雖然E-M1 MarkIII並非極小極輕,但若是常因為常拍夜景手震而不得不帶三腳架的攝影師們,使用E-M1 MarkIII可以讓你直接省掉1公斤以上的腳架重量,同持曝光時間拉長也可以用低ISO來維持畫面乾淨。

再來E-M1 MarkIII的臉部/眼部自動對焦有明顯的進步,光看前面的影片我想就會讓不少O家老用戶想換機了,同時也支援多張人臉與選擇。而連續自動對焦能力不用多說,前代E-M1 MarkII就已經很厲害了,但三代可以做到更極致。不過如果要整體達到職業級的水準,還是建議各位選至高無上的E-M1X。

有如一台小型的E-M1X

整體來說,小編覺得如果你是長久的O家用戶,E-M1 MarkIII是一台功能非常先進的機種,全新的影像處理引擎、可靠的臉部/眼部自動對焦、與E-M1X同級的7.5級手震補償、18/60fps連拍,以及比前代表現更好的感光度雜訊表現,增加搖桿等等。雖然三代與旗艦E-M1X依然有非常些微的不同,但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台小型的E-M1X,除了內建垂直手把與Ai對焦以外,這兩台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機器,也給我同樣十足的信賴感。我會推薦它給每一位Olympus用戶,而對於他牌產品的使用者來說,我依然希望每一位攝影師都能體會一下世界最強的防手震技術,絕對會讓各位印象深刻。

Olympus E-M1 MarkIII表現不錯的地方:

  • 側翻式翻轉螢幕
  • 搭配12-100mmPro鏡頭有7.5級防手震,廣角手持4秒成功率超高
  • 單機身也有7級防手震
  • 人臉/人眼自動對焦反應速度大幅改善
  • 使用搖桿選擇對焦點提升便利性
  • 手持5000萬高畫素拍攝成功率高
  • 最高可拍攝8000萬畫素
  • 操作按鍵自訂功能豐富,MENU內的自訂自由度也非常高
  • 高達4組自訂C模式

Olympus E-M1 MarkIII需要改進的地方:都是關於選單
  • 在任何設定的情況下,只要啟動EVF,無論是刻意或不小心,都會直接回到拍攝狀態。直接拋棄你剛剛的設定頁面。這在低角度拍攝時如果不小心靠身體太近,就會出現非常難操作的窘境。
  • 選單內有部分非台灣的翻譯,例如電池握把叫做「直倒」、「MF離合器」讓人難以理解。
  • 選單常用的設定都藏在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例如ISO相關設定卻放在第五大項的第二頁,編號是E1,我個人覺得這麽常見的東西應該就放在第二頁。能夠設定的功能非常細,但常常覺得不容易找到。

本篇文章裡戶外的照片多數是使用12-100mm f/4 Pro拍攝,而人像的部分則是使用12-45mm f/4 Pro與25mm f/1.2 Pro所拍。


E-M1MarkIII 61mm ISO200 f/4.0 1/125s


E-M1MarkIII 70mm ISO200 f/4.0 1/20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0 1/32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0 1/3200s


E-M1MarkIII 38mm ISO200 f/4.0 1/400s


E-M1MarkIII 61mm ISO200 f/4.0 1/5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50 f/6.3 1/2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5.0 1/400s


E-M1MarkIII 38mm ISO200 f/5.0 1/500s


E-M1MarkIII 100mm ISO400 f/5.0 1/2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5.0 1/20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0 1/1600s


E-M1MarkIII 66mm ISO200 f/4.0 1/4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0 1/500s


E-M1MarkIII 75mm ISO250 f/4.0 1/16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0 1/1000s


E-M1MarkIII 38mm ISO200 f/4.0 1/320s


E-M1MarkIII 47mm ISO200 f/4.0 1/640s


E-M1MarkIII 35mm ISO200 f/4.0 1/640s


E-M1MarkIII 35mm ISO200 f/4.0 1/100s


E-M1MarkIII 29mm ISO320 f/4.0 1/60s


E-M1MarkIII 70mm ISO200 f/4.0 1/160s


E-M1MarkIII 38mm ISO200 f/4.0 1/1000s


E-M1MarkIII 25mm ISO200 f/1.2 1/200s


E-M1MarkIII 25mm ISO200 f/1.2 1/6400s


E-M1MarkIII 25mm ISO200 f/3.5 1/2000s


E-M1MarkIII 12mm ISO200 f/4.0 1/4000s


E-M1MarkIII 15mm ISO200 f/4.0 1/2000s


E-M1MarkIII 17mm ISO200 f/4.0 1/2000s


E-M1MarkIII 20mm ISO200 f/8.0 1/640s


E-M1MarkIII 29mm ISO200 f/4.0 1/1250s


E-M1MarkIII 50mm ISO200 f/4.0 1/1000s


E-M1MarkIII 41mm ISO200 f/5.0 1/80s


E-M1MarkIII 12mm ISO200 f/7.1 1/500s


E-M1MarkIII 14mm ISO200 f/6.3 1/160s


E-M1MarkIII 75mm ISO200 f/4.0 1/160s


E-M1MarkIII 15mm ISO200 f/4.0 1/250s


E-M1MarkIII 86mm ISO400 f/4.0 1/160s


E-M1MarkIII 12mm ISO200 f/4.5 1/640s


E-M1MarkIII 12mm ISO200 f/4.5 1/500s


E-M1MarkIII 12mm ISO200 f/4.5 1/2500s


E-M1MarkIII 100mm ISO200 f/4.5 1/2000s


E-M1MarkIII 15mm ISO200 f/4.5 1/1250s


E-M1MarkIII 16mm ISO200 f/4.5 1/125s


E-M1MarkIII 50mm ISO200 f/4.5 1/640s


E-M1MarkIII 64mm ISO200 f/0.5 1/100s


E-M1MarkIII 56mm ISO200 f/0.6 1/100s


E-M1MarkIII 60mm ISO200 f/0.5 1/100s


E-M1MarkIII 52mm ISO200 f/0.6 1/100s


E-M1MarkIII 32mm ISO200 f/1.0 1/100s


E-M1MarkIII 48mm ISO200 f/0.7 1/100s


E-M1MarkIII 84mm ISO200 f/0.4 1/100s


E-M1MarkIII 64mm ISO400 f/4 1/100s


E-M1MarkIII 48mm ISO4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2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2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4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4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E-M1MarkIII 50mm ISO1000 f/1.2 1/100s

-----------------------------特別感謝-----------------------------
人像攝影場地:七號盒子攝影棚
燈光助理:Jim, Ivan

模特兒:奇歐娜 Kiona

-----------------------------抽獎時間-----------------------------


▲Olympus 100週年紀念保溫瓶,容量550ml,下方還有止滑矽膠,質感相當棒。

我們有一支Olympus的100週年紀念保溫瓶要抽獎贈送給大家,只要你在文章下方留言你對這款E-M1 MarkIII的看法,或者你特別喜歡哪個功能,抑或是覺得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請各位看完文章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褒或貶並不會影響你的抽獎資格,但抄別人的會被取消資格,所以請自己想想再回覆囉!

抽獎留言時間:2/12(三) 15:00 ~ 2:19(三) 23:59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He5Pp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