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MOBILE01新聞 Ford Focus ST 令人期待的激測試駕,絕對優秀的全能級距王!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我曾經擁有過兩台 Ford Focus,而且它們都是第二世代的車型,分別是一台 2.0S 和一台 2.5 ST,也因為這樣對於這款品牌極為重要的策略之作有種特別的情結。雖然我、當時買的不是新車,但買車前也做了不少功課,最為深刻的大概就是當時強打 Focus 是歐風原汁原味的輕性能鋼砲這件事,甚至還因為提供 2.0 手排的國產車型,被當時的媒體同業稱之為彌賽亞,隨後也確實在市場上掀起一陣風潮,不論改裝風氣亦或是正面評價都不少。而我對於擁有的兩款二代 Focus 印象也非常好,其中二代 ST 更是至今在我賣掉的車中最後悔的一輛,2.5 五缸渾厚的扭力搭配六速手排超好開,速度也不在話下,真的要挑剔大概就是油耗實在驚人就是了。如今,全新第四代 Ford Focus ST 終於登台,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會一會呢?


Ford Focus 第一代車款本就是瞄準歐洲市場誕生,隨後接棒的第二代車款亦同,也因此在我擁有的兩輛二代 Focus 中,即便是國產代工的 2.0S 車型都能夠充分感受到紮實的底盤以及出色的車身鋼性,很明確的與同期的日系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身為車主我非常清楚。至於到了第三代車型,Focus 雖然延續定位但同時也成為品牌全球策略車款,歐系車厚重的回饋感淡化不少,可操控表現依然出色,尤其轉向精準度更是銳利有相當長足的進化。而我會有這樣的感受和經驗,除了試駕的經驗外,也因為幾個頗為要好的朋友剛好開這款車,從二代開始就有四門、有五門,所以敢說我對於 Focus 的特性頗為透徹。

而且不只是性能,其實從第二代 Focus 開始,原廠一直都給予這中堅車款相當出色的配備水準,想想看十五、十六年前,有哪一台國產車是有四門 One Touch 電動窗,還有智能遙控器的(可遙控車窗啓閉車窗與其它車輛設定)?當然,ABS、循跡系統也都出現在當時的2.0S車款上,配備戰一直都是 Ford 之於 Focus 的重要策略。到了現今的第四代車型,伴隨全球化策略與全新 C2 基礎底盤與新世代科技,Focus 又再一次進化,還有更明確的產品分層等級,但確實就車款本身也有了一些改變。

這樣說可能會有人不開心,但實話實說,第四代 Focus 國內市場問世的時候,第一次試駕得到的回饋是驚訝的(第一次試駕的是四門車型),因為那的確不是我印象中操控銳利的 Focus。我沒有說它不好,也不想再戰一次底盤結構帶來的差異,給我的感覺是第四代 Focus 確實帶來更大眾、更家庭化的特質,而這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中大型房車的市場嚴重萎縮,Focus 所要擔當不再只是一輛單純的中小型房車,同時還必須滿足更多消費者使用需求,也因此在車系陣容中劃分出兩條特質分明的路線。然而就算特質改變了,Focus 是一款優秀的車款還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有更貼近國內消費需求的規劃。


至於今天的主角 Focus ST,其實並不算是國內的主力產品,但就現階段來說絕對是車系的旗艦車款,最頂級的動力、更完整的配備、更高的原廠定位等,真要挑剔起來就是後座沒有出風口而已,而這是源自二代 Focus ST 至今的傳統。在原廠最新的性能化策略中,現分為四種層級,包含 ST-Line 在內的性能風格、進階性能的 ST、高性能的 RS 或 Mustang、頂級性能的 Ford GT,然而就算ST 只是屬於進階性能定位,但仍舊是好料用盡,不僅原廠動力就達到280匹的水準之外,甚至還有電子懸吊與eLSD電子防滑差速器的配置,如果你是性能車迷就知道這兩個絕對是頗為高端的配備,更別說其它的配置與完整的Co-Pilot 360駕駛輔助系統了。


