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小編已經拿到華碩 ROG Phone 大全套,也對這款「重新定義」電競手機的產品做了簡單開箱。 ROG Phone 本體登場時就已經夠驚艷,還有海量配件加持,然而對預算比較不足的玩家來說,首要的感受應該就是:「到底買單機就好,還是要加配件呢?」本篇將針對手機本體做比較深度的介紹,也會納入不少小編在使用時的感受,希望能為有興趣的玩家帶來些參考!
首先螢幕部分,ROG Phone 採用 6 吋 18:9 比例無瀏海的高佔比(84.5 %)AMOLED 螢幕,解析度為 2,160 x 1,080 FHD+。並支援 DCI-P3 108% 廣色域、10,000:1 對比度、1ms 反應時間以及最高 90Hz 更新率等規格。
另外,這次 ROG Phone,在桌面以及 UI 設計上,也採用了頗具電競風格的紅色以及特殊 APP Icon 圖示設計,非原生的 APP 外圈會有一圈紅色外,原生 APP 的圖示也有做不同設計;另外,再開啟 X-Mode 時,原生的 APP 圖案也會變成紅色,看起來戰鬥氣息相當高啊。
- 特殊icon
- X-mode
這邊則是螢幕的基本設定介面,也延續了 ZenFone 5 的智慧亮屏、並有 Always-on Panel、畫面更新率、導覽列、以及色域調整等不同功能。順便提一下從截圖可以看到,整體設定上也採用了頗電競的深色底搭配紅橘的色調做搭配。
- 設定
- 設定
虛擬按鍵(導覽列)部分也有一般的三鍵配置,可調整兩種方向排列之餘;也具備目前旗艦機種大概都有的手勢操作。
- 導覽列
- 虛擬按鍵選擇
- 導覽手勢
- 導覽手勢
- 導覽手勢
多工鍵(這邊叫做最近使用應用程式鍵)可以設定為長按變多視窗,或是螢幕截圖功能;針對截圖功能上,也有專屬的設定介面。
- 多工鍵快捷鍵
- 截圖設定
由於 ROG Phone 螢幕規格為 AMOLED,因此也具備 Always-on Panel(一般好像都叫 Display?)恆亮螢幕,這邊可以選擇三種時鐘樣式,設計上也是蠻有科技感的。
- Always-on Panel 設定
- 3 種圖示
螢幕主打的 DCI-P3 108% 廣色域,也有專屬的 Splendid 設定可調,並整合藍光護眼、色溫調整等基本螢幕調控之餘,針對色域也能調整廣、標準以及自定義等三種選項。
- 色溫調整
- 色彩模式
- 色域調整
螢幕更新率則可從 60Hz 與 90Hz 兩種選項做調整。這邊要注意的是外接螢幕時,無法動態調整外,也會因應外接螢幕裝置的支援度,以及遊戲本身做改變。
先前提到 X-Mode 開啟時,有專屬桌布顯示效果,其實 ROG Phone 也提供另外兩款動態桌布效果;不過不能透過 X-Mode 變化,而是在手機不同角度下,模擬光影的變化(看第一張就知道是華碩定番的放射同心圓啊)。另外,也有以電競為概念的不同主題可以選擇。
- 動態桌布
- 相關主題
機背正如先前所介紹的,採用類似 Cyperpunk 概念的線條設計,也有 ROG 敗家之眼搭配 Aura Syne 同步燈效的呼吸燈外,右側(這邊的下方),則是搭載"GameCool System"散熱系統,並與康寧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做異質材質設計,散熱部分稍晚也會有專區撰述。
在主相機的下方線條處,具備 NFC 感應區域外,下方的長方形區塊則是指紋辨識區域,這樣的造型對辨識上有沒有差別?小編自己是覺得碰觸時會有點不習慣,但速度一樣是可靠的;另外,也可透過設定方式,下滑指紋辨識器時,就能叫出控制中心。
