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MOBILE01新聞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試駕,科幻想像的現在進行式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講到電動車,很多人直接聯想到的就是 Tesla(特斯拉),這個以偉大發明家命名的品牌,近年來也正為全球汽車市場掀起革命,當然仍有不少傳統教義派的消費者,認為電動車缺乏內燃機汽車那股引擎運轉鼓動感產生的「生命力」。台灣充電設施的基礎建設目前稱不上完善,但為何路上 Tesla 車款的能見度扶搖直上?甚至本回試駕的 Model 3 在上市前更引起各界熱議?透過本回的試駕報導,我來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還記得我第一次試駕電動車的情況,是在大約八年前,有批初代 Nissan Leaf 成為台中市政府的公務用車,協調過後獲得難得的試駕機會,畢竟那是電動車在台灣還是稀世珍寶的時期,我開著 Leaf 在台中市區繞繞,心想儀錶顯示的可行駛里程只有100出頭,開到空曠場地試了一下加速,那種起步即是最大扭力的加速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缺乏充電設備與續航力不足的情況下,僅能淺嚐即止。

幾年過後,Tesla 進軍台灣,陸續試駕過 Model S、Model X 之後,無論是產品成熟度或是新奇有趣的功能,也讓我對電動車的接受度提高不少;隨著許多傳統汽車品牌先後推出電動車產品,我在近年也試駕了多款電動車,包括 Nissan 第二代 Leaf、VW e-Golf、BMW i3、M.Benz EQC 等(過幾天就會試到 Porsche Taycan );不禁會想,我的下一部車會不會就是電動車?


兩年前的法蘭克福車展,我第一次親眼見到 Model 3 的本尊(但 Tesla 並未參展,而是某零配件商的展示車),當時對它的印象就是 Tesla 為了進一步擴增產品線與市佔率,於是推出售價約3.5萬美元的入門電動車,由於預售僅需1000美元,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不過車展所親眼見到的 Model 3 實車,其實組裝品質與細膩度不是讓人很滿意,反倒是 BMW i3 在幾次試駕後愈來愈喜歡,最近還推出了加大電池容量的車型,更符合日常使用需求。

在國外開始交車兩年之後,Model 3 終於在今年八月於台灣正式發表上市,再一次見到實車,卻發現整體質感似乎優化了一些,比較可惜的是沒有白色內裝選項,否則視覺效果會再好一些,台灣販售車型共有三個等級(可參考下面表格),分別是單馬達、後輪驅動的「標準升級版」,以及雙馬達的「長程四驅版」與「性能版」,售價分別是155.99萬元、186.99萬元、214.99萬元。


最近正好第二代Nissan Leaf在台灣上市,正式售價為149萬元,雖然仍是國內售價最低的電動車,但若再考量充電設施的齊全度,以及性能、行駛續航力的比較,價差約7萬元的Model 3標準升級版看起來比較吸引人;這次我們試駕車型為Model 3性能版(Performance),外型部分與其它兩款車型的差異處在於輪圈尺寸、紅色煞車卡鉗與尾翼,性能輸出達到462hp、65.2kgm,我們在本次試駕也進行了加速測試,究竟實際表現是否能像原廠數據一樣驚人,先賣個關子文後會再詳解。


Model 3標配LED頭燈,具備自動遠光燈切換功能,最上端為LED日行燈,LED方向燈在下端位置;長程四驅版與性能版皆搭載LED霧燈。


19吋鋁圈搭配235/40R19輪胎,原廠配胎為Hankook Ventus S1 EVO3,屬於抓地力表現評價不俗的運動型跑胎,鋁圈還以塑膠外蓋包覆,以降低行駛風阻並可增加續航里程。


前方為一處行李廂空間,可放入旅行袋等其他中小型體積物品,看到照片可別酸說怎麼沒有隔熱棉,根本就沒有引擎啊!


充電孔位於左側尾燈旁,外蓋可從車內控制以電動方式啟閉。


Model 3的充電孔採用Tesla自家規格,使用家用交流電或是超級充電站都是同一種插孔設計,但若要使用國內的公共交流電充電站,可透過轉接頭即可充電。


性能版專屬的尾翼採用碳纖維材質,也讓Model 3的視覺效果更具運動感。


尾燈也是全LED設計,低光源環境下的辨識度還不錯。


Model 3採用斜背式設計,但行李廂並非隨著後擋玻璃同時開啟,而是傳統房車的設計方式。


Model 3的內裝設計十分簡潔,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位於中央的15吋液晶螢幕,沒有傳統式儀錶板、沒有空調出風口、甚至也沒有調整後視鏡的實體按鍵;若以比較傳統的造車邏輯來看,似乎違背了許多平時的用車習慣,但若要把Model 3當成是汽車產業的革命,就好比當初智慧型手機問世時,那種將所有功能集結在同一個裝置,而且採用觸控式按鈕的概念相似,老實說剛駕駛Model 3上路時有些不習慣,但隨著時間的累積,反倒是帶來一些全新的思維。


這組15吋觸控螢幕採用橫置式設計,之所以與Model S、Model X的直列式螢幕不同,主要是Model 3並沒有配置儀錶板,因此橫式螢幕靠近駕駛人的一側,就會提供時速、快速控制鍵等功能。


坐在Model 3的駕駛座向前方看過去,就是這麼地樸實無華且...


