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攝影圈的生態已逐漸朝向 M 型化發展,最大主因無非是手機攝影的崛起,過去強調的雙鏡頭現在已提升至三鏡頭甚至是五鏡頭,不僅主打望遠能力現在連超廣角也難不倒它們!不過...最重要的感光元件「尺寸」,這點讓手機與目前的可換鏡相機相比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市場風氣雖然是以「全片幅」為主流,資源也最為豐富,不過 APS-C 無反相機與鏡頭適切的大小與重量,同時也有不少用戶在默默支持著。
這次精選的 APS-C 無反名單包括了 Canon M6 Mark II、Fujifilm X-T30、Nikon Z50 與 Sony A6400,這四款組合搭配 Kit 鏡之後的售價都在三萬元上下,嚴格說就是在 NT$28,900~NT$30,300 之間;而這四台 APS-C 無反均是去年的產品,最早推出的是 A6400 依序是 X-T30、M6 Mark II,最晚發表的則是 Nikon Z50。
[embedded content]
▲這次的影片內容包括四款 APS-C 無反的單機重點介紹、戶外人像實拍以及性能上的展現,小編口條欠佳還請各位包涵,就算不想聽也別忘了把福利社看完唷!
▣ 四機主要規格較量(單機與 Kit 組報價皆以官方商城為主)
Canon M6 Mark II | Fujifilm X-T30 | Nikon Z50 | Sony A6400 | |
感光元件 | APS-C | X-Trans CMOS 4(APS-C) | APS-C | Exmor APS HD CMOS |
畫素 | 3250 萬 | 2610 萬 | 2088 萬 | 2420 萬 |
對焦點數量 | 5481 點 | 425點 | 209 點 | 425點 |
臉/眼部對焦 | 支援 | 支援 | 支援 | 支援 |
暗部對焦 | -5EV | 未提供 | -4EV | -2EV |
標準感光度 | 100~25600 | ISO160~12800 | 100~51200 | 100~32000 |
機械連拍 | 14fps | 8fps | 11fps | 11fps |
4K錄影 | 4K 30p | C4K 30p 4K 30p | 4K 30p | 4K 24p(Super 35mm) |
可觸控 翻轉螢幕 | 3吋104萬點 | 3吋104萬點 | 3.2吋104萬點 | 3吋92萬點 |
電子觀景窗 | 需選配 | 0.39吋 236 萬點 | 0.39吋 236 萬點 | 0.39吋 236 萬點 |
儲存媒體 | SDXC UHSI-II | SDXC UHS-I | SDXC UHS-I | SDXC UHS-I |
總重(g) | 408 | 383 | 450 | 403 |
體積(mm) | 119.6x 70.0x49.2 | 118.4x82.8x46.8 | 126.5×93.5×60 | 120.0x66.9 x 49.9 |
單機售價 | $24,900 | $27,200 | $26,800 | $26,980 |
含 Kit 鏡售價 | $28,900 | $30,300 | $29,800 | $28,980 |
▣ 四機外觀概略比較
- 正面
- 感光元件
- Kit鏡
- 機頂
- 機背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Z50 的設計初衷應該還是依照中高階機身為雛形,因為它擁有四機中最深也最厚的握把,猶如 DSLR 的軍艦部造型與電子觀景器,當然也保留下翻自拍螢幕,不過體積是四機中最大的一款。X-T30 我想應該是公認顏質最高的一款,復古的外型、多轉盤的設計、加上對焦搖桿的優勢,是四機之中操控感最特別的一款,可惜的是螢幕不支援翻轉自拍,握感欠佳也是它的弱項。
M6 Mark II 的多項規格都是四機之最,包括高畫素、密集的自動對焦點、暗部對焦能力、機械連拍、支援 SDXC UHS-II,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電子觀景器需外接且單價高,光用機背螢幕在戶外強光下作業會顯得力不從心。四台相機的 Kit 鏡都採用電動變焦或是可收縮的設計,在非工作狀態下可以爭取到更小的收納體積,這點似乎也是 APS-C 鏡頭持續在努力的方向,畢竟要讓消費者有帶出門的意願才會引起購買慾望。
✅ Canon M6 Mark II(搭配 EF-M 15-45mm f/3.5-6.3 IS STM)
- 正面
- 機頂
- 內閃
- 機背
- 外接EVF
