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動自行車品牌 iMiró 與美國設計名校 ACCD 設計師合作,在2020年1月推出第三代 SIVRAC 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車體以獨特X型架構達成「一秒快速收摺」理念,並配合專用 APP 整合騎乘數據,實測後電池續航力超乎想像,更有許多符合使用者習慣的貼心設計。若你正在尋找一台能讓你輕鬆穿梭於城市間,也能享受馳風樂趣的自行車款,相信不難愛上SIVRAC 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的便利性。
或許各位對於電動自行車品牌 iMiró 並不是太過熟悉,但事實上在2013年創立的 iMiró,過去已經推出過兩款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本次邁入第三代的 SIVRAC 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特別針對符合使用者習慣的方向進行優化。進入車款開箱以前,先來看看小編實測過程的影片吧!
關渡平原道路與碎石路測試
[embedded content]
陽明山小坪頂上、下坡測試
[embedded content]
早在12月底,iMiró就已經在信義商圈舉辦過試乘活動,靠著獨特的車體框架與高顏值外型,吸引許多民眾試乘與挑戰「一秒收摺比賽」。
[embedded content]
iMiró SIVRAC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開箱
SIVRAC以一個超級巨大的紙箱包裝被送來,包裝正面有品牌iMiró字樣。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36cf726a501930d39ff77dca53a28d3a.jpg)
原本擔心外層紙箱保護度是否會不足,但所幸內裡有一層不算薄的緩震海綿,車體架構則額外用泡棉包裹,各配件也放置在小紙盒內,整體包裝井然有序,帶給小編舒適的開箱體驗。
本車款需要自行安裝前輪、車把手與踏板,實際安裝過程稍後會跟大家一併分享。根據品牌表示,考慮到前輪組裝上的難度,因此刻意安排將前輪夾器朝上的包裝方式,使用者可以直接把前輪從箱中取出後安裝,再將整個車體取出,適度降低安裝前輪的困擾。
打開所有配件盒,包含:
- 充電組、六角板手
- 手機支架
- 腳踏板
- 中文說明書
接著就要來組裝SIVRAC囉!說明書是全彩的,並以圖文配合條列式解說,只要按照步驟,組裝上就輕鬆不少,對於像是沒有組裝自行車經驗的小編而言也很容易。
按照說明書組裝,先把兩邊的腳踏板裝上。首先要注意腳踏板的左右是有分別的,螺紋處上都有清楚標明「R」跟「L」。
- 右踏板
- 左踏板
將螺紋處對準腿口後,使用六角板手鎖緊即可完成。除了選配的手機架之外,整個車體的安裝過程都可以可以透過隨車附的兩支六角板手完成,並不需要任何額外工具。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b8896c55b965510667a5339ebc6e29ad.jpg)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不慎踢到腳踏板的慘痛回憶,那種想飆髒話卻痛到說不出口的經驗真是不堪回首…所幸SIVRAC搭配的是收合腳踏板,只要將腳踏板內壓至底部,並向上或向下按壓就可以將它收起來,降低收納難度與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前輪組裝部分,首先將碟盤插入夾器,並確實將花鼓對準插入前鉤爪中,再旋緊花鼓螺絲,最後將束耳扣緊就完成嘍!束耳部分在扣上過程會比較緊,要多施點力XD。
接著組裝車把手,用另一支較大的六角板手鬆開龍頭螺絲並拿起龍頭蓋,將車把手放置其上,以順時針方向將龍頭鎖緊後就完成了,這邊要注意的是,鎖緊之前要將龍頭調整與前輪形成一直線,過程建議用雙腳將車輪夾住,再將車把手對齊龍頭,組裝起來會比較輕鬆喔!
