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掀背車話題討論火熱,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Toyota Auris與Mazda 3身上時,另一款「焦點」正是早已蠢蠢欲動的第四代Ford Focus;誕生於1998年的Focus車系,歷經幾個世代的演變之後,終於在今年初推出第四代車款,基於「One Ford」的全球策略,第四代Focus仍然會在全世界陸續上市,且採用幾乎一致的外型設計,而台灣自2004年推出第二代Focus國產版本之後,這次的第四代車款同樣會採用國產方式,至於何時會與國人正式見面?我們預估在今年底前就會有預售消息、明年一月正式上市,並會推出五門掀背、四門房車兩種車型。
趁著Ford原廠於法國舉辦全球媒體試駕活動的同時,我們獲邀前往搶先試駕,而這回試駕車型所搭載的諸多先進配備與動力系統,也將可在國產車型上見到,究竟第四代Focus有哪些厲害的地方?我們一起來瞧瞧吧!
一如先前幾個世代的「前輩」,第四代Focus擁有幾項重大變革,首先在外型設計上,雖然還是可以從幾個特徵看到世代間的血緣關係,但透過後移的A柱設計與空力設計的優化,風阻係數僅有0.273Cd,車尾上顯眼的「Focus」大型字體也成為本車的主要特徵之一。另外在內裝配備部分,首度加入HUD抬頭顯示器、自排車型採用旋鈕式排檔、手煞車改為電子式,以及具有Level2自動駕駛等級的Co-Pilot360駕駛輔助系統。
動力系統方面,汽油車型一律採用三缸渦輪增壓引擎,同時具備汽缸歇止功能,自排車型則搭載八速自排變速箱;底盤部分採用全新開發的C2平台,擁有輕量化與高彈性的特性,後懸吊設計則依照車型等級而有獨立式SLA懸吊與扭力樑兩款不同的設計,以上各項目在文章中還會有詳細介紹。
Ford Focus歷代演進
- 1998年 第一代Focus 台灣進口導入
- 2004年 第二代Focus 台灣國產上市
- 第二代Focus小改款(Mk 2.5代)台灣推出國產柴油車型
- 2011年 第三代Focus 加入都會安全防護系統
- 第三代Focus小改款 加入EcoBoost動力
第四代Focus針對車型規格與功能變化推出許多等級,包括Trend、Cool & Connect、Titanium、ST-Line、Vignale與Active等,其中台灣將會販售的版本會是較為穩重的Titanium與運動化設定的ST-Line,各位可以參考本篇首圖,正好就是Titanium與ST-Line的配置,包括水箱罩、前後保桿設計、輪圈造型與內裝風格等都有差異。
除了五門掀背與四門房車之外,第四代Focus同樣推出了旅行車版本,而在本次全球媒體試駕活動中,我們僅能挑選兩款車型進行試駕,因此優先選擇了國內將會販售的五門掀背車型試駕(兩個選項為1.5升渦輪、1.0升渦輪),不過也花了些時間端詳了這輛旅行車一陣子,只能說外型、空間實用性都很出色,只可惜四代國產Focus未有推出旅行車的計畫,誠心希望台灣能以進口方式引進。
這次我們花比較多時間試駕的車型即是照片中這輛運動化設定的ST-Line,可以看到黑色蜂巢式水箱罩、動感的前保桿造型都是這款運動化車型一眼可辨識的亮點,另外在頭燈造型部分,第四代Focus採用醒目的LED日行燈,並可見到內部LED燈組的配置;此外,可以看到前保桿下方正中央的區塊,正是支援Co-Pilot360駕駛輔助系統的前方感應雷達。
葉子板上可見ST-Line專屬銘牌。
