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MOBILE01新聞 2019 相機版評測總回顧|有錢沒錢年終敗家過好年!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這次應該是小編第三年整理相機版年末總回顧了,掐指一算沒想到也在這裡待了十年,真是歲月不饒人啊!我們言歸正傳,既然是 2019 相機版總回顧,小編勸敗的項目當然都是我跟 Kimin 實際評測過、體驗過的器材,這樣才有憑有據對吧!在去年 Canon 及 Nikon 紛紛投入全片幅 MICL 戰場後,相對應的原廠鏡頭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推出,但最熱門的接環依舊是 FE-Mount,除了日本的 Sigma 與 Tamron 持續開發新鏡頭之外,來自韓國的 Samyang 也不落人後,積極的搶食這塊大餅,緊接著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年終大回顧,請上車!

▌中片幅可換鏡相機



機身重量僅有 775 公克的 GFX 50R 發表時的確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它可說是 GFX 系列中最親民的版本,而且機身尺寸與時下的全幅相機相比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最有感的就是單手按快門絕對是行得通的;畫素高達 5,140 萬,重點是公司貨定價僅 NT$136,900,不到 14 萬即可擁有全片幅,夫復何求?!但話也不是這樣說啦 XD,GFX 50R 的賣點就在於它的輕便、相對平價且細膩又討喜的影像,像是對焦系統與連拍速度就是它的硬傷。


可說是神級定位的 Fujifilm GFX 100 將畫素提升到「1億200萬」,解析度為 11648 x 8736,而且可以拍攝色彩深度 16bit 無壓縮 RAW 檔,也因為畫素如此之高所以它內建 5 軸 5.5 級的防手震系統;376 相位式(425 對比式)對焦系統加上 5fps 的連拍速度,與同級的中片幅相比簡直是不同時空下的產物,更逞論它還擁有 C4K 30p 的錄影能力,儘管售價高達 NT$319,000,但還是比 Hasselblad 及 PhaseOne 的同級機種要親民許多。

▌全片幅可換鏡相機



全片幅相機一直是許多攝影玩家的終極目標,拜科技的進步所賜,近年的全片幅相機門檻越來越低,約末三、四萬元就能入手新機,而這級距中最有競爭力的我想就屬「Canon RP」,有效畫素 2,620 萬、-5EV 暗部對焦能力、支援臉部/眼部偵測對焦、側翻式觸控螢幕,建議售價 37K 有找,這規格及定價應該沒有同級對手!


Panasonic S1R / S1 與 Nikon、Sony 同樣走雙機身設定,主打高畫素與平民畫素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其採用的 L-Mount 是松下與 Leica、Sigma 三家聯盟的通用接環,而且也只有這三家的鏡頭可選擇,但除了 Sigma 以外 Leica 與 Panasonic 的鏡頭都不算親民,亦無可靠的轉接環可延用別家鏡頭,因此想跳系統的玩家首先得負擔原器材的折舊費用。

話雖如此但 S1R / S1 讓我留下不錯的印象,雖然是自家的第一款全幅 MILC,但除了對比式對焦系統在 AF 顯得力不從心以外,可靠的鎂合金機身與耐候能力、機身支援 Dual I.S. 2(雙重影像防手震)、討喜的發色與豐富的濾鏡、三軸傾斜觸控螢幕外加 4K 60p 的錄影規格,這都是 S1R / S1 的優勢之處,但價格相較於 C/N/S 來說就少了點競爭力。


Sony 今年一口氣又更新了 A7R 與 A9 系列,A7R IV 將全片幅的有效畫素推向頂峰來到 61MP,而且還提供超狂的 240MP 像素偏移合併功能;搭載 5 軸 5.5 級的機身防手震,Real-time Tracking / Real Time Eye AF 對焦技術,相位式對焦點提升至 567點(對比式 425 點),4K 30fps 模式下亦支援「眼部對焦」。儘管在操作手感與選單內提供了許多改進,不過 61MP 的高畫素對業餘用戶來說負擔還是重了點,比較適合職業用戶使用,在事後的影像的裁切上更有彈性。


