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MOBILE01新聞 Nikon Coolpix A1000 支援RAW檔 35倍光變口袋機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Nikon Coolpix A1000 支援RAW檔 35倍光變口袋機
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日新月異,內建多顆鏡頭與光學變焦也早已不是新鮮事,儘管如此仍有部分相機品牌續推出高倍光變的消費型數位相機,Nikon Coolpix A1000 便是 Nikon 近期主打的旅遊機。有別於去年推出的 Nikon Coolpix P1000 那樣壯碩,A1000 的優勢在於它的輕巧的體積,同時擁有 35 倍的光學變焦能力,等效焦距涵蓋 24-840mm 且支援 4K UHD 錄影能力,機背的觸控螢幕不僅支援翻轉還可下翻 180 度作為自拍用途,能迎合不同族群的需求。

▌外觀與特色介紹 



剛把 Nikon Coolpix A1000 拿到手上時讓我意外的是,前面版使用金屬材質,在質感上加分許多。搭載 1/2.3 吋 1600 萬畫素的 BSI CMOS 背照式感光元件,與新一代 EXPEED 影像處理引擎,這也是旅遊機最常見的感光元件尺寸,因為動一髮牽全身,如果感光元件尺寸升級的話,機身尺寸包括鏡頭的口徑及光學結構都勢必連帶受到影響,設計成本肯定也是向上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高倍光變旅遊機多數還是維持 1/2.3 吋的原因,Canon PowerShot G3 X 與 Sony RX10 系列就是很好的例子,畢竟光學技術的發展不如電子性能,這也是待跨越的門檻,但試想如果這道牆被突破的話,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是不是也跟著更上層樓?屆時 DC 是否還握有少數的優勢可就說不定了。
  

A1000 的光學結構為 11 群 13 枚設計,內含 4 枚 ED 低色散鏡片,等效焦距涵蓋 24~840mm f/3.4-6.9,為了因應望遠焦段可能帶來的手震問題,所以 A1000 也內建 VR 光學防手震機構,約可補償三級快門速度;廣角端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5 公分,望遠端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2 公尺。


▲【微距表現】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400s。

正面握持
側面握持
背面握持
A1000 的體積 114.2×71.7×40.5(mm),重量 330 公克(含電池、記憶卡),正面握把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與機背的止滑塊都選用橡膠材質,因此單手拍照基本上不成什麼問題,就算未安裝手腕帶也能穩定握持。
左側設有「快速返回縮放按鈕」與「變焦桿」
24mm/廣角端
840mm/望遠端
A1000 在鏡頭環的左側設有「快速返回縮放按鈕」與「變焦桿」,前者可以讓相機處於望遠端時快速返回廣角端找尋目標,更有利於構圖,側面的「變焦桿」功能同機頂的變焦桿,差別是用觀景窗取景操作時會比較順手。上圖另有廣角端與望遠端在變焦後的鏡筒長度差異,從廣角端伸至最望遠端時約需要花費 2 秒左右的時間,變焦速度不會依變焦桿推動的幅度而變化,算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機頂結構一覽,曝光模式轉盤上可以看到完整的 P/A/S/M 手動曝光功能與創意濾鏡模式,電源鍵、快門鍵/變焦桿、指令轉盤也是一應俱全。


A1000 內建閃燈且可以將燈頭手動下壓打跳燈。

機背一覽
翻轉螢幕
支援下翻自拍
A1000 的機背螢幕為 3 吋 104 萬點的電容觸控螢幕,它支援觸控對焦與同步釋放快門,觸控的反應快且靈敏。因為機背設有電子觀景窗的原因,螢幕無法採用上掀設計只好往下走,所以可以看到比較少見的下翻自拍螢幕,但可惜的是就算在全自動模式下,當螢幕下翻也不會啟用倒數自拍或美肌功能,我想這跟產品定位也有很大的關係,只要把 A1000 當然可自拍的旅遊機就好,如果想要美顏功能的話需選擇場景模式內的「智能人像」模式或事後以機身進行處理。


A1000 雖然內建電子觀景窗但規格並不漂亮,嚴格說起來只能在強光下應急時派上用場,因為它解析度僅 0.2 吋 116 萬點,視野率只有 98%,亮度與放大倍率不足更是它的弱點;取景時有一半眼睛是露出的,所以用觀景窗取景時我還得用左手將多餘的光線遮蔽,不然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最後補充一下這具電子觀景窗具備屈光度調節器與紅外線感應裝置,當眼睛靠上去時便會自行切換 EVF/LCD 顯示。