上車第一件事就是調整座位,Model 3的方向盤位置需要先從中央螢幕開啟調整功能,再用方向盤左側的滾輪調整位置。


除了方向盤位置之外,車外左右後視鏡的鏡片角度也是要靠方向盤滾輪調整。


排檔桿位於方向盤右側,與大部分的賓士車款相同,若要使用自動跟車或自動駕駛輔助功能時,只要將排檔桿向下撥即可快速啟動,操作方式相當簡便。


左側撥桿為方向燈、閃爍遠光燈與雨刷噴水功能。


如果要控制雨刷的作動間隔,也要透過中央螢幕內的選單操作,試駕當天是雨天,這點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才能適應。


雖然沒看到空調出風口設計,但其實是整合在儀錶台內,營造相當好的整體視覺感。


空調溫度、風量同樣要從中央螢幕控制,若要調整出風方向,可以直接用手拉螢幕內的出風位置,實際的冷房效果我覺得相當好。


從任何角度看過去,Model 3的內裝就是如此地簡潔,但必須說這次試駕的新車,比起兩年前見到的展示車擁有較好的組裝品質。


中控台下方的外蓋開啟後,下方擁有相當大的置物空間,前方兩個小孔為USB插槽,若插入USB隨身碟搭配「哨兵模式」,即可紀錄車輛外部攝影機的影像。


放入一瓶舒跑還剩很多的空間,突然想到Tesla在最近推出V10版軟體,中控台螢幕可播放Nexflix電影,這個空間放桶爆米花相當應景。


這個位置是放置手機的地方,將底部膠墊翻開後,可以見到兩組導線槽,可搭配原廠推出的USB連接線,從下方的USB插孔拉至上方,即可提供手機使用。


中央扶手前方為雙杯架配置,周圍的鋼琴烤漆面板不容易維護,擦拭時要特別留心。


由於Model 3的手套箱位置比較前面,所以副手座前方空間相當寬裕,照片中的空間示範,其實乘坐位置比起一般車型還要再前面一些。


座椅包覆性一般,不過頭枕泡棉的厚度恰到好處,椅面長度則短了些,所以大腿的支撐度仍有加強空間。


全景式玻璃車頂為Model 3全車系標配,採用深色玻璃具有抗紅外線、紫外線功能,試駕當天氣溫不高且未出太陽,所以無法實際感受其隔熱效果,但下大雨時雨滴直接打在車頂的聲音較大,是需要適應的部分。


遮陽板翻下後,具有附LED照明的化妝鏡,折疊式外蓋採用磁吸原理,也可用來放停車票卡或小型紙張。


中控台周圍沒有實體按鍵,因此故障警示燈按鍵移到車內後視鏡上方的位置。


由於副手座可以調整至比較前面的位置就擁有充裕的乘坐空間,因此後座的膝部空間也有出色表現,尤其底板為完全平坦的設計,腿部伸展空間充足,不過頭頂壓迫感就比較明顯。(示範人員身高175公分)


後座設置了空調出風口,下方還有兩組USB插槽。


前車門內側的置物空間也屬寬裕,門把旁僅有四組電動窗開關。


打開車門的方式比較特別,採用按鍵式設計,操作時也需要稍微適應一下。


後車門旁的置物空間同樣充足,同時可見到電動窗與車門開啟按鍵。


後行李廂容積為425公升,可從中控台螢幕控制開啟,也能從車外直接打開行李廂蓋。


行李廂底板下方還有一處隱藏置物空間,可用來收納旅行用充電線等物品。


接著來介紹中控台螢幕中有哪些控制功能;可以看到選單包括車燈、車鎖、顯示、駕駛、自動輔助駕駛、導航、安全與保全、維修、軟體等選項,照片中顯示的則是需要快速調整功能的快速控制選單,包括車燈啓閉、後視鏡與方向盤調整、車窗鎖、螢幕亮度等。


車燈控制選單中,可以調整室內燈、環境燈,以及自動遠光燈、下車後頭燈亮起等功能。


這個項目是控制螢幕顯示模式與亮度調整、系統語言等;畫面清潔模式啟動後,螢幕會變成全黑,比較容易看出螢幕表面的髒污位置。


駕駛選單與動力輸出特性有關,其中加速模式具有舒適與跑車兩個選項,轉向模式便是方向盤回饋力道,再生煞車其實就是回充電力的回饋力道,如果開啟標準模式,車輛滑行時就會感覺到明顯的阻力,適合用於連續下坡路況。


開啟賽道模式時,所有的設定都會以輸出最大動力為主,同時會停用或限制車身穩定系統介入的時機,一般道路駕駛不建議使用此模式。


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選單可以調整ACC啟動時與前方車輛之間的距離,並可開啟自動轉向輔助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車道維持系統,車速限制也可從此選單中調整;在啟動駕駛輔助功能時,系統會自動抓取道路速度標誌設定速限,旁邊的偏離值調整就可進一步微調速度(上限為正負10km/h),例如偏離值調整至+10,當道路速度標示為50km/h,啟動Autopilot時速限就會設定在60km/h。


