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小編一樣,喜歡在工作時進入『與世隔絕』的狀態,或你時常通勤於吵雜的公車或捷運,甚至你是位空中飛人,時常在幾萬英呎的飛機上旅行全世界,那麼一款適合你的降噪耳機,確實能讓你進入一個靜謐世界。近日在收到全新的 Bose 700 無線消噪耳機進行體驗後,小編收到不少網友與朋友的詢問,且大多數都是比較上的問題,於是這篇降噪耳機集評文章就此誕生!
在本篇集評文章中,各位可以看到目前市售的八款降噪耳機,且均為耳罩式配戴形式,如果你是對真無線降噪耳機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一起期待未來有更多音響品牌推出同類型產品後,再來為各位進行體驗。而小編會從「配戴舒適」、「操作體驗」、「降噪效果」與「音質體驗」四大主要項目進行實際體驗,並在文末奉上小小的總結,至於各個耳機的開箱與外觀介紹,小編則另外準備開箱文章,才不會讓這篇文章失(太)焦(長)。
如果你對哪一款耳機特別有興趣,點選品牌名稱下方連接就可以快速前往開箱文章,或是實際體驗的文章段落,歡迎各位多多利用!
-
Bang & Olufsen Beoplay H9 3rd -
-
beyerdynamic Lagoon ANC -
-
Bose 700 -
-
Bose QuietComfort 35 II -
-
Bowers & Wilkins PX -
-
Master & Dynamic MW65 -
-
Sennheiser HD 4.50BTNC -
-
Sony WH-1000XM3 -
PS. 最後再跟各位友善提醒一下,耳機的排列順序是以品牌英文名稱排列,並不代表任何意義。
Bang & Olufsen Beoplay H9 3rd
配戴舒適
Beoplay H9 3rd 雖然採用看似體積較小的圓形耳罩設計,但實際配戴時,還是能完全覆蓋整個耳朵,讓包覆性與隔音性表現都相當不錯,頭帶設計較寬不會有夾頭的疼痛感,但頭帶內襯採用柔軟性欠佳的材質搭配布質包覆,長時間配戴還是會出現不舒適的壓迫感,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耳墊則採用觸感柔軟的皮革材質包覆,搭配較為柔軟的記憶海綿襯墊,讓整體的觸感較為舒適。不過或許是小編的耳型較大,對於這種正圓形式的耳罩,就比較容易出現悶熱感,這是相較於橢圓型式耳罩設計的款式來說的實際體驗。
操作體驗
Beoplay H9 3rd 結合實體按鍵與觸控面板兩種操作方式,實體按鍵座落於左右兩側,實際操作上較為單純直覺。觸控面板則是採用手勢操作方式進行,包含降噪功能啓閉、環境音模式啓閉、音量大小調整等都是透過這個方式來進行,手勢操作方式其實相當簡單但需熟記手勢,實際操作過幾次後即可上手,比較難拿捏的是觸控操作的位置,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來抓一下操作位置。
降噪效果
Beoplay H9 3rd 具備 ANC 主動降噪,以及環境音兩種降噪模式設定,這兩個使用模式,都可以在無線或有線的方式下進行啓閉。在未播放時,能接受到的環境音雖然還是有,但由於耳罩隔音性不錯,讓實際感受上不太明顯,較為明顯的部分則為引擎的高音頻段,如果將 ANC 關閉後感受會更加明顯,在搭配音樂播放後,則可完全阻絕外部噪音,包含高音頻部分也有明顯的改善。
至於小編也在飛機上連接 3.5mm 音源線後,在未播放音樂時,會出現干擾的『嘶嘶聲』,小編一開始還以為是線材沒有接好才出現,但事實證明確實會出現干擾,在播放後這個干擾就會消失,同時也能使用 ANC 降噪與環境語音模式的切換。
音質體驗