四向部分也來複習一下,機底與機頂可以看到天線的設計,而機底配有 USB-C 連接埠以及 3.5mm 耳機孔;機頂則有個 mic;左側設有 nasoSIM+microSD 3 選 2 卡槽,中央則是 ROG Phone 最大亮點,也就是專供海量配件連接的客製化 48pin 連接埠,在最下方則是有供 AirTriggers 使用的超音波感測器。右側則是基本的音量與電源啟閉鍵,在左、右兩側也有特殊圖案雕刻,是給橫向打 Gmae 時使用的 AirTriggers 感應區塊。
- 機底
- 機頂
- 左側
- 右側
這邊也把保護套卸下,看一下這次特別設計的 48pin 連接埠,主要規格支援 USB3.1 gen1 / DP 1.4(4K) / QC3.0+QC4.0/PD3.0) 快充等,透過配件轉接後就能作為不同配件,或是充電等用途。至於側邊設計上,華碩這邊給了個「一刀流」的名稱,可以發現側面沒有像 ZenFone 系列有著明顯的鑽石切割,僅在接近螢幕處有,側面其他部分則是以一道弧線來貫穿整個機側。
一般小編都會把相機先作介紹,不過 ROG Phone 這次功能相較其他手機,實在是有很多不一樣,所以這邊就先把功能作為介紹的重點~
◈遊戲專屬功能
有用過 ROG 電競筆電的同學(其實一般電競筆電也是啦.....),可以發現在筆電內通常都設有專屬的 Game Center 遊戲中心藉此檢視 CPU 溫度,以及各式遊戲的相關設定選項,定位為電競手機的 ROG Phone,自然也是少不了這項功能。
◆遊戲中心與工作列
在主介面中可以看到,介面真的相當遊戲中心之餘,中央設有手機背蓋的溫度估計值,一旁也有 CPU、GPU、RAM 與 ROM 的使用狀況,中央為 AeroActive Cooler 主動散熱器與其他風扇配件專屬的風扇功能(這個配件篇再來一併介紹)外,最下方也有 ROG Phone 最炫砲的 Aura Sync 同步燈效調整介面。
- 遊戲中心
- 遊戲中心
- 遊戲中心
先來說說 Aura Sync 同步燈效的調整介面,可以在 X 模式下開啟燈效,並可設定靜態、脈動、頻繁與色彩循環四種模式,在各個模式下也能單獨調整顏色、亮度與速度;另外,也能在相同的 Wi-Fi 環境之下,與其他 ROG Phone 做同步,可惜還不能跟 ROG 的電競筆電與其他配件做同步啊!
- Aura 燈效
- Aura 燈效
- Aura 燈效
- Aura 燈效
這邊也附上先前小編拍攝的影片給大家參考一下.....
[embedded content]
專屬遊戲的設定部分,則是可開啟遊戲內的工具列、效能資訊管理、錄影的解析度、音源,以及直播(提供 Twitch 與 Youtube)的相關設定;比較特別的是,如果有安裝風扇的相關配件,則是可以在需要使用內建麥克風時,關閉風扇的方式,來避免收到雜音的狀況。
- 設定
- 設定
- 設定
遊戲內的工具列部分,則是可以在虛擬按鍵的最上方(搖桿圖示)做開啟,可以看見內有基本的加速器(清除不必要的 APP 釋放 RAM)、稍晚會介紹的 AirTriggers 超音波按鍵、遊戲巨集、錄影、直播等選項外,也有防止誤觸的鎖鍵、勿擾模式、檢視 CPU、GPU 與 Fps 等資訊的效能資訊、鎖定亮度等實用功能。
- 遊戲工具列
- 遊戲工具列
- 遊戲工具列
◆邊框可壓、變虛擬按鍵的 AirTriggers
在 ROG Phone 發表與開箱時,都有提到 AirTriggers 這項功能,其是利用超音波的方式,來完成直向以及橫向的虛擬按鍵操控。直向的感受其實頗似 hTC 的 Edge Sense,橫向則是硬生生讓手機多了 L1 / R1 兩個虛擬按鍵,也能說是 ROG Phone 定位在電競手機上,解鎖手機實體按鍵幾乎沒有的萬靈丹啊。