ST-Line原廠配置215/50R17輪胎,煞車卡鉗還採用紅色塗裝,專屬輪圈造型以及鐵灰色塗裝也都是ST-Line的標準配置,而在歐洲市場消費者另可選配18吋胎圈。(18吋輪胎規格為235/40R18)
透過ST-Line套件的加持,使得Focus的外型頗有性能鋼砲的氣勢,尤其是後葉子板稍微隆起的設計,營造類似寬車體的效果;而目前歐洲所推出的Focus ST-Line僅有六速手排的設定,台灣販售的國產化車型並不會有配備手排變速箱的計畫,不過受限於本回搭載1.5升渦輪引擎的試駕車僅配置手排,所以性能體驗部分多著重於引擎本身的表現,但在試駕行程中我也取得一輛搭載八速自排的1.0升渦輪引擎車型,文後也會有詳細介紹。
車尾設計是我認為變動最大的部分,包括將車型字體放大且置中,尾燈造型也明顯與上一代不同。
五門掀背車型皆搭載了這塊大型尾翼,也使得車輛頭尾的視覺比例更為均衡。
抵達位於法國尼斯的媒體活動會場,可以看到場外已停著多輛不同等級與設定的第四代Focus。
照片主題:Focus Focus。
透過原廠人員的產品簡報,進一步了解全新Focus的各項進化之處。
1998年問世的第一代Focus,至今正好滿20年,當初Focus的市場定位即是一輛銷售全球的中型車款,在Ford產品線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Focus在台灣其實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第二代國產化車型一開始就推出自排、手排兩種設定,而第二代小改款Focus則推出TDCi柴油車型,第三代車型發表後,更是率先加入主動安全防護輔助系統的車型之一,隨後推出EcoBoost動力系統,也是當時國產車型中少數的渦輪增壓車型。
第四代Focus在歐洲推出後,隨即獲得Euro NCAP測試的五顆星評價,包括乘客防護、兒童防護、行人保護與輔助系統皆有出色的分數。
我們試駕的梯次正好與中國媒體相同,當時就聽聞中國版本Focus將會在隨後上市,因此對於歐洲販售版本,也是很熱情地研究細節。
現場展示了一輛搭載八速自排變速箱的Focus,可以看到旋鈕式排檔設計正是第四代Focus的一大特色,一旁的杯架還加入氣氛燈設計,整體質感可說是較上一代進步不少,各位如果跟下面的手排車型比較,就可以發現排檔座部位的配置截然不同。
接著來看看第四代Focus ST-Line的內裝設計,能見到整個整個儀錶台已非上一代的「斜切」設計,而改成比較高聳的造型,中控台配置已與上一代車型截然不同,包括最上方的懸浮式螢幕,空調出風口位置也集中於中央,空調控制面板的質感也進步許多,能見到溫度設定的數字位於調整旋鈕中央。
這款8吋中控台螢幕具備觸控功能,並支援SYNC3系統,共整合音響、藍牙連結、通訊、導航與手機連結功能等,使用方式也很容易適應其邏輯。
SYNC3同樣支援現今主流的Apple CarPlay功能,不過我在試駕當時ios12與新版Google Maps功能尚未開放,但現今已可提供Google導航的功能。
中央液晶螢幕提供各項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設定與狀態顯示,包括車道維持、ACC、道路標誌等功能。
HUD抬頭顯示功能顯示於前方透明面板上,可依照駕駛人的習慣調整位置,顯示資訊也屬完整。
這次試駕的Focus ST-Line採用六速手排設定,包括駕駛模式切換、循跡系統開關等位置都與自排車型不同,而手排車型台灣無緣引進。
空調系統採用雙區恆溫,面板的顯示與調整功能齊全,歐洲版本還有電熱椅配置,如果台灣販售車型能改為通風椅就更棒了!