除了機頂之外機背也另外提供一具指令轉盤,如此一來在 M 全手動曝光模式下,便可分別控制光圈與快門速度,另外值得讚賞的就是調整曝光參數時的機身反應相當即時,轉多少就跑多少,不像早期的 DC 會有明顯的延遲狀況,操作反應勘比當年的 Nikon 1 系列。

機身右側
Micro USB 插槽 / HDMI 輸出埠
機身右側的外接埠包括 Micro USB 與 HDMI,其 Micro USB 支援機身充電,亦可用行動電源隨時幫 A1000 補充電力,這也是時下 DC 的主流規格,畢竟外出能少帶一顆電池或專屬充電器就是加分,但絕不會忘記行動電源,畢竟用途比較廣。 


A1000 搭配的鋰電池為 EN-EL12,續航力約 250 張左右,表現還算是稱職;內建 81MB 的記憶體,支援 SDXC 格式的記憶卡,不過官方未提到是否支援 UHS-I。


為了打造更緊湊的機身,腳架孔不得不移到光軸以外的位置,而這腳架孔的深度似乎比一般相機要來的淺,手邊有兩款腳架的快拆板將 1/4" 螺絲旋到底還是未能鎖緊。

▌各焦段的視角及畫質


24mm
105mm
200mm
300mm
400mm
500mm
600mm
720mm
840mm
這類高倍光變隨身機的訴求就是便利性,等效焦距涵蓋 24-840mm 且又擁有口袋機的便攜性,加上 16K 不到的定價實在很難去要求畫質,比較適合「求有不求好」的消費者,如果你看習慣 1 吋感光元件甚至是 4/3 感光元件以上的表現,那麼你應該無法接受以上的畫質;雖然內建 4 倍數位變焦,但完全不推薦使用,因為畫質會衰退更嚴重。倘若只是為了生活記錄又有望遠需求的話,A1000 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各級感光度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ISO1600
ISO3200
ISO6400
受限於 1/2.3 吋感光元件的先天限制,當感光度來到 ISO 200 時,畫面中的印刷網點與毛球細節已所剩無幾,堪用值大概在 ISO 400~800 之間,如果是在夜間拍攝的話表現可能更慘,這真的是一台貨真價實的晴天機...新款 iPhone 或旗艦級的 Android 手機表現應該都比 A1000 要好,不過這也是非戰之罪,畢竟這就是 A1000 的產品定位。

▌創意模式



測試 A1000 的期間一直覺得納悶為什麼它把 Picture Control 取消了?原來它把 Z7/Z6 豐富的濾鏡功能下放到 A1000 的創意模式中,項目多達 20 種...不過在此模式下不支援手動調整參數,但可以增減曝光補償。

▌對焦速度示範


[embedded content]
▲「等效焦距:120mm」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 A1000 的合焦速度還算是差強人意,大概就是一般 DC 的水準,若要跟 Sony Cyber-shot DSC-HX99 相比的話,還有段路要走...

▌觸控對焦&同步釋放快門


[embedded content]
▲A1000 的觸控功能涵蓋選單操作、對焦及拍照,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當快門釋放後它需要緩衝時間,才會再次顯示對焦框,也就只有在對焦框出現的時候才可以重新觸控對焦。

▌選單操作反應


[embedded content]
▲A1000 的選單及轉盤在操作時,對比螢幕上顯示的數值,似乎沒有延遲的問題,整體反應跟 過去的 Nikon 1 十分接近。

▌RAW+ JPG 儲存速度


[embedded content]
▲雖然 A1000 支援 RAW 格式記錄是它的優勢之一,但因為機身不支援 UHS-I 或 UHS-II,可能是檔案寫入速度慢又或許是緩衝不足所導致,拍攝一張 RAW+JPG,需要三秒多的儲存時間,而這段期間無法操作選單或任何功能,也因為這樣對操作體驗有點扣分。

▌4K UHD 錄影表現與其它功能


[embedded content]
▲透過影片讓各位瞭解 24mm 與 840mm 的視角差異,不過三級 VR 光學防手震在手持拍攝上還是有點不夠用,如果可以提升到四及的話,實用性會高一些。

[embedded content]
▲以上是 720p 120fps 的範例,拍攝當下不會收音且影片會自動輸出為 720p 30fps 的四倍慢速影片,不過畫質算是差強人意。