先來看一下 AirTriggers 的基本設計,有使用過 Google Pixel 2,或是配置 hTC Edge Sense 手機的朋友應該不陌生.....能透過短、長握壓的方式來定義不同的捷徑,想要開啟特定 APP,或是截圖等方式都不是問題;另外,因應每人手力不同的精確壓力調整也同步具備。
- AirTriggers 設定
- AirTriggers 設定
- 短壓設定
- 長壓設定
- 力道調整
看完設定之後,可以發現在直立時可以透過類似 hTC 的 Edge Sense 方式,握壓左右兩側來開啟功能,小編比較常用的,就是切換效能模式 X-Mode,且搭配專屬的動態桌布也會有頗為酷炫的特效。當然要設定截圖也不是不行,不過利用電源與音量下鍵,或是多工鍵就能截圖,比起按鍵不能截圖的 U12+ 來說算是有更多選擇,這點還是看個人使用習慣去做設定。
[embedded content]
AirTriggers 價值最大的地方,就是在橫向玩遊戲時,能透過兩個虛擬按鍵做定位,定位到 APP 中的虛擬按鍵區塊,如此就能在遊玩時,以左右手食指點擊邊框,來做出類似玩掌機的 L1 / R1 按鍵。
- 虛擬位置調整
- 虛擬位置調整
這裡也提供一下實際遊玩的情境,可以發現在點擊時,原本定位的地方會出現紅、藍的圓圈示意。
◆FPS 測試
接下來看一下 ROG Phone 在玩遊戲時的 FPS 幀率表現,下面幾組的照片除非有特別說明,不然都是開啟 X-Mode 模式做測試的。首先是以 2D 圖案為主的《跑跑薑餅人》,這邊不意外的獲得接近 60fps 的 58 fps 成績。
再來以是有著 3D 物件的《RO 仙境傳說 守護永恆的愛》以及最近相當夯的《黑色沙漠 Mobile》兩款遊戲,則是得到近似 30fps 的成績(在截圖或是切回 APP 時,會發生 Fps 增加的狀況,這兩款遊戲以平均來說,大概都是 30fps 的水準)。
- 跑跑薑餅人FPS測試
- RO FPS測試
- 黑色沙漠FPS測試
接下來以一般模式,開啟 WebGL Aquarium 測試網頁看在不同數量的 3D 物件(這邊是魚.....),Fps 表現會如何。5,000 隻魚得出 60fps 的成績、10,000 隻則是 33fps、15,000 與 20,000 隻則進一步下滑至 18 / 10fps。
- WebGL Aquarium 一般測試
- WebGL Aquarium 一般測試
- WebGL Aquarium 一般測試
- WebGL Aquarium 一般測試
開啟 X-Mode 後以同樣的條件測試,5,000 / 10,000 / 15,000 / 20,000 隻魚的 Fps 成績分別為 60 / 34 / 18 / 10,與一般模式的差別其實不大。
- WebGL Aquarium X-mode測試
- WebGL Aquarium X-mode測試
- WebGL Aquarium X-mode測試
- WebGL Aquarium X-mode測試
◆溫度與效能測試
先前曾經提到,ROG Phone 在散熱上採用了"GameCool System"散熱系統,這個散熱系統分為三層,底層為 3D Vapor-Chamber 導熱板,板內設有供散熱液體來幫助 CPU 溫度擴散,中央則有一層銅散熱器(Copper Heat Spreader)來包覆電路板,也稱為「全銅中框導熱技術」讓散熱更快速。
最頂層則是採用石墨板散熱板(Carbon Cooling Pad )進一步強化散熱效果,接下來也以不同遊戲,搭配遊戲中心、安兔兔的紀錄,以及 FLIR 感熱鏡頭來檢視(還有手感受的溫度),看看再跑遊戲時,ROG Phone 是否會遇到過熱的狀況。