中控台下方有一處置物空間,可見到無線充電板、USB插孔與12V電源孔的配置,而目前愈來愈多手機支援無線充電,因此我們推測國產版本也有望搭載這項功能。
電子手煞車位於排檔座後方,還可以看到放置感應鑰匙的空間,杯架上端設置了彈性調整功能,可依照需求調整杯架的大小。
手套箱內部空間不算大,但放置個人小物還是夠用。
方向盤的握柄比起上一代略粗,實際的握感有份量,而上方的控制按鍵也比上一代大一些,實際操作十分順手。
這張照片我以國內會販售的自排車型示範,可以看到排檔座後方的按鍵面板,共有駕駛模式切換、怠速熄火、循跡系統開關、HUD開關、自動停車功能與偵測雷開關。
按下駕駛模式切換鍵,儀錶板中央螢幕就會跑出模式選單,從左至右分別是Normal、ECO、Sport、Comfort、ECO Comfort模式,試駕車配置了CCD(Continuously Controlled Damping)主動式阻尼控制系統(僅限SLA懸吊系統車型配置),具有兩種不同的阻尼設定,駕駛人可依照路況或需求進行調整。
從門板上可以見到B&O(Bang & Olufsen)音響系統的配置,而國產版本也會引進這套音響系統。
第四代Focus的軸距從上一代的2648mm增加至2700mm,加上全新C2底盤的重新佈局,使得新一代Focus的後座空間增加不少,這也是我認為相當有感的進化項目,請身高180公分的媒體同業示範空間(前方位置已調整至我的習慣坐姿),能見到膝部空間的表現相當出色。
底板中央接近平整化的設計,對於腿部的伸展空間也有不少幫助,比較可惜的是後座並沒有出風口設計,但據說台灣版本有望增加此項目。
後車門上也加入了置物空間,還可以看到門板內飾板還有類似縫線的設計。
後座中央扶手放下後,也有雙杯架的配置。
將車門打開後,門內的防撞護條便會自動伸出,防止車門太靠近隔壁車輛或牆壁時刮傷。
加油孔同樣是無油箱蓋的Easy Fuel免開蓋加油系統。
大面積全景天窗帶來良好的車室採光,也期待國產車型能有這項配備可選配。
Focus掀背車的行李廂容積為375公升(標準狀態下),但要放入照片中這兩咖大行李箱顯得有些勉強,有見過Rimowa Sport系列行李箱就知道有多厚,但掀背車的優勢就是靈活彈性的空間變化,當後座椅背前傾打平後,行李廂容積便可擴增至1354公升。
行李箱底板掀開後,為B&O音響的重低音裝置。
後座具備6/4分離功能,中央扶手後方的蓋子打開後還可放置長條形物品。
新一代Focus搭載了具備Level2等級的Co-Pilot360駕駛輔助系統,所謂的Level2其實就是代表車輛可同時間自動控制速度與方向盤,不過駕駛人仍需親手握著方向盤,而開啟Focus的Co-Pilot360功能並沒有所謂的快捷鍵,而是需要同時開啟車道維持與ACC功能才可作動,其中車道維持開關就位於方向燈撥桿上。
透過前方偵測雷達與攝影鏡頭,Focus還具備行人偵測與預警自動煞停功能,當偵測前方有碰撞危險時,便會提醒駕駛人,若駕駛人沒有及時反應,車輛就會自動煞停,這項配備也會同樣搭載於國產版本上。
ACC功能與巡航速度控制按鍵位於方向盤左側,也可透過按鍵控制與前方車輛的距離遠近。
試駕途中正好遇到一段塞車路段,於是也有機會試試Co-Pilot360功能,啟動後車輛跟隨前方車流的過程相當順暢,也可明顯感覺到車輛確實地行駛於車道中央,遇到微彎時同樣會自動修正方向盤,我也拍攝了一段短片示範,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embedded content]
早期就出現在Focus的車側盲點系統,也是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在新一代Focus,國產版本也毫無疑問會列入配備清單中。
Focus歐洲版本共推出1.0升、1.5升兩款汽油三缸渦輪增壓引擎與1.5升、2.0升兩款四缸柴油引擎動力配置,其中確定會出現在國產車型的便是全新開發的1.5升三缸渦輪引擎;此回試駕的Focus ST-Line車型便搭載這具引擎,但與上一代相較之下,少了一缸是否會產生明顯的抖動感?性能表現如何?都是這次試駕所要探討的重點。
打開引擎蓋後,就可發現這具三缸機體的體積並不大,而在1497c.c.的排氣量設定下,還加入了燃油直噴系統,可帶來182hp、24.5kgm的最大動力輸出;這具引擎還有一項特點,便是在低負載或是滑行狀態下,三缸引擎中的其中一缸就會進入歇止模式,除了節省油耗外同時降低廢氣排放,由於並不像其他擁有汽缸歇止技術的車型會在儀錶板上出現燈號,所以我們在試駕過程中,也幾乎感受不到當下的引擎運轉狀態。
針對汽缸歇止是否要提供燈號提示設計,我們也找到機會詢問原廠工程師,但他認為這個功能並不需要特別提示,反正開車就專心看前面就好了,提示功能某方面來說其實只是一種行銷手法...