- 自拍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M6 Mark II 的單機售價是這四機中最便宜的一款,主要原因我想就是它未內建電子觀景窗的緣故,畢竟 EVF-DC2 的單價就要 NT$7,900,等於是機身本體的 1/3 價格,真會加購的消費者應該是少之又少,這也使得 M6 Mark II 在戶外強光環境下作業的不便,但也反映在價格上就是了,如果不急的話或許可以等等 M5 Mark II,它應該就是 EOS M 的新旗艦。
機身的傳輸埠備有 3.5mm 麥克風、電子快門線插孔、Micro HDMI 輸出、Type-C 傳輸孔,三萬元不到的機身要求耳機監聽孔的確是說不過去,但 M6 Mark II 的 Type-C 僅支援 PD 快充這實在太不便民,也沒有隨機附 PD 快充設備僅提供傳統充電座,加上時下的行動電源支援 PD 快充的也是少數,外出如果是兩天以上可就得準備第二顆電池了。
原廠搭配的 EF-M 15-45mm f/3.5-6.3 IS STM 已經成為 EOS M 相機的不二首選,不過裝在 3250 萬畫素的 M6 II 身上還是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似乎扛不住 30MP 以上的高畫素,不過像是對焦速度與防手震這方面還是略有優勢。
✅ Fujifilm X-T30(搭配 XC15-45mm f/3.5-5.6 OIS PZ)
- 正面
- 機頂
- 機背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X-T30 在外觀上充滿復古氣息,不過卻注入先進的影像科技,機頂設有連拍模式、包圍曝光、全景模式與錄影功能...等等,內閃撥桿就整合在轉盤的左邊,向下撥內閃就會彈起。快門轉盤上的各級快門速度都可以進行 1/3 級的微調,更值得一提的就是設有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操控上更加直覺!4K 錄影支援 6K 超取樣,F-log 錄製和通過 HDMI 埠進行 4:2:2 10bit 輸出,而且錄影時與拍照同樣都支援臉部及眼部 AF。
機背提供的「對焦搖桿」也是同級產品中罕見的配備,更遑論 X-T30 的單機售價僅 28K 不到,更顯它的物超所值! 機身左側設有麥克風介面/遙控快門線介面(2.5mm)、Type-C 以及 Micro HDMI 插孔,新加入的 Type-C 插槽支援檔案傳輸與充電,更特別的是可以透過這具 Type-C 轉接耳機監聽孔,這也讓 X-T30 是四機中在進行錄影作業時唯一可使用耳機監聽的機種。唯一美中不足的我想就是不支援翻轉自拍啦,這就看個人使用取向了,至少不適合 Vlogger 單人作業使用,除非你另外搭配監看螢幕那我沒話說。
小編還記得當年是測試 X-A5 才搭配到 FUJINON XC15-45mm f/3.5-5.6 OIS PZ 這顆入門的 Kit 鏡,畫質雖然差自家的 FUJINON XF 18-55mmf/2.8-4 R LM OIS 一截,但因為兩種 Kit 組合的價差已經逼近 9.5K,光是這點就沒啥好遲疑的,倘若購機預算有 40K 的話,18-55mm 的 Kit 組絕對是首選,金屬鏡身之外而且還有實體光圈環。
✅ Nikon Z50(搭配 DX 16-50mm f/3.5-6.3 VR)
- 正面
- 機頂
- 內閃
- 機背
- 自拍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Z50 憑藉實惠的定價策略、貼近 D500 的拍攝性能與規格,提供 11fps 的機械連拍,在 MILC 的外型基礎下卻提供猶如 DSLR 的紮實握感,這也是 Z50 的難能可貴之處;這片 APS-C 與 D500 及 D7500 畫素都僅有 2088 萬,與 APS-C 主流的 24MP 有段差距,因此若有裁切需求時會顯得比較吃力。
暗部對焦能力也有 -4EV 的水準,傳輸埠的部分包括麥克風插孔、USB 2.0 傳輸/充電孔,再來就是 Micro HDMI 輸出,而且也支援螢幕下翻自拍,更適合 Vlogger 單人單機作業使用,但僅限手持因為上腳架一樣會跟螢幕打架。目前標準 Kit 鏡就只有 DX 16-50mm f/3.5-6.3 VR 這個選擇,好在此鏡的光學用料還不錯,搭載五枚特殊鏡片且 MTF 也挺漂亮的。
✅ Sony A6400(搭配 E PZ 16-50mm f/3.5-5.6 OSS)
- 正面
- 機頂
- 機背
- 內閃