我敢說,全新第八代 Volkswagen Golf GTI 登台之前,現行第四代 Focus ST 絕對是同級車款中最具性價比的存在。

光是前言就講了不少,接下來就先來介紹一下外觀、內裝,再來分享一下試駕心得。不過,話先說在前面,Focus ST 已經是泛性能化的車型了,取向和定位都不太一樣,所以若是要和ST-Line兩款車型比較之前,要先搞清楚定位和價差的不同。

前保
後保
頭燈
尾燈
外觀上 Focus ST 受到這次第四代車型推出 ST-Line 車型的影響,對比過往前幾代的差異並不是那麼明顯,就車頭空力套件來說造型基本上是相同的,不過 ST 的塗裝應用位置不同,因此帶出些許的視覺差異,其中最明顯的是下氣壩兩側的鰭片,ST-Line 採用車身同色烤漆,而 ST 則是與格柵相同的防刮材質,比起 ST-Line 相對秀氣的設定,ST 就顯得侵略性就為鮮明。此外,水箱護罩雖然格柵樣式採用相同的蜂巢狀,但 ST 有專屬銘牌驗明正身。
車側
車頂

事實上,第四代 ST 的外觀相對而言是比較低調的,尤其和 ST-Line 車型對比起來差異真的不大,除了上述鰭片塗裝、銘牌差異之外,就剩下車尾保險桿、車尾銘牌、雙出排氣管,還有圈胎尺寸的不同了,就特殊性來說確實相對比較低,ST-Line 的車主也不用花大錢進行所謂的 ST 化改裝。不過,就如同這次試駕車的外觀塗裝,亮橘色的選項是僅限ST 專屬的配色,所以還是有一眼就能辨認的不同之處,只是車主可能也要能夠接受如此高調的顏色,或是被誤認成計程車的可能(?)


圈胎尺寸是一個比較難界定的差異,到底是屬於外觀還是底盤?但總之 Focus ST 使用的是19吋的規格,而且搭配上的雖然同樣是 Michelin Pilot Sport 4,但多了個 S 抓地性能提升不少,加上輕量化的旅圈與更寬大的設定,抓地力、循跡性、操控回饋都有所進步。而隱身在圈胎後面的制動系統,雖然沒有獲得四活塞系統,但前後碟盤面積都有加大,前 330mm、後 302mm視覺上看來挺為飽滿;但建議若預算足夠升級為四活塞系統,帶來好的制動效果。

儀錶台
飾板
門檻
地毯
B&O音響
座椅
Recaro
ST

內裝架構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和 ST-Line 是相同的,但這部分就只是陳設架構相同,整體的用料是更高檔的,資訊螢幕的顯示項目也不太一樣,比起外觀帶來的獨特性與優越,座艙內會來的更有感。首先,打開門就可以看到 Ford Performance 的門檻,這東西雖然好像沒有實際的功用,但真的可以為車主帶來一種卓越感, 是種來自於心靈馬力的提升。再來,兩張前座不得了,Ford 再一次跟使用 Recaro 代工的運動型座椅,而且對於這張座椅的跑棉設定與包覆性,我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不僅軟硬適中,包覆性也相當適切,不會太擠也有足夠的支撐性,在激烈的操駕狀態下能提供更穩定的坐姿。
下緣銘牌
方向盤
左側操作
右側操作
至於平底方向盤,其實整體造型和 ST-Line 是相同的,但下方平把處多加了 ST 的標誌,同時還原本置於中船位置的模式切換操作按鍵移到方向盤右側的操作模組中,並且設置了 S 運動模式的快捷鍵,操作便利性提升不少。此外,ST的地毯質感表現挺不錯,黑色搭配ST字樣刺繡簡單大方,和黑色頂棚搭配起來整體感十足,讓座艙更為沉靜、肅殺。
儀錶樣式
Performance
駕駛模式
渦輪壓力
機油壓力
機油溫度
駕駛輔助
方位
車輛狀態
SYNC 1
SYNC 2
SYNC 3
SYNC 4
儀錶板樣式延續不變,但是 4.2吋的彩色多功能屏幕,可以顯示 Performance 儀錶,提供增壓、機油壓力、溫度等資訊,相較於上一代 ST 的設計,基本上就是把獨立的三環錶整合到儀錶板內。當然除了這項功能之外,也可以切換其他駕駛輔助系統、行車電腦、方位、車輛狀態等資訊。再者,中控台上的車載多媒體系統同樣是SYNC,而Focus第四代車型所使用的軟體較以往有相當大的進步,至少在操作時反應都相當順暢,並且提供相當實用的功能,特別是Apple CarPlay;然而,這在ST上並沒有特別的配置或差異,基本就和ST-Line相同。
後座 1
後座 2
全景天窗
此外,ST 雖然沒有後座出風口的配置,但配有全景天窗,所以就是不給你冷氣吹但要曬死你的概念...好啦這是玩笑話,全景天窗還是有遮陽簾可以使用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後座的材質同樣是織布,而且有拼色的設計,整體的視覺頗為動感。
標準後廂
全傾後廂
底板下
至於後車廂其實沒有什麼改變,我就不特別著墨了,基本上就和 ST-Line 沒什麼不同,底板下提供的是補胎劑和電動打氣機,還有B&O音響系統的重低音。