Beoplay H9 3rd 屬於人聲較為前靠的聲音設定,聲音的分離感沒有那麼明顯,讓音色稍微偏冷一點,這款耳機同樣是以中高音頻為主的設定,低音頻的延伸感雖然不錯,但下潛深度還是差強人意一些,低音的力道也較為不明顯。人聲表現上倒是小編覺得相當出色的地方,細節部分的呈現相當細膩與明顯,尤其是用來聆聽女聲樂曲,會有種有優雅且甜而不膩的感覺。
beyerdynamic Lagoon ANC
配戴舒適
Lagoon ANC 在頭帶與耳墊均採用蛋白質合成皮革,以及柔軟的記憶海綿,搭配較寬的頭帶設計,在實際配戴上不會有壓迫感與夾頭感,且與皮膚的觸感相當舒適,但或許是因爲合成皮革的關係,耳墊所產生的悶熱感會較為明顯一些,算是比較可惜的之處。耳罩則為介於正圓形與橢圓形的形式設計,對於耳朵較大的使用者來說,則會有一種壓到耳朵之感,這當然也會影響到整體的包覆感,但隔音性表現算是相當不錯,在未開啟降噪前就能阻隔大部分的環境音。
操作體驗
Lagoon ANC 則採用實體操作按鍵,搭配觸控面板的雙操作方式,且為了避免使用者在左右耳間操作上的麻煩,所有的操作均在右耳罩上進行即可,實體操作按鍵是用來調整降噪等級、電源啓閉與藍牙配對等功能,觸控面板則用來進行通話功能、音樂播放與選擇曲目等操作。由於降噪等級調整也是透過實體按鍵的關係,基本上觸控面板的操作相較來說就較為單純,但首次使用的話,還是要特別記得操作手勢與操作位置,會更快上手。
降噪效果
具備三段降噪等級的 Lagoon ANC 無線降噪耳機,在一般工作環境與公車、捷運等基本通勤使用上,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小編實際體驗的結果,建議各位可以在工作環境下,開啟第一段的降噪功能,能保有些微的環境音,至於公車與捷運基本通勤的環境下,如果是靜止不動的話,就可以開啟第二段的降噪功能,就能完全隔絕外界的環境音,但還是要注意一下到站的指示...至於如果是室外走路時則建議開啟第一段降噪,雖然還是能聽到些微的風聲,但不至於影響到實際的聽感體驗。
而在飛機上的情境下,小編則是建議開啟第二階段的降噪等級,會阻絕掉大量的引擎噪音與環境音,但較為高頻的聲音還是稍有感覺,需要透過播放影音內容來避免這樣的聲音,至於如果需要跟空服員交談時,直接透過按鍵開啟第一段降噪,基本上就可以聽到環境音,即便沒有 Sony 的快速注意模式,不過降噪等級的切換算是相當便利。至於有線的聆聽體驗上,在飛機上連接 3.5mm 音源線後,還是會感受到『嘶嘶聲』的干擾,但並不會過於明顯,播放後這樣的干擾聲就會不見,不會影響到實際的聽感。
音質體驗
Lagoon ANC 屬於音樂較為前靠的聲音設定,與人聲間沒有明顯的分離感,調音部份則為中音飽滿耐聽性相當足夠,高音部分雖沒有尖銳的感覺,但清亮度表現則稍為不足一些,許多高音的細節較為不足,低音部份則具備不錯的下潛深度,延伸感與力道部分則稍嫌不夠,如果是喜歡聽節奏感較強的樂曲,較難完全呈現其具備頓點的節奏感表現。
不過 Lagoon ANC 支援高通 aptX、aptX LL 與 AAC 標準,整體的音質表現相當出色,尤其是人聲部分的呈現,算是這幾款耳機中最出色的一款,人聲的喉音與細節表現相當出色,搭配高音質樂曲來源更能感受人聲細節的表現,其它音頻的表現也會提升不少,但基本的音頻表現還是存在,只是強化些許的細節。這款耳機還能透過專用的 App 來進行配戴與環境上的偵測,能夠對於個人化聽感表現進行優化,所以建議各位還是以個人實際試聽的感覺為主。
Bose 700
配戴舒適
Bose 700 無線消噪耳機在實際配戴上,不會有夾頭或夾髮的問題,且輕量化的耳機設計,用於長時間配戴也不會有不適的情況發生,耳罩的包覆性與隔音性表現相當不錯,但長時間配戴時,小編還是會出現悶熱感的問題,不過整體來說,是一款具備舒適配戴的耳罩式耳機。