- 自拍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稱 Sony 為 APS-C 無反可換鏡相機的先驅也不為過,因為自家的首款 APS-C 無反 NEX-3/5 正是誕生於 2010 年,這也是 E-Mount 的開端,小編借來的這款 A6400 雖然是去年第一季的產品,不過相較於同級機種它仍舊充滿了競爭力。A6400 維持 A6xxx 系列緊湊的機身設計,內建電子觀景窗但體積卻是四機中最小的一款,APS-C 感光元件的畫素多年來一直維持在 24MP,且遲遲未見 Exmor R 或 Exmor RS 加入,我想主要也是為了與 FE-Mount 機身做出產品區隔。
嚴格說起來 A6400 是開啟「Real-time Eye AF」浪潮的關鍵,也是從這台 E-Mount 開始全片幅的 A7R III、A7 III 與 A9 陸續透過韌體更新打通任督二脈,徹底強化眼部對焦性能;雖然 A6400 的最高連拍速度僅有 11fps,不過在 Real-time Eye AF 的加持下,成功率可是相當的驚人;而且錄影時也支援臉部偵測對焦,4K 24fps 畫質下對應 Super 35mm 格式,可發揮 6K 超取樣的優勢,比較可惜的是 A6400 的 4K 果凍效應較為嚴重,拍攝動態題材需特別注意。
集中在機身左側的傳輸埠包括 USB 2.0 傳輸/充電埠、Micro HDMI 輸出、3.5mm 的麥克風插孔;雖然擁有緊湊的機身,但在多顆自訂鍵的輔助下,操控感也不遜於其它三台,順道一提 A6400 的錄影時間是無上限的,也就是說可以當攝影機來作業,但前提時要考量到持續供電的問題。最後搭配的 SELP1650 電動變焦鏡雖然無法將 A6400 的性能完全發揮,不過還算是堪用,如果對畫質及望遠端略有要求的話,原廠也還 SEL18135 這顆鏡頭的套裝組合,只不過售價將會提升至 NT$37,980。
▣ 自拍操作的握感及便利性
這四機之中唯獨只有 X-T30 不支援翻轉自拍,但這也是非戰之罪,如果富士用戶有自拍需求的話其實還有更便宜的 X-T200,或是旗艦款的 X-T4 可以選擇,但單就握感這塊來說 X-T30 的握柄較淺也不利於自拍。M6 Mark II 的握把深度適中,自拍時大拇指剛好可以塞進去,食指也正好也可以按到快門鍵,不論直拍或橫拍都很順手。
Z50 的握把最厚也最深,不論男生或女生拿起來都相當順手,自拍時也很輕鬆;A6400 的握把內側與鏡頭的距離較近,以我自己為例大拇指塞進去會比較卡,但女生可能就沒有這類的問題,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 M6II
-
- X-T30
-
- Z50
-
- A6400
-
▣ 靜態畫質表現(搭配 Kit 鏡頭)
這單元要帶大家看看這四顆 Kit 鏡頭搭配自家機身的畫質表現,在檢視結果之前小編必須先說明,測試結果僅代表該顆鏡頭的表現,並非所屬感光元件的解像力極限,而且也因為 Kit 鏡屬於入門鏡的緣故,通常畫質都只是普普。
▶測試條件:光圈先決|f/8|ISO 100|色彩風格:標準預設|上腳架倒數拍攝
小編分別針對「廣角/望遠」各自拍攝進行畫面中央的裁切(720 x 480)比較,影像邊緣小編就直接略過了,平均 3~4K 的 Kit 鏡也無法強求什麼,不過還是附上原始大圖供各位檢視。整體來說 A6400 搭配 SELP1650 所保留的細節最為豐富,而 X-T30 搭配的 XC 15-45mm 的畫質看起來較軟,如果預算有四萬左右的話,則會建議搭配另一個 Kit 鏡 18-55 mm。
▣ 拍照 - 人臉/眼部對焦表現
[embedded content]
- M6 II:全身構圖時就可偵測到臉部,轉身背對時泡泡對焦也能鎖住頭部及身體,約半身在腰部以上才可以成功辨識到眼睛。
- X-T30:在全身構圖時可以成功偵測臉部且持續鎖定,轉身時對焦框可持續捕捉後腦杓,大約在半身以上時才會顯示眼部偵測的對焦框。
- Z50:Z50 的表現則比前面兩台更好,全身時可順利偵測臉部,轉身時對焦框依舊牢牢鎖定在後腦杓,轉身後重新鎖定眼睛的速度相當快。
- A6400:最後看到 A6400 時應該就可以比較出 A6400 與其它三機的差異了,首先它在全身構圖時就可成功偵測到人眼,轉身時會以泡泡對焦鎖定後腦杓,當轉回正面時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新抓住人眼,Real-Time Eye AF 可說是直接海放其它三台。
▣ 靜物 - 自動對焦表現