首先是剛剛 fps 表現優異的《跑跑薑餅人》,這邊就先拿一般模式來試一下水溫.....在未測試前,背蓋溫度為 26 度、電池與 CPU 分別為 31 / 35.2 度。在跑遊戲 10 分後,背蓋溫度提升至 31 度,電池與 CPU 則是上升至 35 / 40.1 度;20 分鐘後背蓋為 32 度,電池與 CPU 為 36 / 42.8 度。在跑完 20 分鐘後,小編以手握持後蓋,是有點溫溫的但不到燙手外,遊戲的表現也沒有受到影響。
- 起始背蓋26度
- 起始電池31/CPU35.2度
- 10分後背蓋31度
- 10分後電池35/CPU40.1度
- 20分後背蓋32度
- 20分後電池36/CPU42.8度
同步以 FLIR 感熱相機,以螢幕中央為點做拍攝,起始時的溫度約 30 度上下,10 分後為 36 度上下,20 分後則是降回 30 接近 31 度的範圍中。
- 跑跑薑餅人起始
- [embedded content]
- 跑跑薑餅人10分
- [embedded content]
- 跑跑薑餅人20分
- [embedded content]
接下來則是需要些許效能的《RO 仙境傳說 守護永恆的愛》,起初也同樣以一般模式,並關閉省電模式做測試。起初背蓋的溫度為 26 度,電池與 CPU 則是 31 / 32.5 度;運轉 10 分後,背蓋溫度提升為 33 度,電池 / CPU 則是 36 與頗高的 58.4 度;跑遊戲至 20 分後,背蓋溫度為 34 度,電池 / CPU 則是 37 與頗高的 43.5 度,這邊 CPU 的溫度有明顯下降。
- 起始背蓋26度
- 起始電池31/CPU32.5度
- 10分後背蓋33度
- 10分後電池36/CPU58.4度
- 20分後背蓋34度
- 20分後電池37/CPU43.5度
同步以 FLIR 鏡頭拍攝起始、10 分與 20 分後的螢幕溫度變化,分別是 26.5 上下 / 32.7 上下 / 32.6 度上下,可以發現可能是效能需求的關係,這邊的溫度反應跟《跑跑薑餅人》相比就有點差別。
- RO 一般模式起始
- [embedded content]
- RO 一般模式10分
- [embedded content]
- RO 一般模式20分
- [embedded content]
接下來等待手機溫度回穩後,改以 X-Mode 模式來跑《RO 仙境傳說 守護永恆的愛》。起始背蓋溫度為 32 度,電池與 CPU 為 35 / 46.4 度;10 分後背蓋 / 電池 / CPU 則是 33 / 36 / 40.5;20 分後背蓋 / 電池 / CPU 則分別 33 / 36 / 41.5 度。可以發現雖然平均溫度與一般模式相比高了一些,但最高點溫度算是有做抑制。
- 起始背蓋32度
- 起始電池35/CPU46.4度
- 10分後背蓋33度
- 10分後電池36/CPU40.5度
- 20分後背蓋33度
- 20分後電池36/CPU41.5度
同樣以 FLIR 熱感應相機測試 X-Mode 下的螢幕溫度。起始、10 分後與 20 分後為 25 度上下 / 32 度上下 / 33 度上下;與一般模式的結果其實相去不遠。
- RO X模式起始
- [embedded content]
- RO X模式10分
- [embedded content]
- RO X模式20分
- [embedded content]
最後同樣以一般模式運行《黑色沙漠 Mobile》,起始背蓋、電池與 CPU 溫度為 27 / 31 / 38.5 度;10 分後依序為 33 / 36 / 41.8 度;20 分後則是 33 / 36 / 40.1 度。可以發現溫度最高也是在運行 10 分後。
- 起始背蓋27度
- 起始電池31/CPU38.5度
- 10分後背蓋33度
- 10分後電池36/CPU41.8度
- 20分後背蓋33度