Sony A9 II 的主要規格看似與前代沒有太多的差異,尤其在 A9 發佈 Ver 5.00 韌體後更是如此,A9 II 承襲前代 20fps 連拍無黑屏的對焦能力,但除此之外 A9 II 更大幅提昇了檔案上傳 FTP 的速度,機身防手震進步至 5.5 級,而且機械快門的連拍速度也從過去的 5fps 提升到 10fps,更適合在室內搭配棚燈作業。

▌APS-C 可換鏡相機



在 APS-C 市場許久未推出新作的 Canon,今年 Q3 一口氣就釋出了 EOS 90D 與 MILC 的 M6 Mark II,兩機在規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 3250 萬畫素的 APS-C 感光元件、14fps 的連拍性能(AF/AE)、DAF 對焦系統外加- 5EV 暗部對焦能力,外加 4K 30p 的無裁切錄影功能,若是論性價比來說 M6 Mark II 絕對是完勝!但它未內建 EVF 是個缺憾,這時 90D 的雙模優勢就顯得獨樹一格,用 OVF 作業時的反應更為靈活,改用 Live View 取景時又能享受即時顯示的便利。

最後我想補充有關於這片感光元件的表現,起先我對這片 32.5MP 的 CMOS 也抱持懷疑的態度,自家全片幅的 5D Mark IV 與 EOS R 感光元件也不過 30.4MP,90D / M6 Mark II 真的能 Hold 得住高畫素?!但評測結果卻讓我十分驚訝,在高階鏡頭的詮釋下,解像力完全不輸給全幅機種,這兩款 APS-C 相機可說是 Canon  2019 年的誠意之作。


富士上有中片幅下有 APS-C,但就是沒有全片幅系統,也因為如此它們的 APS-C 用戶都相當死忠,畢竟在 GFX 系統推出以前也只有 X-Mount 的選擇;今年率先推出的 X-T30 可說是誠意滿滿的中階機,採用 26.1MP 的背照式感光元件且無低通濾鏡設計,425 相位式對焦系統的覆蓋率幾乎涵蓋整個畫面,不論在 30fps 或 20fps 的追焦成功率都相當驚人,復古的外型與金屬機身更是它的賣點之一。


前陣子才開賣的 X-Pro3 果真是話題十足,雖然主要的影像規格與 X-T30 相去不遠,但卻是 X-Mount 主線的旗艦機,完全就是為了死忠用戶而生的機種,保留混合式(光學/電子)觀景窗,原有的機背螢幕位置用來顯示當前的「底片模擬色調」,下翻後才會顯示應有的液晶螢幕,簡單的說就是拍完想馬上看照片就得檢視 EVF,或是立馬將螢幕下翻,看似麻煩的過程但原廠的設計初衷其實就是為了讓你重溫底片機的拍攝情境,乍聽之下很有噱頭,實際上卻讓小編覺得有點嘩眾取寵,但我並沒有貶低它的意思,只是很難說服我...真的是賣信仰的。


Nikon Z50 是 Nikon 百年來第一款 APS-C 無反可換鏡相機,為什麼我要這樣強調呢?因為在大家忙著研發 APS-C 微單時,Nikon 居然反其道而行去搞 1 吋感光元件的 Nikon 1,雖然已經是過去式了但總是替 Nikon 感到惋惜。Z50 的表現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沿用 Z-Mount 接環讓 Z50 在初期 APS-C 鏡頭有限時得以共用 FF 鏡頭,Z50 的外型輕巧又支援下翻自拍,臉部/眼部對焦能力也很不錯,連拍更有 11 fps 的水準,錄影畫質也來到 4K 30fps / 1080p 120fps,只可惜影像畫素僅  20.8MP,若有裁切需求的話稍嫌不夠用,總結說它是一款相當穩定且均衡的 APS-C 微單。