座椅安裝就更為簡單且方便了,只要將座管插入至車體中央孔洞,並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後扣緊束耳即可。
車體目前有黑、白兩種主色調,未來預計也會推出軍綠跟消光灰等特殊色。小編本次實測的黑色車體是以消光黑組成,配合部分亮黑色的骨架,營造出高科技產品的質感與層次感。另外最重要的是,iMiró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偏好,將SIVRAC設計為「可替換式車殼」,目前總共有八種顏色讓使用者選購,可以混搭出專屬的風格,如果是比較高調的版友,就可以選擇勾心金XD,但像小編這種低調的人,還是沉穩的黑、白兩色最符合我的喜好…!
- 奔放紅
- 睿智藍
- 野魅粉
- 倔強黑
- 哲思白
- 內斂灰
- 勾心金
- 自在綠
其他配色的官圖也一併附上。
- 內斂灰
- 睿智藍
- 自在綠
- 奔放紅
將束耳扳鬆後,陸續取下座管與管束,接著向外扳開車殼兩側並輕抬,當尾端出現空隙時就可以放心將車殼拔起,並依照相同步驟裝入新車殼。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5a3466aee0e98cc4f812f51be8019783.jpg)
替換車殼整體耗時大約不到2分鐘,就能讓整台車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風格,早知道多選購幾組車殼放在家中,就可以滿足同時擁有多台SIVRAC的夢想了~(大誤)
畢竟車體內裝入一顆體積不小的長型電池,重量上也被迫做出犧牲,整車22公斤以小編來說搬起來還蠻吃力的。SIVRAC收摺前長度為123公分,收摺後降低到92公分,高度則從115公分提升到120公分,體積大概是介於一般常見的小摺與單車之間,要拆掉把手與前輪會比較容易裝進一般轎車,休旅車的話則可以整車不拆解就塞進。就個人認為,SIVRAC的優勢還是在於收摺「效率」,而非收摺「程度」,當然這樣的設計主要還是立基在「於城市間便利行動」的產品定位上,這部分還需要各位車友特別考量一下是否符合所需。
開箱與組裝篇幅的最後,附上車體規格表供各位車友參考一下。
SIVRAC車體規格表 | |
行車模式 | 三段(運動、輔助、電力) |
輔助動力 | 六段 |
變速系統 | SHIMANO六段 |
最高車速 | 25KM/H(15.5MPH) |
續航力 | 35-55KM(21-35ML) |
馬達 | 無刷輪轂馬達250W |
煞車系統 | 前後雙碟煞 |
指撥 | 有 |
前燈 | 220LUX |
尾燈 | 五段觸控式智能LED尾燈 |
車體總重 | 22KG 48.5LBS(含電池2KG 4.4LBS) |
最高乘重 | 120KG 264LBS(含人及乘載物) |
尺寸(收摺前) | 115H×123L×62W cm |
尺寸(收摺後) | 120H×92L×62W cm |
充電器 | 42V3A(三小時充飽、支援110V/220V) |
操作方式 | 藍芽LCD螢幕、手機APP |
iMiró SIVRAC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試乘
這次小編自2019年12月底搶先拿到實車後,前後大約花了一個月時間測試,測試地點包含內湖科技園區、台北市周遭河堤以及陽明山小坪頂山區,主要希望能夠模擬SIVRAC車友可能會使用到的情境,並體驗騎乘感受,以下就為各位帶來實測結果。
馬路如虎口...(誤),祝福各位行車平安!話說這張照片看起來還真有點驚悚XD
SIVRAC除了擁有潮流精品般的外型之外,車體最大特色在於以特殊的X型架構實踐「一秒快速收摺」的概念,實際測試下,只要將前叉上端的卡榫按鈕拉起,另一隻手就能把坐墊提起來,最後將卡榫轉回,車體就完成固定了。
- 卡榫按鈕
- 卡榫按鈕(轉開)
花上一小段時間熟悉收摺的施力方式後,小編後續測試期間騎回公司門口,就能輕鬆地收摺回到辦公室,整個過程相當有效率,也很符合SIVRAC的主要概念-幫助使用者在都會區恣意行動。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b610ed38b7ce549bc04627489b7cd3bb.jpg)
至於iMiró的智慧操作方式,車體上可以使用左把手的藍牙LCD螢幕以及手機APP。1.3英吋的藍牙LCD螢幕具有IP65級防水能力,小編測試過程有兩度遇到下雨,操作都沒有任何異狀,螢幕材質本身則是2.5D鋼化玻璃。LCD螢幕只有四顆按鍵,最上方的開機鍵,以及螢幕下方M鍵與上、下指示鍵。