[embedded content]
▲【Nikon Coolpix A1000】3840 x 2160 24fps Test A

[embedded content]
▲【Nikon Coolpix A1000】3840 x 2160 24fps Test B

[embedded content]
▲【Nikon Coolpix A1000】3840 x 2160 24fps Test C

[embedded content]
▲【Nikon Coolpix A1000】3840 x 2160 24fps Test D

[embedded content]
▲【Nikon Coolpix A1000】3840 x 2160 24fps Test E

▌Nikon Coolpix A1000 綜合表現與結語



這段期間試用下來 Nikon A1000 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雖然少了讓人驚艷的規格但還是能滿足最基本的拍照需求,機身部分選用金屬材質,在質感上確實有加分效果,SnapBridge 搭配藍牙技術能自動將相片傳送到 手機內,且不會消耗過多的電力,支援 RAW 檔拍攝也是旅遊機少見的規格。

內建的電子觀景窗雖然規格不亮眼,但應急時總能派上用場;機背螢幕不僅支援觸控還可以下翻自拍,我想這也逐漸變成主流規格了。支援 4K 錄影應該也是多數消費者入手 DC 前會納入考量的關鍵點,畢竟智慧型手機的 4K 錄影功能已普及多年,這也是 DC 必備的規格之一。

Nikon A1000 作為 2019 年發表的新機,儘管在產品定位上它已經受到硬體上的限制,不過跟競品相比它最大的罩門還是在售價與操控反應上,畢竟 Sony HX99 的功能更完善且價格更友善,防手震效果更明顯,要如何提升競爭力除了提升規格可能還得反應在定價策略上。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部分使用金屬機身,拍攝握感出眾
◎ 口袋機大小,等效焦距涵蓋 24-840mm
◎ 電容觸控螢幕且支援下翻自拍
◎ 內建電子觀景窗,在強光下以備不時之需
◎ 支援 RAW 格式拍攝
◎ 支援 4K UHD 錄影功能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對焦速度差強人意
◎ 官方定價的競爭力稍弱
◎ 期待濾鏡模式下支援手動曝光
◎ 不支援 UHS-I 高速記憶卡 

Nikon Coolpix A1000‧機身直出 JPG(點縮圖皆可檢視原圖大圖)


COOLPIX A1000 150mm ISO100 f/6.3 1/64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40 f/3.4 1/30s


COOLPIX A1000 600mm ISO100 f/8.0 1/80s


COOLPIX A1000 38mm ISO100 f/4.0 1/32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400 f/3.4 1/3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4.0 1/1000s


COOLPIX A1000 135mm ISO100 f/5.6 1/250s


COOLPIX A1000 30mm ISO100 f/3.5 1/1250s


COOLPIX A1000 500mm ISO140 f/6.3 1/25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200 f/5.6 1/1.3s


COOLPIX A1000 150mm ISO100 f/6.3 1/20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1000s


COOLPIX A1000 28mm ISO640 f/3.5 1/8s


COOLPIX A1000 840mm ISO100 f/8.0 1/16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800s


COOLPIX A1000 840mm ISO100 f/8.0 1/200s


COOLPIX A1000 150mm ISO100 f/5.6 1/160s


COOLPIX A1000 77mm ISO100 f/5.0 1/40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800s


COOLPIX A1000 65mm ISO100 f/6.3 1/500s


COOLPIX A1000 840mm ISO100 f/8.0 1/8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4.0 1/800s


COOLPIX A1000 95mm ISO100 f/5.6 1/64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80s


COOLPIX A1000 50mm ISO100 f/4.0 1/320s


COOLPIX A1000 165mm ISO100 f/6.3 1/200s


COOLPIX A1000 28mm ISO100 f/3.5 1/400s


COOLPIX A1000 400mm ISO100 f/6.3 1/320s


COOLPIX A1000 105mm ISO100 f/7.1 1/400s


COOLPIX A1000 65mm ISO500 f/4.5 1/8s


COOLPIX A1000 250mm ISO100 f/5.6 1/320s


COOLPIX A1000 24mm ISO100 f/3.4 1/2000s


COOLPIX A1000 38mm ISO100 f/4.0 1/2000s


COOLPIX A1000 165mm ISO100 f/6.3 1/800s


COOLPIX A1000 450mm ISO100 f/7.1 1/400s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bit.ly/2UHRw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