操作體驗
Bose 700 這次改用觸控面板來進行音樂播放與通話的操作,對於小編來說,是需要花一點時間來習慣觸控的手勢操作,以及觸控時面板的位置,比起之前只需要記得按鍵的觸感與形狀來說,相對要花上一點時間,與當初適應 Sony WH-1000X 系列一樣。至於實體按鍵的簡化,讓耳機上的按鍵功能變得相對簡單好記,算是意外的收穫。
降噪效果
Bose 700 在未播放音樂時,就具備不錯的隔音性,小編自己使用 75% 的音量,搭配 10 級的消噪效果,在辦公室的使用環境下,確實也與世隔絕之感。小編也花了一些時間,實際搭乘捷運與公車來進行體驗,在捷運上使用相同的設定來進行體驗,也能阻絕大部分的噪音,但某些高音頻部分還是無法濾掉。至於飛機上的消噪效果相當出色,在沒有播放音樂時,就能過濾絕大多數的飛機引擎低頻噪音,不過在歌曲轉換或暫停時,還是會聽到細微的高頻噪音,而在音樂播放時,基本上所有的噪音就會徹底消失,提供想當穩定與舒適的降噪聽感。
另外,各位比較在意在沒有播放音樂時配戴,開啟降噪是否會有『嘶嘶聲』的情況,小編實際試過是沒有這樣的雜音產生,也請各位可以放心。這次 Bose 700 搭載 11 段消噪等級,對於實際生活上的應用更為便利,可以依照不同情況來進行環境音強弱的調整,也是小編相當喜歡的設計。但因為在飛機上無法使用 WiFi,因此 Bose Music 等於沒有作用,若能改用藍牙連接應用程式並進行操作會更好一些。
音質體驗
Bose 700 採用 Bose 獨家主動式均衡技術,為人聲較為前靠的調音設定,音頻則以中高音頻為主,中音頻具有層次感,高音頻清亮不混濁,讓這款耳機的聲音偏暖,低音頻的下潛深度有但不夠明顯,力道與延伸感則稍為不足一點,像鼓聲的頓點就顯得不夠有力。這款耳機的聲音偏暖,適合用來聆聽人聲為主的樂曲,音場表現則稍微小一點,如果想要聆聽交響樂或聲樂這種大格局的樂曲,就會有一種氣勢不足之感。
Bose QuietComfort 35 II
配戴舒適
與前代採用相同的耳罩外殼與內部材質設計,QC35 II 在外型上沒有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這無損其為商務飛行人士,需要長時間配戴的舒適性,其耳罩的大小設計適中,不論是男女使用者都適用,耳罩的包覆感也很不錯,能夠隔絕絕大多數的環境音,長時間配戴的悶熱感也不太明顯。但比較可惜的是,QC35 II 的左右耳壓迫感稍嫌明顯一點,對於頭型較大的朋友來說,或許會感到不太舒適。
操作體驗
QC35 II 則延續 QC35 系列實體按鍵的操作設計,比起全新的 Bose 700 使用觸控面板的操作來說,小編認為上手的時間相對縮短許多,操作按鍵的顆粒與形式設計都有進行手感上的不同,使用者只需熟記按鍵功能與位置,就能輕鬆上手。
降噪效果
QC35 II 與前代 QC 35 新增了兩種不同的抗噪模式,分別為低抗噪與高抗噪,兩者的差別就是低抗噪還能夠聽到外部的聲音,高抗噪則是完全阻隔外部聲音,在飛機或是交通工具上,小編是建議可以採用高抗噪模式,如果是在路上行走的話,為了安全考量,還是建議使用低抗噪模式即可。在高抗噪模式下,搭配音樂的播放,可以完全進入與外界隔絕的狀態,抗噪效果真的相當出色。
至於在飛機上的實際體驗,小編則是絕大多數都用高抗噪模式進行試聽,低抗噪模式主要用於與空服員交談的情境,實際上的降噪效果也相當出色,在有線與無線的情況下,都能針對抗噪模式進行調整。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小編在連上 3.5mm 耳機後,還是會出現『嘶嘶聲』的干擾,不過在播放後就會消失。
音質體驗