長按兩秒啟動螢幕後,主介面會顯示目前的助力檔位、時速、電量、大燈與藍牙指示,此介面中按壓「↑」、「↓」指示鍵,就能調整助力檔位(總共有0~6級,預設為3級)。
開機狀態下短按M鍵,可切換單趟里程、騎乘時間、平均時間與最高速度、總里程,基本上滿足小編在騎乘過程中想獲得的即時資訊。
- 介面一
- 介面二
SIVRAC擁有電動助力、運動與推行三種模式可供切換。按壓「↓」兩秒後就會進入推行模式。此模式中,SIVRAC會以時速最高6公里的低速前近,方便使用者牽行,這項功能主要是因應行動於城市中,總會遇到一些不適合騎乘的街道時,此時就可以開啟全自動前進的推行模式,讓車友的牽行過程省上不少力氣。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717a7bc490f7f3270fd31601b4ecd001.jpg)
開機10秒內,長壓M鍵就會進入設置的介面,可以更改顯示單位與設定開機密碼。而且像是小編初次接觸電動輔助自行車,下車後時常忘記要關機,所幸螢幕設計上只要判定無人使用達5分鐘後,便會自動關機,減少電力耗損,算是一項很貼心的設計。
小編這次有選配手機支架,整體安裝與一般的手機支架並無不同,比較特別的是這款手機支架有充電孔,只要將線材連接到專用線路,就能使用車體電池對手機進行充電,平時未充電時只要將塑膠蓋孔蓋上,下雨時就不用擔心線路會進水故障。
- 手機支架
- 充電孔
鈴鐺設計在較多人習慣的右把手,相比起整台車充滿科技的設計,SIVRAC的鈴鐺倒是使用復古的金屬鈴鐺。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f1a96dd7fbd2fd346343cb6aab445966.jpg)
右把手下方的指撥按壓後車體就會自動前行,速度取決於電力輔助段數,最高段數的6級時大約為25公里,已經有騎機車的感覺了XD
除了上述細節之外,基本單車擁有的細節,SIVRAC也一應俱全。
- 前車燈
- 龍頭Logo
- 側柱
- 後反光片
另一種操作方式則是利用手機APP程式「iMiró GO!」。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推出的APP追蹤數據為主的功能,「iMiró GO!」還能利用藍牙連線車體電腦,實際操作SIVRAC,以下就帶各位熟悉一下「iMiró GO!」的介面操作。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580a918f4965a99340a3974f7b3d4d1a.jpg)
進入「iMiró GO!」登入會員之後就進入主介面,輕觸右上方藍牙指示準備連接SIVRAC,接著打開車體螢幕與手機藍牙並輕觸右上方的新增裝置,大約10多秒後「iMiró GO!」就抓取到SIVRAC藍牙完成連結。每次騎乘前,都要記得連接螢幕,「iMiró GO!」同時也可以連接尾燈進行操控,其中尾燈連結會比較花時間,但大多也是一分鐘以內就能連接成功,螢幕與前燈則只需要幾秒鐘時間就能完成。
- 登入介面
- 選擇配對裝置
- 連接成功
主介面左上方與左下方可以啟閉頭、尾燈,按下GO鍵之後,中央可以即時檢視當前時速與目前電力輔助級數,左方資訊欄則用以切換單趟時數、單趟公里與單趟消耗卡路里,右邊自行車符號則是顯示目前使用的模式,整體介面相當清楚,只是個人認為如果可以將中央處資訊欄可以更換會更具人性化,期待之後軟體的更新~
- 主介面
- 資訊欄設定
電池與後車燈結合,具有多種模式可供切換,且能透過「iMiró GO!」啟閉,不得不說,這個後車燈就是讓車體美感upup的重要因素啊!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8b0616b24eed8ca7f7bbdbf3627dea15.jpg)
「iMiró GO!」具有儲存運動紀錄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檢視自己的運動成績。
除此之外,小編認為「iMiró GO!」最有趣的就是可以透過與google地圖合作,記錄下每次騎乘SIVRAC後的運動軌跡,每次看到自己的騎乘距離就會很有成就感XD
「iMiró GO!」也與google map連動,擁有導航的功能。
會員設定頁面可以調整更多使用者偏好功能,還能上傳大頭貼!