今年 Sony 先後推出三款 APS-C 相機,A6400 可說是「Real-time Tracking / Real Time Eye AF」對焦技術的開山始祖,它也重新定義了 Eye AF 的工作價值,搭配連拍與適當的快門速度,攝影師只需專注在構圖與按快門,剩下的交給相機完成就好。A6100 / A6400 / A6500 三機的階級就是按照型號來區分,但影像表現與對焦性能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還是在機身質感、操控感與電力上的差異,如果要追求性價比的話,A6400 想必是最好的選擇。

▌ 消費型數位相機



G5 X Mark II 當時與 G7 X Mark III 同時推出,不過 G5 X Mark II 的更新幅度較大且 24-120mm f/1.8-2.8 又是市場上罕見的規格,重點還能維持口袋機的大小,內藏升降式 EVF 更是一絕,雖然致敬的意味濃厚但還真是好用。上掀自拍螢幕、RAW格式下的 30fps 連拍、內建 ND 減光鏡、4K 30fps 無裁切...等等都是相當實用的規格,整體而言它是一吋感光元件 DC 的優質之選。


Leica Q 系列一直是小編夢寐以求的隨身機,不僅僅因為它是徠卡,也包括影像品質、色彩調性與這顆 Summilux 28mm f/1.7 ASPH,全新的 Leica Q2 更讓這款全幅隨身機的有效畫素提升至 47.3MP,內建數位裁切功能,就算裁切到等效 75mm 依舊能保有 660 畫素的影像大小;維持傳統機械式的操控介面,確有著先進的電子性能,這也是它的迷人之處,如果「錢」不是問題,絕對值得擁有它。

Ricoh 自從採用 APS-C 格式以來終於推出第三代作品 GR III,這代它將畫素提升至 24MP,鏡頭規格維持在 28mm f/2.8,不過光學結構卻是重新設計,近拍能力也進步到 6 公分;內建 3 軸 4 級光學防手震,在夜拍時能爭取更慢的手持快門速度;搭載混合式對焦系統,讓 GR III 的 AF 表現更穩定。


其實 GR III 的重大改進還包括體積這部分,光是機身長度就縮減了近 1 公分,厚度、高度也略有減少,卻因此犧牲了從 GDR 開始於機背右上存在的「+/-」按鍵,主要用途作為增減曝光補償之用,不過 GR III 機背倒是多了一具指令轉盤,也算是一失一得吧!大家都在期待 GR 系列提供更大的光圈甚至是更大的片幅,但在口袋機的個條件限制下,我想至少在 GR IV 發表前都沒機會實現全片幅 GR 的夢想,畢竟是道難以超越的技術障礙啊!


Sony RX100 VII 身為 RX100 系列的第七代產品,沒想到原廠還是以 24-200mm 旅遊鏡為主打!不過原廠卻下放了許多 A9 才有的規格在內,315 相位式+ 425 對比式、Real-Time Eye AF、24fps 連拍無黑屏;我們常說好還要更好!RX100 VII 可以說就是這條件下的誕生的相機,口袋裡的「A9」真的說是名符其實!

▌ EF-Mount / RF-Mount 交換式鏡頭



今年我們一共寫了六顆 RF-Mount,其實每顆 RF-Lount 都有它的獨到之處,RF 15-35mm f/2.8L IS USM 便是一顆優秀且帶有五級防手震的超廣角鏡頭,且廣角端比 EF-Mount 的 16-35mm f/2.8 還要多了 1mm。RF 24-70mm f/2.8L IS USM 與 RF 28-70mm f/2L USM 都可說是標準變焦鏡頭的一時之選,不過前者才有五級防手震的加持,後者則擁有 f/2 大光圈的景深優勢。


Canon RF 70-200mm f/2.8L IS USM 則是不久前小編才跟大家分享過的中望遠變焦鏡頭,主打 146mm 的超短鏡身與 1,070g 的重量,以外變焦的結構來取得小型化與輕量化,當然光學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是一顆讓你工作時間以外日常也會想帶出門的 70-200mm f/2.8。RF 85mm f/1.2L USM 可說是 RF-Mount 之中景深切割器的代表,大家最在乎的色散抑制能力更是驚人,f/1.2 就是工作光圈且銳利度驚人!