- 20分後電池36/CPU40.1度
FLIR 熱感應攝影機照射時,起始、10 分與 20 分後的螢幕約略平均溫度則分別是 28 / 30 / 30 度。
- 黑色沙漠M一般模式起始
- [embedded content]
- 黑色沙漠M一般模式10分
- [embedded content]
- 黑色沙漠M一般模式20分
- [embedded content]
同樣等待手機溫度稍降後,再以 X-Mode 模式運作《黑色沙漠 Mobile》,起始的背蓋、電池與 CPU 溫度各為 29 / 34 / 37.5 度;十分後為 33 / 36 / 42.1 度;20 分後則是 33 / 37 / 42.1 度。
- 起始背蓋29度
- 起始電池34/CPU37.5度
- 10分後背蓋33度
- 10分後電池36/CPU42.1度
- 20分後背蓋33度
- 20分後電池37/CPU42.1度
最後以 FLIR 熱感應相機,拍攝 X-Mode 下《黑色沙漠 Mobile》的螢幕溫度,起始、10 分後與 20 分後溫度分別是,30 / 31 / 31 度。不過在測試這三款遊戲時,手機整體溫度其實都算是溫溫的,少有發生有明顯燙手的感受。
- 黑色沙漠M X模式起始
- [embedded content]
- 黑色沙漠M X模式10分
- [embedded content]
- 黑色沙漠M X模式20分
- [embedded content]
跑分部分 ROG Phone 配置高通 S845 2.96GHz 八核心處理器與 8GB LPDDR4 RAM,這邊也以安兔兔做一般模式與 X-Mode 做不同次的跑分,在一般模式下其實就可以很輕易的達到 29 萬大關,得出 296,618 分;至於開啟 X-Mode 後,也破了 30 萬大關,來到 301,702 分;但小編其實跑了幾次才破了 30 萬分,其實差別不大的狀況之下,ROG Phone 的效能基本上也是模範生了。
- 一般模式
- X-Mode
電力部分 ROG Phone 內建 4,000mAh 電量,快充部分支援 33 分達 60% 電量的 HYPERCHARGE 快充,以及 QC 4.0、PD 3.0 等規格。變壓器最高可達 10V 3A 30W,但要注意的是變壓器為 USB-C to USB-C,因此想要沿用舊機 USB-A 轉 USB-C 的同學可能要注意一下~
在續航力的測試部分,小編也按照以往的標準,連接 Wi-Fi、亮度固定在 50%,並關閉藍牙與 GPS 定位功能,並分成一般與 X-Mode 運行 PCMark 2.0 續航力測試,最後一般模式得出 8 小時 42 分,X-Mode 則是 7 小時 8 分的成績,算是有一些差距,但這個結果好像跟其他媒體不太一樣....可能跟工程機也有關係,小編找時間會多做幾次交叉測試。
- 一般模式
- X-Mode
充電速度部分,這邊則是以原廠的充電線材與充電器,在 15% 時開始充電,由於電力紀錄 APP 小編設定 10 分紀錄一次的狀況,可以發現在 30 分鐘後,電量就衝到了 60%,1 小時候 20 分鐘後則是到了 99%,但看一下上方的電量與時間,其實在 1 小時 24 分後就到了 100%。
在電量的設定部分,大抵與 ZenFone 5 的功能差別不大,也有專屬的電力達人與智慧充電設定,比較特別的是可透過 TwinView 雙螢幕基座來對手機充電,這邊同樣在第三篇配件介紹時會做比較詳細的著墨~
- 電池設定
- 電力達人
- 智慧充電
◈一般功能
終於來到比較偏向一般手機的功能設定介面了.....ROG Phone 在手機的設定上,其實與 ZenFone 5 差別不會太多,但還是有些微細項有些不同,接下來小編也會做一些敘述~這邊先看主設定選單吧!