四機都具備相位式對焦系統,唯獨 M6 II 採用全相位式,X-T30、Z50 與 A6400 則是對比式加相位式對焦的組合,其實四台看下的對焦速度都不相上下,畢竟不是極端的測試條件,在光源充足或是目標固定的情況下,對這四款 APS-C 無反都算是蛋糕一塊。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Canon M6 Mark II + EF-M 15-45mm | ▲Fujifilm X-T30 + XC 15-45mm / AF Speed Test |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Nikon Z50 + DX 16-50mm / AF Speed Test | ▲Sony A6400 + SELP1650 / AF Speed Test |
▣ 自然光的膚色比較
▶測試條件:光圈先決|權衡式測光|色彩風格:標準預設|視情況以反光板補光
在戶外不同的場景下,可能影響到自動白平衡表現的就屬「衣著與環境的顏色」,首先可以來看看「A組」的表現,這時麻豆身著紅色上衣,加上大片的綠色植物作為背景,其實這對相機的自動白平衡來說是不小的考驗。從實拍的結果來看 M6 II 的色彩表現最均衡、X-T30 則是偏紫、Z50 輕微偏黃、A6400 也有輕微偏綠的跡象,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富士過去以精準的 AWB 廣受消費者喜愛,居然被給這組情境打敗...真是沒想到。
拍攝這天中午原本都還是超硬的大太陽,但開始拍攝後瞬間就變成陰天,而在陰天的環境下 M6 II、X-30、A6400 對麻豆膚色的詮釋還算是討喜,不過 Z50 這五組的測試中還是略有偏黃的情況,但對於膚色的喜好厭惡每個人本來就不同,而且本篇是標準預設的實拍效果,Z50 的用戶也可以善用 Picture Control 的設定進行調整。
▣ 風景色彩表現
▶測試條件:光圈先決|權衡式測光|色彩風格:標準預設
風景實拍比較有時間跑不同的地點,四台相機共九組實拍讓各位參考,顏色表現自己可以稍微比較一下,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 X-T30 在「B組」的風景照明顯優於其它三台,因為唯獨它的綠色樹林未受到太陽光暖色調的干擾,綠地、溪水跟藍天的層次分明自成一格,這是小編最激賞的地方。
▣ 各級感光度比較 / 長曝30秒雜訊比較
✅ISO 100~25600(光圈先決|f/6.3|光源:COB LED持續燈|上腳架倒數自拍)
每次測試感光度小編都是抱持著積極謹慎的態度在作業,因為稍不留神可能就會出現誤差,畢竟有四台相機得要輪番上陣測試,所以選擇用 COB LED 持續燈進行間接照明,營造微光的室內效果。四機的構圖範圍均維持一致,且皆以望遠端來拍攝,但不清楚是否是 Kit 鏡品質的差異。
X-T30 與 A6400 從頭到尾的的細節都明顯優於 M6 II 與 Z50,而最終的勝利者我想就是 X-T30,因為它在 ISO 3200 時的毛球上及網點印刷的的細節都比其它三機還要清楚,加上 X-T30 是四機中唯一搭載背照式感光元件的 APS-C 機種,由它勝出我想也是實至名歸。
- M6II/100
- 200
- 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XT30/100
- 200
- 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Z50/100
- 200
- 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A6400/100
- 200
- 400
- 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感光度 ISO 100、f/13、30s 長曝雜訊測試
這項目是長曝 30 秒的測試,原圖裁切後其實看不太到雜訊的表現,所以小編特別用 PS 調高中間值的亮度來比較一番,拉亮後 M6 II 的暗部細節就爆了,但大樓的細節還有,X-T30 的暗部細節還在且沒有色偏問題,Z50 與 A6400 在此時則是有明顯的色彩雜訊。
▣ ±3 EV 動態範圍比較(RAW 拍攝以 LR 拉回)
四機在 EV -3~±0 之前的表現皆為接近,但可以發現 X-T30 對於藍天的詮釋最討喜,到 EV +2 時就能明顯分出高下了,Z50 這時天空的亮部過渡最為自然,至於到 +3 EV 時則是全軍覆沒,這也是為什麼我只測試 EV -3~+3 的原因。
▶測試條件:光圈先決|ISO 100|f/10|權衡式測光|色彩風格:標準預設
▣ 4K 錄影畫質比較(3840 x 2160)