接著要介紹動力系統和底盤動態科技,基本上這個部分才是 Focus ST 的精髓所在,而且這次第四代車型,無疑是歷代 Focus ST 中科技水平最高,性能最為精良的一代,還首次在該車型中加入自排變速箱,相信我雖然駕駛樂趣少了一些,但對於速度是有絕對幫助的,而且這具七速變速箱並不雷,還可以說是 Ford 近期表現最令我讚賞的變速箱了,邏輯算是聰穎、進退檔速度也快,當然也不會和 Mustang 的十速系統一樣永遠都在換檔的過程中。

Focus ST 這次換上 2.3 Ecoboost 渦輪增壓引擎,動力達到 280匹、42.3公斤米,而相同一具引擎使用在 Mustang 上則是能達到 320 匹的等級,一方面這是品牌性能分層的概念,另一方面這也是原廠對於不同車款定位日常使用性、耐用性的調整。此外,Ford Performance 對於這一代 ST 使用偏食時點火的技術,並藉由這樣的技術,使其引擎擁有更出色的響應與渦輪續壓反應,並就試駕後的感受來說,也確實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引擎不僅出力順暢飽滿,也幾乎感受不到遲至反應,就算高速延伸性並不能說特別出色,可整個加速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滯礙。

不過,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就過往的知識來看,這樣的技術比較容易出現在賽車上,且會降低車輛的耐用度,對此早先原廠工程師來台的時候,並沒有針對這個項目進行說明,僅只強調透過偏時點火系統能夠提升引擎的響應速度而已。然而,不論如何,就成果而言,現階段來說 Focus ST 的動力反應相當令人滿意,這個部分甚至延伸到 Ford 一直以來都不太擅長的變速系統上。


真不敢相信我會這麼說,但這次 Focus ST 的七速變速系統絕對稱得上優秀,也真的可以說是所有開過的 Ford 當中表現最亮眼的變速系統,也難怪這回 Ford 會在 ST 中加入自排車行的選項,足見原廠對於自家技術的肯定。在四種動態模式中,變速箱大致上會有三種反應,包含較慢的防滑模式、一般的標準模式,還有相對積極的運動和賽道模式,而在標準狀態下這變速箱便相當稱職,雖然多少還是會以進檔選項為優先,但該進該退不會拖泥帶水。

至於運動和賽道模式可就有趣了,而且聰明多了,如果你在這兩個模式中使用中庸和緩的開法,意指油門收放保守些,其換檔邏輯雖然會延後換檔時機,但依然會在大約三四千轉左右就進檔;然而若是激進些,這開關可就打開了,轉速可是會豪不猶豫的往紅線衝,減速退檔的時機也抓得挺準,基本都會落在最佳動力輸出區間上,而這對 Ford 的變速箱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但當然,如果真的要進入「戰鬥」狀態,我還是建議使用M手排模式來操作,這個狀態下也會感受到真實的自主性與電腦保護色彩降低,甚至會出現斷油不進檔的狀態。當下還真的懷疑了一下我開的是 Ford 嗎?