QC35 II 的聲音表現上,雖然內建音量優化均衡器,可讓使用者在不同環境下聆聽音樂都能維持一樣的感受,但在整體的聲音表現上,這款耳機的人聲較為後靠,調音部分則是以中音為主的風格,高音不夠輕量且又悶悶的感覺,算是比較可惜。以美國品牌耳機大多過分強調低音頻來說,QC35 II 的低音頻倒是沒有讓人有過量的感覺,反倒是小編認為力道與下潛深度還可以再加強一點,會讓聲音聽起來更有臨場感。對於聲音的解析力來說,這款耳機也稍嫌薄弱一點,環繞立體的聆聽感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Bowers & Wilkins PX
配戴舒適
擁有大橢圓型耳罩設計的 B&W PX,在實際配戴時,具有不錯的包覆與隔音性,但左右耳會有比較明顯的夾頭感,配戴感有點偏向監聽式耳機,久戴較容易出現不適的感覺。頭帶雖然沒有配上較厚的海綿軟墊設計,但因寬版設計的緣故,長時間配戴下來不太會出現不適的壓迫感。皮革材質包覆的耳墊,倒是出乎小編意料,不太容易出現悶熱感,除了夾頭感之外,整體的實際配戴感算不錯。
操作體驗
B&W PX 將操作按鍵全部配置在右側耳罩,且均為實體操作按鍵,在按鍵形式上也進行不同手感的設計,讓整體的操作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相當容易上手。耳機具備動作感測,只要將耳機移開耳朵後,就會停止播放音樂,雖然在看影片時會有接不上劇情的困擾,但可以直接移開耳機與人交談,又不影響聆聽體驗,也算是相當不錯的設計。
降噪效果
B&W PX 具備單鍵啓閉降噪效果的功能按鍵,在未播放影音內容時,還是能明顯感受到飛機上的引擎聲,播放影音內容後就會減少許多,不過並不是完全消除,有點接近設定至 90% 的降噪效果模式,用於一般工作環境、公車捷運通勤還算可以,但在飛機上的效果就有些不足。採用有線方式連接來體驗,整體的感受與無線時差不多,不過 B&W PX 在進行有線連接時,也沒有出現電波干擾的嘶嘶聲,算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音質體驗
B&W PX 屬於人聲較為前靠的聲音設定,中音扎實飽滿、高音清亮不尖銳,對於人聲細節的處理相當出色,且這款耳機的低音下潛深度足夠,讓人較能感受到明顯的節奏感與聲音頓點。這款耳機同時也帶來對聲音不錯的解析度,許多樂器細節與聲音層次都相當清晰,但也讓整體的耳機呈現偏冷的音色,雖不至於不耐聽,但與其它款耳機就有較為不同的風格差異。
Master & Dynamic MW65
配戴舒適
具備復古造型耳機外型設計的 M&D MW65,意外的在實際配舒適度上表現相當出色,雖是皮革材質包覆的耳墊,但內襯軟質記憶海綿與出色的觸感,都不會出現讓人不適的舒適感。且 MW65 具備較寬大的頭帶設計,這也降低配戴時的夾頭感,以及頭帶帶給聆聽者的壓迫感,整體的包覆感與隔音表現都讓人滿意。總而言之,這是一款從外型不會對其配戴舒適有期待,但卻意外會讓人很舒適的耳機。
操作體驗
MW65 也採用實體機械式按鍵的操作配置,音樂播放與接聽語音功能位於耳機右側,左側則為電源啓閉、藍牙配對與降噪模式切換按鍵則位於耳機左側,每顆操作按鍵的觸摸手感均有不同,因此只要熟記按鍵位置與操作方式,基本上都算是相當好上手的一款耳機。
降噪效果
MW65 具備三段降噪效果模式,包含完全降噪的 High、能減輕風切聲與環境噪音的 Low,以及完全關閉的環境音模式,在一般的上班通勤或工作時,小編建議可以開啟 Low 降噪模式,隨時都能注意到外界環境的狀態,但又不會有過多的環境音干擾,尤其是針對風切聲的處理,是小編覺得相當不錯的地方。
至於飛機上使用,就建議使用 High 降噪模式,能夠大幅降低飛機引擎的低頻噪音,也能大幅減少高頻音的干擾,雖在音量較小的時候,還是能感受到些許的環境噪音,不過不影響整體的降噪體驗。在有線連接時,澤慧出現電波干擾的嘶嘶聲,不過干擾聲會在播放時減少許多,感受比較沒有那麼明顯。