4K 錄影畫質我想也是眾網友關心的項目,小編透過軟體擷取影片中的靜態畫面來進行比較,首先 M6 II 是四機之中唯一採用隔行掃描的機種,因此畫質明顯不如逐行掃描的其它三款相機,100% 檢視時明顯偏軟;Z50 的預設對比稍高,但細節還是勝過 M6 II,可能得選用扁平這類的 Picture Control 來改善。
X-T30 與 A6400 都具備 6K 超取樣的技術,所以在細節的保留上也最豐富,不論是畫面中央或邊緣的磚瓦線條都能清楚辨識,而且這兩款也分別內建 F-Log 與 S-LOG / HLG 的影片拍攝能力,相對來說更適合以 4K 作業。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M6 Mark II | ▲X-T30 |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Z50 | ▲A6400 |
▣ 4K 果凍效應比較(rolling shutter effect)
果凍效應時常出現在電子快門或錄影的情況下,因為感光元件是採用逐行掃描的方式來記錄,如果相機或目標的移動速度過快,造成時間差就容易出現這類的情況,當然掃描速度的快慢也是關鍵;全域快門可以完全抑制這類情況,但這類的機器通常不是平民百姓可以負擔,所以還是要看各家相機廠的調校技術。
M6 II 是四機之中唯一採用隔行掃描的機種,因此它的果凍效應並不像過去的機型那樣明顯,甚至可以說與 X-T30、Z50 平起平坐,但相對也犧牲 4K 應有的畫質...稍嫌可惜;如果看完前面三機最後再看 A6400 的話,從實拍影片中即可看到那明顯的果凍效應,這也是 A6400 的一大劣勢,雖然 4K 的靜態畫質犀利,但如果要拍攝高速移動的目標可就得注意了。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M6 Mark II | ▲X-T30 |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Z50 | ▲A6400 |
▣ 4K 錄影 - 人臉/眼部對焦表現
[embedded content]
- ▶ M6 II:其實在全幅 EOS R 開始 Canon 的無反相機就支援這個功能,只是比較少被人提起,在全身構圖時即可偵測到人臉,不過麻豆靠近約 1/3 身時才成功偵測到眼部。
- ▶ X-T30:這項目由 X-T30 勝出,因為在全身構圖時它就能順利偵測到人眼,且從頭到尾都抓牢牢的,猶如拍照模式下的 A6400!
- ▶ Z50:Z50 在全身構圖時亦可成功偵測到臉部,但可沒有眼部偵測的能力。
- ▶ A6400:A6400 在錄影時僅支援臉部偵測,整體表現與 Z50 相似,而目前 E-Mount 無反之中似乎也只有 A9 II、A7R IV、A6600 少數幾台支援。
▣ 4K 自拍人聲收音表現
- ▶ M6 II:(風聲過濾器:自動 / 衰減器:啟用)M6 II 的人聲收音效果很不錯,同時風聲與環境音的降噪表現也很好,人聲明顯壓過環境音,聆聽者不易受到干擾。
- ▶ X-T30:(風濾鏡:開 / 低頻切除濾鏡:開)XT30 的人聲也算清楚,不過風聲與背景音也收得很清楚,沒有明顯的指向性。
- ▶ Z50:(降低風聲雜音:開 / 衰減器:啟用 / 響應頻率:人聲範圍)Z50 建議可以從 0:14 處開始聽,前面可能沒握好有被干擾到,整體來說人聲的收音效果與 M6 MarkII 很接近都具有基礎的指向性。
- ▶ A6400:(減少風噪音:開)A6400 收音效果聽起來最有臨場感,不會有悶悶的感覺,但缺點就是人聲與環境音全都被收進去,如果是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訪談收音效果應該不錯。
- M6 Mark II
- X-T30
- Z50
- A6400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M6 Mark II | ▲X-T30 |
[embedded content] | [embedded content] |
▲Z50 | ▲A6400 |
▣ 四機綜合測試心得與結語
這四機試用下來其實各有優勢,也因為都是去年推出的 APS-C 中階機,在價格上也已經有不少的調幅,因此三萬元級距的 APS-C 無反(含鏡頭)我認為是有競爭力的,畢竟這價位介於高階消費機與平價全幅機(不含鏡頭)之間,也不容易與手機拍照的客相互重疊群,畢竟 APS-C 在片幅上就存在不小的差異,如果日後搭配大光圈或長焦段鏡頭,彼此間的勝負更是顯著,以下小編就再針對這四款 APS-C 無反做個簡單總結好了!