接著來分享實際騎乘心得。小編騎乘SIVRAC達到的最快時速大約為28公里,動力輔助則合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法規,使用五級的電力輔助,整體極限時速則會控制在25公里,讓騎乘SIVRAC的車友不需要額外考取駕照。
SIVRAC使用SHIMANO的六段變速系統,整體來說進退檔的順暢度、靈敏度都在水準之上,個人認為這個級別的SHIMANO變速器以都市型的電動輔助自行車而言已經足夠,況且還可以配合電力推動,減少腿肌負擔。河堤騎乘時,小編大多都是使用六檔,搭配三級的電力輔助,相當輕鬆就能將時速維持在25公里左右。
進行40公里的河堤騎乘實測,起步時使用三級的電力輔助將時速提升到25公里,切換至運動模式(無電力輔助)騎乘,中段雙腳疲累時,則將電力輔助提升到四級,搭配持續但強度較低的踩踏,讓雙腳壓力減輕,後半段10公里回程的前五公里同樣使用無電力輔助騎乘,最後五公里則使用指撥(電力輔助五級)讓SIVRAC自動騎行。
這是小編第一次嘗試電動輔助自行車,起初對於踩踏後突然其來的推進力有點不適應,尤其是在起步當下車身會有些微失去控制的感覺,建議各位剛開始騎乘SIVRAC時,可以將電力輔助先調整為一級,慢慢體驗電力輔助的衝刺感。至於加速至最高時速25公里的部分,單就使用電力輔助五級的指撥自動騎行,也就是加速仰賴全電力,實測後為11秒左右達到最高時速,若是電力輔助五級搭配踩踏。則只需要不到8秒時間。
測試期間也至陽明山山區測試SIVRAC在斜坡上的表現。由於小輪徑的緣故,爬坡時開啟三到四級的電力輔助,搭配四檔對小編而言最剛好,可以在電力輔助適度幫忙的前提下,同時有踩踏的運動感受。
長下坡時的穩定性確實稍嫌不足,在實測較大坡度的下坡時,車速超過30公里,前輪就有明顯蛇行與飄移狀況,還好該坡度長且幾乎沒有人車,經過輕按煞車後才將車速降低。建議各位騎乘SIVRAC時,可以關閉電力輔助,變速調整為六檔,並不要有任何多餘的踩踏,應該就能有效避免失速摔車意外。
避震部分,前叉軟硬度適中,彈簧壓縮過程相當順暢,在顛簸程度較低的河堤自行車步道騎乘時,感受蠻舒適的,但受限於體積與小輪徑,若是在碎石路上騎乘,把手的高震度會有明顯不適感。
車體特殊的X型架構除了收摺迅速外,也意外有回彈性的效果,體感類似於後避震,就算SIVRAC的坐墊體積就個人而言有點偏小(本人屁股較大就是了...),但在較長的騎乘時間下,比起讓我如坐針氈的小摺,SIVRAC騎乘感受是相較舒適的,算是值得稱讚的優點之一。
SIVRAC定位在便利的都會型輔助單車,原本以為續航力不會是其強項,但結果經過兩次耗盡電力的實測,大多時間維持在三級電力輔助,偶爾還偷懶使用自動騎行XD,結果都騎乘了將近48公里電力才耗盡,算是超乎預期的表現。
根據原廠數據表示,SIVRAC搭配的電池壽命能擁有約3000次充放電空間,而當使用達1200次充放電後,還有75%的電容量,以此換算日常使用,可以使用長達約四年時間,而每次電量耗盡後則需要約三小時充飽電。實測情況,抽出電池直接充電為兩個半小時充飽,直接連接車體充電孔則是三小時左右,變壓器上的燈就從原本的紅燈(充電中)轉變為綠燈(充飽)。
- 直接充電
- 電池充電
個人認為SIVRAC或許是造型考量,缺乏後輪擋泥板的配置,導致尾燈處(同電池)很容易沾黏上塵土(可惜了這美麗的後車燈...),再加上消光的黑色車體,讓髒污處顯得更加明顯,這部分就需要車友在騎乘結束後勤於保養擦拭車體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f6b07053d3f9e2d8a23572f1ae6af11e.jpg)