音質體驗
MW65 則屬於聲音叫為前靠的聲音設定,人聲距離感較為明顯,但不至於有不協調的分離感,中音扎實飽滿延伸感十足,是這款耳機帶給小編的初次感受,不過僅此之外,高音不夠清亮稍嫌沈悶,低音延伸感不錯但下潛深度稍嫌不足,低音力道也稍嫌不夠,低音表現部分,實在很難想像這是一款來自美國的耳機品牌。不過整體來說,這款耳機相當適合用來播放以人聲為主的音樂,在細節與細膩度上的表現都相當不錯,但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倒是不太合適,缺乏明顯的低音頓點與節奏感。
Sennheiser HD 4.50BTNC
配戴舒適
即便已經推出一段時間,不過 Sennheiser HD 4.50BTNC 一直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這邊有點抱歉隔了那麼久才有機會為各位測試這款高 CP 值的無線藍牙降噪耳機。HD 4.50BTNC 也屬於加大耳罩的設計,因此包覆感也相當出色,頭帶也不會對小編這種頭型較寬大的使用者造成不適的壓迫感,比較可惜的還是皮革材質的耳罩包覆材質,對小編來說比較容易出現悶熱的感覺,雖然不至於不適,但長時間配戴還是需要取下讓耳朵吹吹冷風休息一下~
操作體驗
HD 4.50BTNC 將主要操作按鍵,全部集中在右耳耳罩上,並且針對不同功能操作按鍵進行不同按鍵造型設計,且操作的方式也有所區隔,省去記憶操作功能的麻煩,使用上相當容易上手。
降噪效果
不同於 Bose 或 Sony 近年來發展的可讓使用者可自行調整的降噪等級操作,HD 4.50BTNC 僅提供標準的主動降噪功能,這也讓在開機配對後配戴時,還是能感受到較為明顯的環境音。在藍牙音樂播放時,雖能明顯感受到降噪效果,不過還是能聽到一些環境噪音,尤其在飛機上會較為明顯,需要透過加大音量來進行抵銷,且降噪功能是無法啓閉,算是比較強制性的作動。
小編在飛機上也用 3.5mm 音源線進行試聽,同樣在使用線材連接後,也會切斷藍牙連線效果,此時使用者就可以透過按壓電源按鍵來切換降噪效果,比起使用藍牙播放多了一些使用彈性。不過 HD 4.50BTNC 在有線使用時的降噪效果,要比藍牙播放時要來的好上一些,環境音的感受比較沒有那麼明顯,也不太需要透過加大音量來進行補強。
音質體驗
HD 4.50BTNC 屬於以人聲為主的調音風格設定,聲音相當相當有層次感,溫暖不膩的音色,給人一種相當耐聽之感。中高音頻則是這款耳機主力的音頻頻段,高音清亮不尖銳、中音穩健扎實,補足低音頻下潛深度不足的遺憾,這款耳機所呈現的空間感,也讓小編覺得相當出色,給予聆聽者一種較為開放的聽感,而不是侷限在耳邊的感覺。
整體而言,HD 4.50BTNC 是一款相當適合用來聆聽以人聲為主樂曲的耳機,會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聽感,也能細細品味演唱的技巧與表達情感,但如果要聆聽節奏感較強的電音或嘻哈樂曲,低音頻表現較為普通的情況下,就會有種無法體驗完整聽感的失落感。
Sony WH-1000XM3
配戴舒適
WH-1000XM3 比起前代的 WH-1000XM2 在重量上進行輕量化設計,同時在頭帶襯墊上稍微加厚,並針對耳墊進行更深更大的耳朵空間設計,以及增加 20% 的耳墊接觸面積,耳墊與頭戴襯墊使用的材質,則均為減壓高密度泡綿外包覆皮革材質的設計。雖然頭帶寬度較前代 1000XM2 較為密合,但實際配戴上的舒適度卻明顯的增加許多,不會有夾頭的不舒適感,同時加厚的頭帶襯墊,長時間配戴時也不會出現壓迫感,至於耳墊部分也沒有太多的悶熱感產生,要說比較可惜的地方應該算是可調整長度的頭帶,會有夾頭髮的困擾吧~