▌FE / E-Mount 交換式鏡頭



Samyang 今年推出的定焦鏡走的同樣是輕巧路線,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屬 AF 18mm F2.8 FE,長度 6.1公分、重量不過 145 公克,建議售價為 NT$13,500,光學表現雖然不是頂尖,但搭配 A7R III 用 f/5.6 拍風景還是夠銳利啦!


今年原生的 E-Mount(APS-C)鏡頭僅有推出 E 16-55mm f/2.8 G 這麼一顆,建議售價 NT$34,880 元,支援防塵防滴、0.2X 放大倍率、重量 494 公克、AF 表現飛快、f/2.8 就是工作光圈且色散抑制也很出色,如果你習慣 APS-C 所帶來的輕巧與機動性,小編可以肯定的是它絕對是一顆值得投資的 APS-C 鏡皇。


Sony FE 35mm f/1.8 雖然也是平價系列的成員,擁有輕量、防塵防滴、0.24X的放大倍率、高速合焦以及不俗的解像力...這幾項優勢,重點是不到 19K 即可入手,這性價比也是同焦段 FE-Mount 鏡頭之最。若要提到 Sony 的空間切割器代表,我想就非 FE 135mm f/1.8 GM  莫屬了,重量適中、AF 速度飛快、畫質優秀、散景柔美,完完全全就是 GMaster 之中的人像鏡代表。


Sony 200-600mm f/5.6-6.3G OSS 將超望遠變焦鏡頭推向另一個境界,建議售價 NT$57,980 元,採用內變焦、內對焦設計,最大光圈雖然只有 f/5.6 但就是工作光圈,最重要的是它的對焦速度堪比 70200F28GM,而且完全支援 A9 系列的 20fps 追焦連拍,非常推薦給預算有限的攝影師或業餘玩家們。SEL600F40GM 採用鎂合金材質來打造鏡身,使得它的重量僅有 3040g,而且鏡片均集中在鏡頭的中後段,目的就是讓整體配重更平均,是一顆讓你純手持作業的 600mm f/4;開放光圈的畫質就擁有超高的解像力,不論是中央或邊緣畫質都維持同樣的水準,建議售價 NT$419,980 元可說是 Sony 的神鏡代表。


Tamron 17-28mm f/2.8(A046)就是接續 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的超廣角鏡頭,與明年即將問世的 70-180mm F/2.8 DiIII VXD(A056)連線成為 FE-Mount 最輕巧的大三元組合;當然 A046 也沒有讓大家失望,完全支援 Sony 的鏡頭補償功能,最佳放大倍率為 0.19x,f/2.8 就是工作光圈,且售價相當有競爭力!


今年我們率先測試的 24mm f/2.8 與 35mm f/2.8 與 明年初即將上市的 20mm f/2.8 統一售價 NT$10,800 元,三顆都是走輕巧路線且具備 0.5x 的放大倍率,實用性滿點且畫質還真的很不錯,20mm f/2.8 小編也已拿到手,評測報告也會在近期上線,敬請期待!

▌Z-Mount 交換式鏡頭



Z-Mount 雖然去年才起步,但 Nikon 也不落人後現在已有十顆原生鏡供消費者選擇,其中包括五顆定焦鏡其餘則是變焦鏡,Z 14-30mm f/4 S 建議售價為 NT$41,900 元,而這次的定價可說是誠意十足,485 公克的重量加上可收納的鏡頭設計,搭配 Z7 的總重甚至不到 1200 公克,但光學用料可一點都不馬虎,4 枚 ED 超低色散鏡片、4 枚非球面鏡片,外加奈米鍍膜技術,絕對值得入手!