動力系統和變速箱絕對是好評,正面的好評,但還沒結束,因為這次 Ford Performance 對於底盤也下了不少功夫,只是說起來有點像是課金玩家的概念,畢竟整個底盤操控的進化,可說是來自於用盡的好料,包含阻尼更硬的可變懸吊、eLSD電子防限滑差速器、轉向兩圈且比反應快上15%的轉向系統等,勢必讓操控系統有長足的進化,但當然要把這些好料調校出和諧的均衡性也不簡單就是了。

憑藉著四種行車模式與可變懸吊,在 Focus ST 上可以呈現出兩大調性,防滑跟標準模式基本上一個樣,懸吊反應柔軔許多,但比起一般的 ST-Line 或是 Lommel 賽道特化版支撐性來得強,這個感受相當明確;而在這樣的狀態下,轉向的反應就已經頗為出色,可以說得上快、準,但還不到利的程度,但如果一個不注意,車上的乘客可能還是會因為側傾變化而不太舒服。


至於運動跟賽道模式,可想而知懸吊的反應變化可就相當明顯了,基本可以感受到相當清晰的路面回饋,和懸吊積極作動的狀態,有感的支撐性變化加乘轉向回饋的反應,使之指向性在面臨方向盤與重心快速變化時,有著相當即時的反應。同時 eLSD 電子防限滑差速器的作動也相當鮮明,但不會向機械式 LSD 只是一昧的死命把車子往彎心抓,比較像是在路上刻劃出輪胎軌道,並依循這道弧線畫過彎道,感覺挺過癮的。但如果是賽道模式可就要小心了,因為循跡介入的時間點和狀態不同,速度控制不好還是會出現轉向不足的情況。

而煞車系統方面,雖然原廠有特別強調具備電子式增壓輔助系統,但就像前文所說,如果預算充足可以升級四活塞的系統,或是制動力、耐受性更好的來令片,因為在操駕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煞車力道隨著溫度上升而衰退,即便這是必然,但出現的時機依然比我預期的時間來得早。而且,經過這次經驗我才知道,如果煞車系統過熱,會影響到Co-Pilot 360系統的做動,當然也有機會影響到主動安全系統的防護。


最後,關於 Co-Pilot 360 Level 2 自動駕駛系統,就如同上一段說的,因為煞車過熱我沒無法使用,並且這套系統基本上和 ST-Line 上的相同,就過往經驗來說,整體作動的條件相當不錯,順暢且可信度高,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操作上也很簡單,甚至我並不覺得這是 Focus ST 這款性能化車種應該專注的重點,所以就大概介紹一下功能不深入說明了。

基本上 Focus ST 所配備的Co-Pilot 360 的系統功能和其它適配車型相同,具備0-200公里的iACC主動式車距控制巡航系統、LCA車道維持輔助系統、前方碰撞預警系統、TSR道路標誌識別系統、AEB輔助煞停系統,這部分可偵測汽車、行人還有自行車,國內常見的摩托車基本上也不成問題。


關於結論,其實我前面就已經提到,在 Golf GTI 八代正式導入販售之前,現行 Focus ST 無疑是該級距中的最佳選擇,而且這真的是近年來我開過最優秀的 Ford,要不是我沒錢或許我真的會考慮,畢竟配備好、科技水平高,甚至連LSD都有了,改裝的錢都省下來了,如果是要找一台Fun Car的確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對比起過去二三代 ST 的進步幅度更是驚人。但當然這是在性能層面上的評價,關乎於品牌或是其它因素就不參雜其中了。

Ford Focus ST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四缸DOHC 16V汽油渦輪
排氣量:2261c.c.
最大馬力:280匹
最大扭力:42.3公斤米kgm
驅動方式:前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七速手自排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車身尺寸:4388mm x 1825mm x 1465mm
軸距:2700mm
車重:14800公斤
國內售價:136.8萬元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3dxzi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