- 主設定
- 主設定
在螢幕下滑的控制中心,一樣有著電競化的圖案設定,以及相當多的功能快捷鍵可供選擇外,也有供 WiGig 無線投影底座、AirTriggers 超音波按鍵以及 HDR 視覺、X 模式等不同相關功能可用。(連 Spotify 無線模式也有~)
- 控制中心
- 編輯選單
- 編輯選單
- 編輯選單
關於安全性設定的功能上,指紋與臉部辨識的步驟差不多;但與一般 Android 手機比較不一樣的是,設定密碼時不能使用單純的數字組合,一定需要有 1 個英文字母與 4 個字元以上的密碼設定。這點對怕麻煩的人來說是有點不便,不過強迫保護手機安全性,也算是不錯啦~
- 安全性設定
- 安全性設定
- 密碼設定
- 指紋建立
- 臉部辨識
連接設定部分則是基本的 Wi-Fi、藍牙與行動網路、雙 SIM 卡設定之餘,比較特別的地方是 WiGig 與無線投影基座設定,這部分在下一篇也會提到~
- 連接設定
- 雙 Sim 卡介面
一開始也有提到,ROG Phone 在兩側(直立的話則是機頂與機底)金銅色的地方,則具備雙喇叭功能。音效的規格部分,配置 NXP9874 擴大器、支援 24bit/192KHz Hi-Res、DTS X:Ultra 以及高通 aptX 等規格。
這邊也來看一下音效與震動的相關設定,一樣有著定番的音效魔術師 ZenFone 5 而來的智慧來電響鈴外,比較特別的是畢竟是電競手機,在震動的設定,以及模式選擇上可以說相當多元.....並有嘈雜環境下使用的戶外模式(不過聽感上雖然變大聲,音質上還是有差距就是了)。
- 音效設定
- 音效設定
- 震動設定
- 震動模式
- 音效魔術師
- 可選戶外模式
進階功能這邊,除了 AirTriggers 是新功能外,大多功能應該 ZenFone 用戶都不陌生吧.....
- 進階功能
- 進階功能
頗受不少華碩使用者愛好的 ZenMotion,在 ROG Phone 上也能看見。
- ZenMotion
- ZenMotion
另外,也有 APP 分身、以及從 ZenFone 5 而來的 ZenMoji、加速瀏覽器的 OptiFlex、智慧充電、智慧亮屏等。
- APP分身
- ZenMoji
- 智慧功能
更新選項中也按照慣例換了敗家之眼的 ROG 廠徽,但以小編的印象,休眠一般最長都可以選到 30 分鐘,不過 ROG Phone 最長只有 10 分鐘可以選,這點要特別注意一下。
- 休眠時間
- 更新選項
ROG Phone 在主相機的規格上,基本上延續 ZenFone 5 / 5Z 的標準 + 廣角解決方案,相位對焦也是 0.03s,並有四軸光學防手震。主鏡頭也同樣採用 SONY IMX363 感光元件(1/2.55 吋,1.4um 單位畫素)。標準鏡頭也同樣配置 1,200 萬畫素,但 ROG Phone 光圈為 f/1.7,比 ZenFone 5 / 5Z 的 f/1.8 大了一些,官方也號稱低光環境可從 5 倍感光提升至 6.2 倍;但焦距從 ZF5 / ZF5Z 的 24mm 焦段,稍微提升至 26.6mm(視野從 83 變 73.2 度)。副鏡頭也是同樣的 120 度等效 12mm 超廣角相機。
前鏡頭部分,ROG Phone 則是相同的 800 萬畫素 f/2.0 光圈,等效焦距為 24mm,看一下拍攝功能似乎針對夜間 HDR 與人像景深有所差別,但因為時間有點趕.....下面範例就沒有自拍的樣張,找時間做集評的時候再來比對一下~
相機介面部分,ROG Phone 與 ZenFone 5 雙機也類似,上排有著基本的功能選單,在快門鍵上方也有標準與廣角切換鍵,也有最大模擬 f/0.95 的景深模式;另外,先前在 ZF5 上可以看到的 AI 智慧場景也有搭配在 ROG Phone 上 。
- 相機介面
- 景深效果
- 模式選擇
- AI 智慧場景模式
設定介面則是蠻簡潔的,且是採白底設計,大部分規格與功能與 ZenFone 5 真的差別不大;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有專屬的 ROG 浮水印之餘;也搭載大部分旗艦手機都有的 Google Lens 辨識功能。
- 設定介面
- 影片畫質與其他設定