另外也補充一下,SIVRAC在日常使用下的各項規範。根據台灣現今法規,騎乘有腳踏板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是不需要配戴安全帽的。而身為一台都會型電力輔助自行車,是否能夠攜帶SIVRAC搭車通勤相信也會是各位版友關心的一件事,先來了解以下關於台鐵、高鐵、北捷與高捷的自行車相關規定。
高鐵:單邊長度不超過150公分,長寬高總和不超過220公分,總重量不超過40公斤,只要罩上車罩或有完整包裝就可以進站,不額外收費,但需放置於行李處。
台鐵:單邊長度不超過150公分,長寬高總和不超過220公分,總重量不超過40公斤,只要罩車袋就可以進站,但需車不離身不佔用車位。尺寸不符規定,未完全置入車袋,需搭「兩鐵環保運送班次」或使用託運。
台北捷運:處於摺疊狀態,則視為行李(必須加上車罩),只要單邊長度不超過165公分且長寬高總和不超過220公分,則全台北捷運可進站,不受時間限制,亦不額外收費。若處於非摺疊狀態,只要長180公分以內、高120公分以內、寬70公分以內,需於規定時間購票進站,採人車合併收費。唯獨淡水站、台北車站、忠孝新生站、中山站、大安站、忠孝復興站、南京復興站與文湖線各車站不開放進出與轉乘。
高雄捷運:處於摺疊狀態,長寬高總和不超過220公分,則可進站,不受車廂限制,亦不額外收費。非摺疊狀態下,長180公分以內、高120公分以內、寬70公分以內,可進入第一節車廂,採人車合併收費。
根據上述,雖然SIVRAC的單邊長度皆不超過150公分,但長寬高總和明顯高出220公分標準,因此是無法搭乘高鐵的,台鐵部分則需要搭乘「兩鐵環保運送班次」或直接用託運,而與SIVRAC關聯性更高的捷運,都是採用人車合併收費,北捷部份,只需要在規定時間購票即可乘坐,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站點是不開放進出的(請參見上方規定),至於高捷則是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乘坐第一節車廂。
總結
現代人除了重視產品本身的高科技,外觀造型也成為下定決心敗家的關鍵要素。來自台灣的品牌iMiró耗時數年打造出SIVRAC電動輔助自行車,以獨特的X型架構,為市場確立出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美感指標,而針對城市運動者最需要的便利性-SIVRAC也帶來許多革新,像是車體快速收摺、專屬APP程式「iMiró GO!」紀錄運動歷程與長達近50公里的電池續航力。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2/mobile01-8040c01aac4aabc5e2c53b9f2cbfb95d.jpg)
若你是一位穿梭於都市叢林的鐵馬愛好者,或許可以考慮看看SIVRAC電動輔助自行車,不僅是因為它同時囊括了單車與電動車的優點,更重要的是實車真的很帥氣啊!
感謝協力拍攝:Jim、Mark、Harvey、Ivan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OGljX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