下方還有更多項目可以調整,包括前撞預警的介入時機、車道偏離的預警方式等。


導航選單主要是控制語音音量、路線規劃方式等。


哨兵模式可在車輛停放時,以車外攝影機偵測周邊情況,如果有人接近車輛即可發出警告並錄製畫面,如果車窗遭到破壞,車輛便會自動發出極大聲響與燈光,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警示,哨兵模式可以設定排除住家、辦公室等地點,以免自家人靠近車輛觸發警報的情形。


螢幕左側(靠近駕駛人側)選單提供幾項駕駛人操作頻率比較高的功能,包括雨刷作動頻率、前後行李廂蓋開啟、充電孔外蓋開啟,以及時速、檔位、電量等資訊顯示。


電力選單可以看到車輛電量等資訊,也可以設定充電時間(插上家用充電的狀態下)。


導航地圖整合了即時路況功能,也可選擇導航至附近的充電站設施。


如果手機安裝了Tesla專屬APP,在充電選單中也可看到附近的超級充電站位置以及剩餘的充電空位資訊。


試駕過程也體驗了一下超級充電站的使用,按照導航指示來到花博園區的超級充電站,進場時剛好只剩下一個空位,停妥後打開充電座外蓋,插入超充插頭就會自動開始充電。


充電時中控台螢幕會顯示狀態資訊,包括充至目標電量所需時間、充電效能等。


使用超級充電站時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是超級充電座採用成雙配對,例如花博園區的充電座就標示「1A/1B」、「2A/2B」、「3A/3B」,例如我使用的3B充電座,如果隔壁的3A同時有其他車輛充電,充電效率就會下降,所以在使用超級充電站時,如果空位充足,盡量避免停在隔壁有車的情況,如此一來自己與其他用戶都會擁有較快的充電速度。


「召喚」是我個人最愛的功能之一,安裝專屬APP並連動車輛之後,便可使用手機進行控制;各位開車的朋友們應該都會遇到一個狀況,就是停車時兩旁空間較窄,造成難以打開車門進出的情形,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召喚功能,控制車輛在狹窄的區域中向前或往後駛出,而當車輛偵測前方或後方有人走過或障礙物時,車輛就會自動停止。


介紹完Model 3的各項功能使用方式後,接著要跟大家分享實際駕駛感受;過去曾經試駕的Model S與Model X,車身尺碼較大加上車重都超過2公噸,雖然直線加速的衝刺力道驚人,但過彎時能明顯感覺到沈重的轉向反應,難免會有種不夠均衡的操控感受;Model 3的車身尺碼接近M.Benz C-Class、BMW 3系列等車,駕駛人對於車輛的掌握度先天就優於體型較大的Model S與Model X,再加上車重能控制在2公噸內,以本回試駕的Model 3性能版為例,1860kg的車重比起Model S少了200公斤左右,因此實際駕駛感受較為俐落,那種沈重的轉向感受也未出現在Model 3身上。


以舒適模式的方式在市區內行駛,能發現Model 3的動力輸出仍然相當充沛,趁著前方無車重踩加速踏板,瞬間衝出的力道比起客機起飛還要強勁許多,身體幾乎深陷椅背中;本回試駕的Model 3性能版採用前後共兩具馬達的配置(構成四驅系統),最大動力輸出為462hp、65.2kgm,帶來飽滿且反應迅速的動力反應,我們以D-Box進行實測,測得0~100km/h加速僅需3.5秒就可完成,而且測試時降雨且路面溼滑,如果環境條件再好一些,理論上可以測得更好的成績。


與Model 3相處一整天之後,雖然說本車還是有些小地方需要改善,例如部分功能需要進入中控台螢幕才能控制,有點像是Tesla為了刻意將所有功能整合在一起而做的設計,有點過猶不及的感覺,另外還有座椅本身的舒適度可再加強、車門進出時容易踢到的一些細節之外,基本上Model 3的整體表現讓人滿意且感到新奇。

如果你正有入手電動車的計畫,其實綜觀價格帶相近的產品,Model 3以出色的性能表現、行駛續航力,以及完整的充電網等,只要家裡能順利安裝充電座,Model 3足以應付每日所需;無儀錶、改以大型液晶螢幕代替多數控制功能的設計,起初有些不習慣,但適應後卻又覺得簡單便利;正當汽車面對電動車浪潮的革命時,消費者也須同時調整對車輛的傳統認知,從前小時候在科幻電影看過的劇情,如今已是現在進行式!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規格諸元表


動力型式:前後軸雙馬達
電池容量:75kWh
最大馬力:462hp
最大扭力:65.2kgm
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單速無段式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雙A臂
後懸吊結構:多連桿
輪胎規格:235/40R19
車身尺寸:4694mm x 1850mm x 1443mm
軸距:2875mm
車重:1860kg
電池續航力:530公里(原廠數據)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本篇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觀點,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小惡魔超跑啟動版泡泡騷,共5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19年10月6日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oqz7L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