- 支援 Google Lens
- Google Len 配置
看了上述簡單介紹 ROG Phone 的相機規格後,除了焦段稍微沒那麼廣、光圈稍大一些之餘,基本上規格與 ZenFone 5 / 5Z 差別是不大的。這邊也先從日拍開始看起,可以發現在一般模式下,由於光源較強的狀況,可以發現整體亮度是有點偏暗的,畫質部分可以看見是走些微抹除路線的,但招牌的電話,以及貨車另外塗的車牌都算是可以辨識。
開啟 HDR 模式後,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整體亮度變的討喜不少,藍天與建築物的亮度都變得相當討喜,但一般 HDR 因為疊圖會變得比較銳利的狀況,在這組則是沒有發生。值得一提的是,兩張照片在邊緣的畫質處理都做得不錯,沒有出現邊緣衰弱的狀況。
第二組同樣是在光源充足,甚至在中央偏左可以看到逆光的日間場景,一般模式下可以發現中央白雲處有稍微過曝,而因為逆光影響,背光的數目與建築則是有些對比較低,甚至有些鬆散的狀況發生。
開啟 HDR 之後,可以看見藍天與白雲的亮度有著明顯回歸,整體細節都有做出來,雖然逆光畫質減弱的狀況還是有存在,但左方的樹木畫質以及細節也有提升的狀況。
接下來則是室內光源昏暗一些的拉麵店中拍攝食物,一般模式下拉麵與煎餃(對那是煎餃.....)的表現算是不過不失,亮度呈現上比較普通一些,畫質表現也算是不錯;在開啟 HDR 模式後,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亮度顯示變得相對討喜,色溫上則是比較偏暖色,以小編的觀點來看,會覺得拉麵的色溫算是最剛好,煎餃雖然也討喜,就有點偏暖了。
接下來這兩組照片,則是標準與超廣角的對比,可以發現兩組在色調上並無太多差異,HDR 開啟前後,色溫與光影也有改變;不過超廣角畢竟畫素與超廣角的關係,在畫質上與標準相比還是有些差異存在的。但超廣角相當震撼的視角呈現也是維持 Zenfone 系列的調性。
最後則是夜景表現,由於 ROG Phone 配置 f/1.7 光圈,夜景就 ZenFone 5 / 5Z 來說,應該是要好上一點的。這邊先以自動測光的方式拍攝信義區夜景,可以發現在 101 以及右方的道路(應該是忠孝東路吧?),是有一些過曝的狀況,在硬拉亮度的狀況之下,放大檢視畫質就有一些鬆散的狀況了(尤其是左側大巨蛋的地方)。
開啟 HDR 後,忠孝東路以及 101 的亮度有明顯改善,色溫則是有稍微偏黃,放大檢視畫質可以發現還是有些鬆散狀況,但以中央亮度覺族的建築來看,雜訊可以看出有抑制的現象,左方馬路的「公車左轉專用」還算可以辨識,而最左方的招牌,部分數字與字體也算是有變得清晰一些.....勉強能看到洽與 307 的電話號碼。
再來同樣是夜景,這邊將地點換到忠孝東路上,可以發現一般模式之下,亮度最高的招牌、車燈都有出現過曝現象,畫質也是與上一組調性差不多;開啟 HDR 後,道路的亮度就回歸正常水準,且暗部的亮度也沒有被同時提升,看縮圖的感覺上,已經是張不錯的照片了。
從上面兩組可以發現,ROG Phone 在夜景自動測光時,還是會有亮部過曝的現象,小編這邊也多拍了一組點測光調整曝光的範例給網友參考。可以發現在一般模式時,道路還是有過曝的現象,但天空與一旁建築的黑,就來的比較純粹;開啟 HDR 後,過曝的道路也恢復正常亮度,且天空一樣維持較暗,而不是好像被光害污染的樣子,建議拍夜景時還是手動測個光吧~
測到現在已經是 ROG Phone 系列的第二篇,雖然說 ROG Phone 讓人驚喜的是用途相當多元的配件組合,但看完這一篇,相信也不會覺得手機本體是來打醬油的吧?除去 S845 等基本的旗艦配置,小編自己覺得,ROG Phone 外型設計上,就已經抓準了目前電競設計的必須要素,就是「炫砲」兩字!
像比較早登場的 Razer Phone,外型雖然也頗有特色,但少了 Chomra 同步燈效(據傳 10/10 的 Razer Phone 2 會搭載),感覺就是少了什麼;這點在小米的黑鯊手機上也能看見;但 ROG 那個閃爍的敗家之眼,搭配玻璃與散熱系統的異質拼接,外型這部分確實是小編最喜歡 ROG Phone 的一點(拿著走在路上看它閃啊閃的,路人看到幾乎都在問這什麼手機.....)