操作體驗
WH-1000XM3 同樣分為實體操作按鍵,以及右耳罩機殼外的觸控操作面板兩個部分,前者用於電源啓閉與藍牙配對按鍵、降噪與環境音模式切換,後者則為音量大小、曲目選擇、通話功能與音樂播放等操作控制。實體操作按鍵的功能較為明確,操作起來的難易度不高,觸控面板則與前代操作方式相同,如果你是第一次入手這款耳機,就像小編一樣花點時間熟記操作方式即可,且記得要用輕滑的方式操作,會感覺比較流暢順手。
降噪效果
在降噪效果部分,具備降噪優化器、優化氣壓、適用不同環境的環境音模式、不需拿下耳機的快速注意模式,以及個人化的降噪優化功能,搭配全新開發的 QN1 HD 降噪處理器,對於一般較安靜的工作環境、戶外步行,以及公車或捷運的通勤來說,都能透過不同的降噪模式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再加上獨家的『快速注意模式』,不需要拿下耳機就能與外接接軌,是小編特別喜愛的設計。
至於先前沒有體驗的飛機降噪效果,小編在上飛機時就開啟降噪模式,對於飛機的引擎聲還有環境噪音,就有明顯的隔絕效果,搭配實際播放音樂後,基本上可以隔絕 99% 的外界聲音來源,僅剩下些微的高頻噪音,但不影響整體的聆聽品質。在飛機到達預定飛行高度後,小編會使用大氣壓力偵測的優化設定,能夠大幅減少氣壓不同,所帶來的耳壓干擾,是相當不錯的功能設計,至於接線之後,還是有聽到『嘶嘶聲』的干擾,但同樣不太明顯,在播放後干擾也會立刻消失。
音質體驗
WH-1000XM3 支援 Hi-Res 高解析音質,屬於人聲較為前靠的聲音設定,聲音以中高音頻為主的調音特性,在音訊來源為高解析音質檔案的情況下,聲音的解析能力也算是相當出色,樂器與人聲的細節表現均有相當不錯的水準。低音頻的延伸感十足,但下潛深度與力道則稍嫌不足,不過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的等化器設定來進行強化,也算是相當有幫助的功能設計。
WH-1000XM3 適合用來聆聽以人聲為主的曲目類型,尤其是女聲的聲音表現相當溫暖耐聽,聲音的細節也能充分展現給聆聽者。此外,小編也播放交響樂的樂曲,可以充分展現高音頻的清亮但不尖銳的音頻表現,但在沒有設定環境音或等化器效果時,聲音的空間感與環繞感則稍為不足一點,無法展現交響樂氣勢滂礡的氣勢。
總結
在短短的時間內,一次要體驗八款無線降噪耳機,其實算是相當艱難的挑戰,不過本次的集評文章恰好遇到德國 IFA 大展的出差行程,才有辦法將所有耳機都帶到飛機上體驗降噪,但也由於耳機數量太多,加上飛行時間不足,因此續航力測試的部分實在難以完成,還請各位見諒!至於八款耳機的藍牙配對穩定度上,不論是在一般環境使用,甚至是飛機上使用,都相當穩定,不太會有干擾斷線的情況發生,因此小編也沒有特別獨立出來說明,避免內容重複。
依照綜合體驗後的結果來看,小編心目中私心的前三名,分別是 Bose 700、Sony WH-1000XM3 與 Beoplay H9 3rd 這三款耳機,不過這單純還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實際上還是要以每個人的實際體驗為主,各位如果手邊有平常使用的無線降噪耳機,也歡迎分享實際使用的感覺給大家知道喔!
PS. 聽感屬個人主觀感受,請以自身實際體感為主。
拍攝場地:Attic 80
照片拍攝:Kimin
攝影協力:Martin、Ivan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Anmh3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