建議售價來到 NT$72,900 元的 Nikon 24-70mm f/2.8S,雖然是鏡皇等級但重量卻只有 805g,相較於同級鏡皇來說相對輕巧,而且在畫質各方面都有高水準的表現,搭配高畫素的 Z7 更是如虎添翼。


終於上市的 Nikkor 58mm f/0.95 Noct 無疑是 Z-Mount 的神主牌,亦可說是 Nikon 傾盡全力的代表作,f/0.95 的畫質就完全碾壓 Zeiss Otus 1.4/55,正如 Kimin 的文章標題寫到「我們見過有史以來最銳利的超大光圈鏡頭」,儘管售價高達 NT$245,000 卻依然供不應求,畢竟 Noct 就是 Nikkor 的光學指標。

▌支援多種接環的交換式鏡頭



中一光學的 Mitakon SpeedMaster 50mm f/0.95 III 就性價比來說無出其右,但前提是你看中的是它 f/0.95 的背景虛化能力,NT$24,500 的定價其實也沒啥好嫌的。台灣品牌 KamLan 50mm f/1.1 II 是專為 APS-C 打造的大光圈鏡頭,同樣有著高性價比,NTNT$7,499 就能入手,還能說不佛嗎?!

 
Sigma 70-200mm f/2.8 DG OS HSM Sports 有著媲美原廠鏡的高水準表現,且支援機身的數位校正功能;Sigma 28mm F1.4 DG HSM Art 優異的光學表現依然是 Art 系列的拿手戲,不論是解像力、色散抑制或變形抑制,它的表現總能讓我滿意,加上不俗的自動對焦速度,確實讓人有敗家的衝動!


Tamron 35-150mm F/2.8-4 Di VC OSD(Model A043)是小編相當推崇的平民變焦鏡,在戶外作業時,它幾乎可以取代 24-70mm f/4 + 70-200mm f/4 這個組合,實用的 0.27x 放大倍率更是小編激賞的地方,可說是一顆多功能取向的變焦鏡頭,另外它還內建 VC 五級光學防手震。Tamron SP 35mm f/1.4 Di USD(MODEL F045)集結了 Tamron 最頂尖的光學技術,同時還有新一代 USD 超音波對焦馬達的加持,搭配 4,575 萬畫素的 Z7 更能完全釋放它的實力,是原廠鏡以外的優質選擇。

▌運動/動態攝影機



DJI 雖然以空拍機著稱,不過它們的機械三軸穩定技術卻遙遙領先日歐大廠,去年推出的 Osmo Pocket 最讓我印象深刻,整個賣翻且供不應求;今年帶來的驚喜則是 Osmo Action 運動攝影機,內建強大的電子防手震功能 4K 60fps RockSteady 能兼顧畫質與穩定度,1080p 120fps 的高速影片表現更是精彩,首創運動攝影機雙螢幕設計,前 1.4 吋LCD 更易於自拍掌握畫面,另外它人聲的收音效果真的很不錯,非常適合給 Vlogger 或 Youtuber 使用。


其實大家很容易將 Sony RX0 系列定位在「運動攝影機」這塊,但其實它是 Cyber-Shot 的一份子,也就是消費型數位相機,只不過它具備防水、防震及抗震的特性,這回 RX0 II 它讓大家感到驚奇的就是加入上翻螢幕讓你方便自拍,但尷尬的是鏡頭規格為 24mm f/4,要手持自拍團體照並不容易,但別忘了它搭載的是一吋感光元件,而另一個最大的改進我想就是直接內建 4K 錄影功能,且可以搭配自家 APP 來執行電子防手震,但說實話 RX 0 II 的市場依舊是少眾中的少眾。

### 今天是 2019 年的最後一天,濕濕又冷冷的似乎有點掃興,但想到即將迎接 2020 年的到來又有點小興奮,晚上準備跨年的朋友們記得準備好禦寒措施,祝大家都能平安、快樂的度過未來的每一天!先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未來也請持續關注相機版唷!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u3VKb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