我在第一階段試駕所取得的車款為搭載1.5升三缸渦輪以及六速手排的ST-Line,上路後直接開往高速公路,攀升至110km/h的巡航速度過程相當迅速,至於三缸引擎是否出現明顯的抖動感?老實說感覺並不明顯,但倒是本車搭載的六速手排變速箱傳導效率出色,雖然排檔行程稍長,不過加速力道與檔位銜接都有水準,除了0~100km/h能在8.3秒完成、極速222km/h之外,並具備18.2km/L的平均油耗。
第二階段我拿到一輛搭載1.0升渦輪引擎的自排車型,125hp、17.3kgm(超增壓20.4kgm)的動力輸出雖然小於先前試駕的1.5升車型,但實際上路我認為動力表現恰如其分,雖然急加速時貼背感不明顯,但油門反應輕快,速度攀升的過程也未有明顯的遲滯,其搭載的八速自排變速箱傳導效率平順,整體來說屬於溫和且讓人感覺舒服的設定,而1.0升渦輪版本的0~100km/h加速表現為11.1秒、極速195km/h。
新一代Focus採用Ford全新開發的C2底盤平台,與上一代車型相比,底盤本身的重量減輕約33公斤,而這具平台未來也是下一代Kuga的底盤基礎;懸吊系統方面,如同現今的M.Benz A-Class、VW Golf等車款,針對不同動力、級距的車型設定,後懸吊結構也有所不同,Focus入門車型採用前麥花臣、後扭力樑設計,而高規車型像是本回試駕的1.5升ST-Line車型,便採用前麥花臣、後SLA獨立式懸吊結構,而SLA懸吊為「Short Long Arm」的縮寫,過去也常見於其它Ford車型上 ,這次則針對1.5升ST-Line車型於山路上進行試駕,新一代Focus仍展現突出的操控表現,車尾的貼地表現相當良好,這也不禁讓我想起先前試駕的Toyota Auris以及現行版Mazda 3,兩車在操控表現上著墨不少,不過Focus的操控表現我認為是更高的層次,這點日後有機會進行集體評比時可以實際驗證一下!
體驗新世代Focus之後,就能發現本車針對上一代車型較為不足的地方進行優化,例如後座空間、行路舒適性,整體內外質感也進步許多,動力與操控表現部分,仍維持不錯的水準,在同級車款中具備十足的競爭力!
而面對國內中型掀背車市場眾星雲集的狀況,包括Auris、Mazda 3、Golf等車,皆強調擁有完整的駕駛輔助系統與主被動安全,因此更可確定國產版Focus將會比照歐洲版本,搭載齊全的各項配備,但皆為進口車身份的對手們售價都算有誠意,Focus將會端出哪些令消費者心動的菜色?相信在年底就會有消息。
Ford Mk4 Focus 1.5 EcoBoost 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三缸DOHC渦輪增壓
排氣量:1497c.c.
最大馬力:182hp/6000rpm
最大扭力:24.5kgm/1600rpm
驅動方式:前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六速手排(試駕車規格,台灣版本為八速自排)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獨立式SLA懸吊(入門車型為扭力樑)
輪胎規格:215/50R17
車身尺寸:4378mm x 1825mm x 1471mm
軸距:2700mm
最小迴轉半徑:5.5m
車重:1369kg(手排版)
油箱容量:52公升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y4Xwa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