然而以實際使用層面來看,大面積的玻璃機身,在握持時也象徵著摔到可能會承受的碎裂等災情,小編自己用到現在,還是建議如果有意願購買的話,其他周邊配件建議保護殼一定要放進購物車裡.....
至於效能與遊戲實測方面,基本上目前主流的遊戲都算難不倒 ROG Phone,比較讓人在意的散熱部分,經過幾款遊戲的實測還有小編感受的溫度,其實都不算燙手甚至到影響效能的地步就是了。
另外,雖說電競手機主力的確會在遊戲這個主題上,不過小編自己覺得,ROG Phone 在拍攝上,雖然 HDR 的效果延續了 ZenFone 5 / 5Z 的強大威能;但夜間的畫質調校上,似乎是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畢竟這樣的規格,主力對手就是 S845 的旗艦機種了.....;雖然說本次只有單機,感覺印象分數有些多,有機會的話小編也會做個集評來實際驗證一下。
文末附上 ROG Phone 的整體特色。最後一篇報導將會以龐大的配件群做體驗測試,有什麼想知道的,或是希望小編補充或改進的,也希望不吝嗇直接提出來喔!
‧6 吋 18:9 比例 84.5% 佔比 2,160 x 1,080 AMOLED 螢幕
‧螢幕具備 60 / 90Hz 更新率與 1ms 的反應時間
‧螢幕支援 DCI-P3 108% 廣色域、DCI-P3 10,000:1 對比度、 HDR(模擬)等
‧機背 ROG LOGO 具備呼吸燈,也支援 Aura RGB / Sync 燈效同步功能(尚無法與筆電同步)
‧螢幕兩旁設有雙喇叭,支援智慧擴大器與 7.1 環繞音效
‧配置高通 S845 處理器、Adreno 630 GPU
‧8GB LPDDR4X Ram、128 / 512GB UFS2.1 容量
‧4,000mAh 電量,支援充 33 分達 60% 電量的 HYPERCHARGE 快充功能
‧支援 10V 3A 30W QC4.0、PD 3.0 快充‧具備 3.5mm 耳機插孔與 USB-C 連接埠
‧機身右側有兩個可自訂螢幕觸控點的 AirTriggers 超音波觸控感測器
‧機身內建新設計的震感回饋技術
‧可讓 CPU 維持高頻段的 X-Mode
‧專屬的 ROG 桌布、APP Icon 設計風格
‧可調 Aura 燈效、檢視處理器、RAM 資訊與調整風扇的遊戲中心
‧三層散熱板組合的 CameCool 3D 均溫板冷卻系統‧支援 802.11a/b/g/n/ac/ad (5G, 2x2 MIMO) ; WiFi-Direct;NFC
‧側邊設有加裝各式配件的專屬 48pin 連接埠
‧強化散熱的 AeroActive Cooler 空氣動力風扇配件(隨機附贈)
‧AeroActive Cooler 側邊也有 3.5mm 耳機插孔與 USB-C 連接埠
‧有支援 802.11ad 高速傳輸技術的 WiGig 底座與操控器手把 Gamevice
‧可搭配螢幕、鍵盤與滑鼠的桌機轉換底座 Mobile Desktop Dock
‧提供雙螢幕掌機模式的 TwinView Dock
‧主鏡頭為 1,200 萬 SONY IMX363 感光元件(1/2.55")、1.4um 單位畫素
‧主鏡頭 f/1.7 光圈、等效 26.6mm
‧支援 4 軸光學防手震、0.03s 相位對焦
‧副鏡頭為 120 度等效 12mm 超廣角 f/2.2 光圈
‧前鏡頭 800 萬畫素 f/2.0 光圈 廣角 84 度(等效 24mm)
‧雙卡槽為雙 SIM 卡(不支援 microSD),支援 4G+4G 雙卡雙待、5CA(台灣因頻段僅 4CA)
‧機身尺寸 158.83 x 76.16 x 8.3mm、重量 200g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s://ift.tt/2MFg9q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