- ▶ Canon M6 Mark II
在這次的測試比較中,我發現 M6 Mark II 在拍人像時,有相當穩定的自動白平衡,膚色均能維持在同一個檔次,被環境色影響的機會不大;另外因為 4K 是採用交錯掃描的方式擷取,因此果凍效應的抑制效果顯著,可惜也犧牲掉 4k 應有的畫質,最後就是模擬 Vlogger 手持自拍的人聲收音效果最清楚,在沒有外接麥克風的輔助下最具有優勢,而且在 4K 錄影狀態支援臉部及眼部偵測對焦,人像構圖約在 1/3 身時可順利偵測到眼部。
- ▶ Fujifilm X-T30
成熟的「臉部/眼部」對焦表現也是一大賣點,同時也支援到錄影模式下;4K 影片的細節豐富且果凍效應的抑制效果佳,可惜不能翻轉自拍因此較不適合給 Vlogger 作為自拍用途,不過錄影時支援眼部對焦倒是一大賣點,厲害的是全身構圖時就已經可以偵測到眼部(居然比拍照時還厲害?!)。四機操作下來個人覺得還是 X-T30 最直覺,有獨立的快門驅動轉盤、對焦模式轉盤、快門速度轉盤、曝光補償轉盤、外加對焦搖桿,光是這些就能捨去進選單或搭配組合鍵操作的繁雜手續,因而提升拍攝與工作效率。
- ▶ Nikon Z50
以上對決項目之中,優異的動態範圍表現讓小編相當意外,因為它居然勝過搭載背照式感光元件的 X-T30,過曝 +2EV 再拉回的天空明暗色階居然還是如此自然,這點真的是厲害!另外 4K 30fps 的影像細節也稱得上豐富,可惜標準預設的Picture Control 對比度稍高了點,如果用「扁平」來拍攝或許又是另一個結果,另外果凍效應的抑制能力也很不錯,至於人聲的收音效果也在水準之上,下翻螢幕使 Z50 適合搭配指向性麥克風作業。
- ▶ Sony A6400
A6400 海放其它三台 APS-C 無反的功能就是「Real-Time Eye AF」,只有 A6400 在全身構圖時可以順利偵測眼部,且麻豆轉身後對焦框再次鎖定眼部的反應最為靈敏,光是這點就讓不少消費者肯買單了。「Real-Time Eye AF、AF-C、11fps」這組合開下去...舉凡不受控的小小孩、比賽場上的運動員或是正在移動變化姿勢的麻豆,瞬間的表情或動作都可以被記錄下來,而且可以確保對焦點都有落在臉部或眼部上;拍攝者只需要專心在「構圖」上即可。A6400 稍微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錄影時僅支援臉部偵測,目前 E-Mount 無反之中似乎也只有 A9 II、A7R IV、A6600 少數幾台支援。
- ▶ 總結
其實這個特企原訂是二月左右要執行的,但因為中間卡了許多重點新機需要不少時間及心力去執行,所以才被迫一直順延,三萬元左右可以入手中高階的 APS-C 無反我是真心覺得划算,而且這四款無反的實力也絕對足以應付小編自己在採訪與工作上的需求,鏡頭還是可以依照自己喜愛去搭配,畢竟淺景深就是得靠大光圈與焦段的搭配,Kit 鏡就比較難去滿足這項目。希望各位喜歡這次暌違已久的大亂鬥,而這次文末同樣有回文抽獎的活動,特別感謝 Canon、Fujifilm、Nikon、Sony 的熱情贊助!
■ 特別感謝
# 協力攝影:Bryan、Martin、
# 影片拍攝:Harvey、Cody、Ajax
# 影片剪輯後製:Ajax
# Model:倪倪
■ 小惡魔回文抽獎活動
[embedded content]
- 活動辦法:針對本文內容或以上影片發表自己的看法,即符合抽獎資格喔!若複製他人的回覆內容或無意義回文,將不具抽獎資格,歡迎發表高見唷!
- 活動獎項:Canon 相機頸帶 x 1、Fujifilm 繩飾編織手腕帶 x 2、Nikon 防水背包 x 2、Sony 旅行收納包 x 2 (共 7 個名額 - 隨機抽出)
- 活動時間:即刻起至 2020 / 06 / 26 PM 12:00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UUQIs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